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文化

时间:2022-07-29 02:44:08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文化

摘 要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日渐深厚和明显,新一轮的“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也悄然兴起。语言总是与文化互为依托,一方面,语言需要文化的深厚积淀,另一方面,文化又需要语言的描述与表达。汉语的词汇丰富,而这些词汇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又极大地推动着汉语走向世界。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文化 词汇教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高,而中外贸易的频繁也催使对外汉语这一新兴学科快速发展。“据统计,100多个国家的2500多万人在中国各级各类的教学机构中学习汉语,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渴望到中国留学。”①这些留学生之所以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主要是对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与文化积淀的向往。英国语言学全国委员会主席、国际著名语言学家、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约翰·莱昂斯爵士对词语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②汉字经过其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演变,使其聚形、音、义于一身,其承载的文化气息是其他文字难以比拟的。就汉字中的表意文字来说,绝大多数字、词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国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做出了反映,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国词汇文化知识是难以理解的。本文着重探讨词汇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 词汇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对词理解和阐释上的不同。就颜色词来看,不同母语者对颜色的联想意义也不同,我们从中可窥见民族的文化心态。比如 “蓝色”(blue),很多英语国家在婚礼上新娘身上一定要有一件蓝色的东西(something blue),来代表自身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而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何时有新娘身着蓝色呢?在辽西北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有“蓝”同“拦住”的“拦”谐音,意味着不祥,坚决不能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出现的习俗。除此之外,某些色彩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负载的文化内涵也大相径庭,故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更应注重一些色彩词所隐含的文化意蕴,尤其对其在汉文化中的不同内涵等方面进行着重讲解。对于某些动、植物相关的词语来说,不同的语言文化可能也会造成其文化附加义的相异。如“仙人掌”在汉语文化中可以用来象征坚毅、顽强等品格,而在其它的语言文化中就不一定有同类的含义。因此留学生在理解和使用这类文化词语时,常常感到痛苦不堪,虽然力图按照汉语文化去理解,但因为知识的缺乏,只能死记硬背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如果按母语文化的习惯来应用,又会闹出误会。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位留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是一个忠诚的朋友,我看到他就会想起我家的小狗。”从句子中可以感受到留学生对狗的态度,也可看出在这个词的使用上存在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在汉语中“狗”往往用来表示贬义,常用“狗”来比喻坏人坏事。近年中国公映的一部国产电影中也有这样的对白:“那个汉奸狗一样的嘴脸,让人看了就想吐。”而英语中的“dog”非但没有贬义的含义,反而带有亲切的意味,例如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们把“幸运儿”称为“luekydog”。在对“狗”这个词的使用上,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心理认识中,像留学生那样用汉语表达和朋友的亲近感时说“看到他就会想起我家的小狗”就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了。除此外还有一些动、植物词如“龙”、“大象”、“喜鹊”、“竹”、“”等,都受到了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社会风俗心理的影响,具备了该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气息。对外汉语教师应努力把词语所附加的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对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加以准确地把握,让学生明确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以免进入文化误区。

2 词汇的观念文化

语言总能对该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制度、、价值取向、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等方面有所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观念、尊老爱幼、谦逊有礼、中庸之道等思想。这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平等原则、守信品质等观念在文化上看来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观念文化的不同终会带来理解上的障碍。拿称谓语来举例,中国人通常对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则称为:董老、郭老、徐老,以表尊敬。男性也把自己并不老的妻子称为“我老婆”、“我老伴”,以示亲昵。这一点也是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欧美留学生很难理解的,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忌讳“老”字,认为老就是无用的标志,都喜欢把自己说得年轻些。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中教授“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因为在这方面,两种文化的观念差异表现是非常明显的。汉语敬谦语词的使用方也有类似的特点。写著作的人明明是教授、知名学者,也谦称自己为“笔者”。工作上有了成绩,中国人习惯说“这都是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取得的”。这样的敬谦语常使不少留学生对中国人的谦虚产生误读,认为这是“假的”、“骗人”。其实,这正是由于不同母语者的思维习惯、礼貌原则等方面相异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在对外汉语的语言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讲解这些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对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起到积极的作用。

3 词汇的文化成因

汉语词语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这种文化内涵也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和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结果。如果教师不能在汉语教学中对留学生作以明确的解释和界定,那么就会在极大程度上导致留学生理解汉语、学习汉语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国家的留学生因为其祖国与中国的文化跨度和差异相对较小,学习汉语速度会好一些、快一些;而来自文化跨度和差异与中国文化相对较大的国家的留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汉语时就感觉很难,且进步较慢。有一些词还受特定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制约,像“饺子”,“川菜”、“铁观音”等词语包含着饮食文化因素;“厢房”、“四合院”、“筒子楼”等包含着建筑文化因素。这些词语都是名词,留学生很容易理解它们的含义,但要理解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逐渐地为其附加的强烈感彩、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有很大难度的。

综上所述,语言和文化之间相辅相成的联系注定不可分割,这也决定了汉语本体的学习与汉文化的学习亦是相连结的。故词语文化的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便瞬时凸显出来。那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文化教学和词语教学相融通,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对外汉语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上一篇:影响我国优秀篮球运动员成长的社会因素探析 下一篇:民族预科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分析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