远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等

时间:2022-07-29 06:13:23

远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等

1 远足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春天到了,我们计划带孩子出去进行远足活动。从我们幼儿园出发到附近的农场,途中要步行3公里,由于平时组织这种活动非常少,所以我不知道这一路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答:春天带孩子走出幼儿园亲近大自然,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质,还能使幼儿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萌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其次要注意远足途中的相关事项。

在出发前,您首先预计一下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告诉小朋友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比如:过马路时要注意安全,教会孩子过马路时看红绿灯,始终不离开班集体等。

2、提醒孩子,远足的前一天晚上注意早点休息,不要因太兴奋而影响睡眠,有了精神才能有毅力坚持到底,快乐地进行远足活动。

3、远足走那么多路,肯定会出很多汗,所以要通知家长,出发前不要穿很多衣服,一定要穿有弹性、舒服的鞋子,避免脚上起泡。

4、准备好要带的东西。例如:补充体力的水,点心:方便就地休息的报纸;准备易携带的外用药品:创可贴、风油精等物品。在途中要注意:

1、让孩子拉好小手,跟着老师走。

2、注意交通安全。在公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还要注意有没有车子拐弯,不能只顾看景色,不在马路上玩耍、奔跑或走到马路中间去。

3、整队到农场里,观赏农场里的景色,要注意安全,听老师的安排,跟好老师,注意田间的小沟等。

活动结束后,还要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以便尽快恢复孩子的体力。

2 三岁孩子为什么喜欢争第一?

在我们小班门口。下午接送孩子时,总能听到孩子们向家长邀功请赏:“今天我跑步得了第一!”“今天我吃饭最快。”“我的小红星是最多的!”……孩子们差不多把每个小游戏都当成一较高下的比赛。为什么孩子总喜欢和别人比赛呢?我是否应该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太计较“得第一”?

答:喜欢竞争是孩子本能的特点,孩子从3岁起竞争意识会日益增强。孩子在竞争中能学会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面对压力;学会自信;学会应付失败和成功等。

建议您不要阻止孩子的竞争。竞争标志着孩子的成长以及衡量成长是否适龄,所以阻止孩子的竞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您需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或者予以疏导,比如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中失败了,应该告诉他“你虽然手工做得没有别的小朋友好,但是你的歌唱得比她们好”。

虽然孩子在“失败”会产生有挫折感,但是只要评判标准是正确的,或者小朋友们自己定的,而不是外界,比如老师或者家长强加的,孩子们就会特别快地摆脱挫折感。

另外,对孩子的竞争鼓励也不能太频繁。如果父母把比赛当成伎俩偶尔使用,孩子会乖乖上钩。但是如果家庭中类似的竞争鼓励过于频繁,孩子就会有过大的压力,还可能会产生错觉:爸爸妈妈的爱与我的成绩、能力有关。

如果竞争的动力来自孩子自身,就听之任之。如果父母的虚荣心煽风点火,或者反之,父母禁止孩子与别人竞争,那都是有害的。

3 让孩子赢得起,输得起

前几天,班上的老师给孩子制作了一件很好玩的棋类游戏,刚开始,孩子们情绪很高,可是不久就有孩子情绪低落了起来,究其原因,源源一脸不高兴地说:“韩家轩总是赢我!我不跟他玩了。”说着还伤心得哭了起来,再看看其他孩子,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孩子们都不想输掉,那该怎么办?

答:孩子之间交往,免不了出现“纠纷”,赢与输是最常见的。我们应当培养孩子学会做一个好的赢家,还要培养孩子做一个好的输家。

老师要放手让孩子在“冲突”中学会交往。不要怕孩子之间有“冲突”,关键是让孩子在“纠纷”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时,如果及时教给孩子方法,建议孩子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与同伴间的“纠纷”,或者向孩子解释竞争规则,即只要是比赛,就会有赢家和输家,没有人可以永远当赢家。以便及时调整孩子的心理,使他们用更好的方式与同伴交往。

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树立起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输”时,要鼓励他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赢的目标。

另外,老师也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教孩子输时应该怎样做,比如:“你这步棋走得真漂亮,我输了,下次我可得加把劲了。”如果他还是一输就生气,你可以尝试拒绝再同他玩,让他明确意识到:没有人愿意和输不起的孩子一起玩。

4 如何让慢吞吞的孩子快起来?

开学一段时间以来,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几个孩子动作总是慢吞吞的,可能是放假在家都变懒散的原因吧。那么。我该如何重新让这些慢吞吞的孩子快起来呢?

答: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首先应当再细心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孩子的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有:

1、孩子动作慢主要与家长教养方式和儿童身心发展有关。

2、不自信的孩子也会动作慢。孩子缺乏自信,总害怕自己做不好,所以速度慢。

3、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往往一件事未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最后哪件事都做不完。

4、没有时间概念。孩子没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做事边做边玩。

针对孩子做事慢的这些原因,您不妨试试我的一些方法:

1、限定时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一件事。

2、陪孩子一起做。对于一些不会做或做得慢的事,孩子会观察成人做,那么教师陪孩子一起做就会有兴趣并提高效率。

3、竞赛法。让幼儿与同伴比赛,有一个竞争对手,幼儿的兴趣就会增加,但比赛的幼儿水平要相当。

我想,针对动作慢的不同类型幼儿运用不同的方法,一定会有效果的。

5 两孩子如厕碰伤责任在谁?

一天上午,我班一名幼儿在如厕时撞到了另一班的幼儿。当时,被撞幼儿的鼻子有轻微出血,没什么大碍。到下午时,那孩子的鼻子就青肿了。那个班的老师带孩子到一小诊所拿了一点药。几天后,那孩子的鼻子不青了。可鼻子上有一肿块,经×光检查得知是鼻梁里化脓了。现在需要手术治疗。撞到人的小孩家长说他没责任,全部责任在老师那。而幼儿园园长又说谁上班谁就该承担责任。也就是要我和另一名老师承担。我想请问一下,这件事情的责任到底应该怎样划分?

答 :根据《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本案中侵害小孩的监护人和幼儿园应对被伤害小孩伤害结果承担一定责任,如果作为教师尽到了照看义务,则没有责任。反之,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法律相关精神,责任应该划分为:

1、撞人的小孩的家长和幼儿园都应该承担责任:

2、被撞的小孩的家长没有责任:

3、幼儿园根据情况可以追究教师的责任,这属于内部责任问题。

6 如何教幼儿学会分享?

在平时工作中,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争吵不休,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分给别人玩;有的孩子当着老师面愿意分享玩具,可老师一走,他就立即抢回玩具。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宝贝。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孩子的行为呢?

答:在班上,这样的现象的确不少,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表现。在家庭里,由于成人都觉得“让让他,他还小”,幼儿“唯我独享”的心理在成人默认下会日渐膨胀,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消退以自我为中心的种种行为的发生。

例如通过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等主题活动,让每个孩子从家带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来,进行自由交换,为孩子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初步认识什么是分享,并充分享受分享的乐趣。也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让幼儿学会分享,如:故事《小狐狸的枪和炮》狐狸通过与小动物们分享糖和巧克力,得到了朋友时的心理变化,在学习故事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小狐狸和大家分享的快乐心情。

或者制定相应的规则,在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发生冲突时,让规则意识起到一定的作用。

当然,家园配合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家长沟通,适当地纠正一些家长的不良教育观念,家长和老师共同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交往的同时,在心理上接纳更多的小伙伴,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从而能使孩子愿意更多地与人分享。

7 怎样看待孩子偷拿的行为

步步是我班聪明机智、善口才的小朋友。步步喜欢上班里的玩具机器人,爱不释手。就将玩具偷偷带回了家。当家人发现时,步步回答是奖励给他的,家人信以为真。直到有一天,步步妈妈来幼儿园跟我说,昨天步步拿回家了许多颜色笔盖,问我是不是老师奖励给步步的,我告诉她没有将笔盖奖励给步步,这时她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一直都在骗家人。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孩子这样的?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类似的情况发生?

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行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孩子们在潜意识中都有很强的占有欲,对于男孩子们最爱玩的机器人来说大家都争着玩,步步想自己独自拥有它,悄悄地将玩具带了回家。作为教师一定要阻止这样的事件的发生,第一次、第二次到许多次,让孩子们通过不正当的方式拿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养成不良习惯。在很多的事例中,人们对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偷拿别人物品的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因此也提醒其他的家长不要看轻此类事件。

老师应该和家长一起帮助步步,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相信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一定能让孩子的坏习惯得到改正。

8 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有一次,我帮一位请假的老师代课,活动中孩子们都表现得很积极主动。但当我提问的时候,孩子们却都不吱声了,开始我以为是跟他们接触不多,让他们感到陌生所以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但慢慢地我才发现,班上的孩子不是因为跟我之间有距离才不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缺乏被问或提问的意识,针对这样的孩子我该如何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

答:针对这些不愿回答问题、缺乏问题意识的孩子,我觉得教师的讲解和具体指导虽然必不可少,但不是解决问题的充分条件。教师要想办法让环境和材料鲜活起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乐意去探索,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高状态,以相应提高问题能力。同时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即使错了也不必紧张,教师会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在幼儿园的花园里,大班幼儿看到花坛中有许多蜗牛吃着嫩树叶时会提出各种问题:“为什么树叶是蜗牛的粮食?”“树叶中有什么营养会让蜗牛吃得这样肥?”“这是什么树叶?为什么蜗牛不吃?”教师如果能积极关注幼儿的问题,认为植物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且接触频繁的事物,而且易于观察,便会带领幼儿去植物园参观,提醒幼儿留意观察、发现和探究周围美妙的植物世界;还会在活动室里投放一些植物和植物的标本以及相关的图书、资料等,供幼儿参考,同时鼓励幼儿自己去收集资料,共同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环境和材料,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提出新的问题,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答案,在幼儿积极作用于环境和材料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表现随时调整教育策略,改变环境,提供新的材料,使幼儿有新的发现,启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用创设环境、提供机会和合作支持等比较隐性的手段,使幼儿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问题链”,进而增进幼儿的问题意识,提高幼儿的问题能力。

上一篇:谈谈婴幼儿亲子教育 下一篇:如何应对幼儿“起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