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科型需求的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时间:2022-07-29 06:00:14

基于全科型需求的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摘 要: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培养全科型教师,因此小学教育师范生应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从全科型需求出发,分析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及师范艺术教育现状,并提出提高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拥有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科型教师将成为教师培养的一大趋势。面对全科型培养需求,小学教育师范生应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艺术素养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施艺术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推进艺术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

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势在必行

1.国家教育政策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科型要求

在近几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完善教师全科型培养模式。2011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也都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全科型特质。

2.全科型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真挚的专业情感、多方面的才艺,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全科型培养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师配置方面极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山区受到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教育基础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年龄偏大,许多地区的教师一个人承担多门课程甚至是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培养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成了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4.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全科型小学教师

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且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综合的、整体的。只有自身具有全面的素质,熟悉多门学科、具有整合多门课程能力的全科型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全方位引导和训练,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的正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在教师综合素养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具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够产生更好的教育亲和力,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各种教育意愿,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本科层次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像首都师范大学那样按照学科分方向培养的,也有像上海师范大学那样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还有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本文探讨的是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教育。

1.艺术类必修课程较少,课时不足

通过对近二十所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课程较少,课名多为《音乐》《美术》,或《音乐欣赏》《钢琴教程》《美术基础》等,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只涉及相关讲座或选修课。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有的甚至只有16-24课时。教材选用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2.艺术类课外活动较多,但活动中的专业指导较少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和艺术相关的活动,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园歌手比赛、朗诵艺术展示会、书画比赛等,可谓“歌舞琴棋书画”,百花齐放。也有不少和艺术相关的学生社团,涉及器乐、舞蹈、书画、合唱、摄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可谓百家争鸣。但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艺术社团,艺术教师参与的专业指导较少,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表现、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有限。

3.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不具普遍性,更多学生是旁观者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能参与表演和活动的学生只是“艺术精英”,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只能充当观众,这对于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能起到根本性推动作用。

四、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了满足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需求,笔者认为,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艺术教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艺术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由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确保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必修课的课时到位、教材到位、教师到位、训练到位,注重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学生艺术理解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富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如钢琴的秘密、古筝、世界名曲欣赏、书法、摄影、板报设计、广告创意欣赏、陶艺、茶艺、影视赏析、美学基础、教师礼仪等多种课程,建立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目前,不少师范院校的艺术师资多用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多由公共艺术教师承担。教师与院系的联系较少,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在小学教育专业配备艺术专业教师,一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学生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进行指导。院系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艺术教师在学生美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文化艺术活动建设

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校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及院系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组织,使大学生拥有发展艺术兴趣和特长的稳定基地。在社团训练和活动熏陶中,不断提升艺术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的能力。

4.加强艺术硬件设施建设

艺术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校园加强艺术硬件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校园景观的艺术性,如湖、桥、亭、石、路、匾、树、花等;也要注重艺术教育中设施设备的实用性,如舞蹈房、琴房、合唱室、录音棚、国画室、书法室、艺术展厅、陶艺室、茶艺室等。不断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宪斌.当前高师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现状及应对措施[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2]李鑫.对师范生加强艺术素质培养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3]陈元玉.略论师范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4]邓达.“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2).

作者简介:贺汪波,女,1975年7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就职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师范教育教学。

上一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下一篇:师德建设对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