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9 01:03:38

陕西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技术创新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为此,我们对陕西省西安、咸阳、宝鸡等三个地区的62个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分析了陕西技术创新的现状,提出了陕西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陕西技术――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3)-00118-06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是基于此种情况,技术创新自然成为科技界、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技术创新这一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分别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历史等角度给予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这对推动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无论理论家们和学者提出多么理想的技术创新范式,它只能作为技术实践中的一种理论或方法上的指导,而不可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对陕西省(以下简称我省)三个地区(西安、咸阳、宝鸡)62个企业(其中国有企业40个、私有企业14个、合资企业5个、其它类型的企业3个)进行了实地考察,采取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数据统计、资料分析和归纳综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能为我省

科技主管部门在制定科技政策、设立技术创新项目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一、陕西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我们对这三个地区62个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科研机构不健全、私有企业科研机构少、合资企业科研机构较完善。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62个企业中,有25%的国有企业没有建立科研机构;有36%的私有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而合资企业100%都设有自己的科研机构。这充分说明我省民族企业(国有和私有)在科研机构的建设方面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比起以外资为主体的合资企业还相差较远。所以,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因为企业内部的科研机构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和载

体,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身的技术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将无从谈起。

(二 ) 在有科研机构的47个企业中,研发人员虽多,但顶尖级创新人才少。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有科研机构的47个企业中,共有各级各类不同职称和不同学历的技术研发人员7453人,平均每个企业有研发人员158人,其数量规模看起来令人鼓舞。但这种由只有数量没有质量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科研机构,其技术创新能力是值得人们怀疑的。如在职称结构中,副高以上的研发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19%,而具有中、初级职称和没有职称的研发人员竞高达80%以上;同一资料(表2)还显示,在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研发人员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0.7%和6.5%,而学士学位和没有学位的研发人员就占到研发人员总数的92%以上。因此,对于没有一定的技术创新阅历和经验,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验技能的低层次的研发人员来说,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有重大的突破,则是非常困难的。这恰恰说明,在我省的大部分企业中缺乏顶尖级的技术创新人才,这则是摆在我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面前的一个重大结构性问题。

(三) 创新项目立项多,实际完成项目少。

在我们对有效问卷的62个企业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自1990年以来,这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确定的技术创新项目竞高达5046项(见表3),其中部级的226项,省部级的325项,厅局级的645项,自立项目3850项。但实际完成项目仅为1298项,共占所立项的25.7%,按15年计算,每个企业每年仅完成创新项目1.39项。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效率低,象这种创新项目立项多,实际完成项目少的状况,不仅造成创新项目的空泛化和分散化,而且严重浪费了创新资源。

(四) 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申请专利项目少,获取专利项目则更少。根据统计数字(见表4),在62个企业15年所完成的1298个技术创新项目中,就有863项未申请专利,占完成项目的66.5%;实际提出申请专利的项目仅435项,占完成项目的33.5%;实际获得技术创新专利或知识产仅的项目为295项,占完成项目的22.7%。尽管所获得的技术专利项目的比例与提出申请专利项目的数量比较,基本符合目前国际比例的标准(即获得专利项目数占申请专利项目数的20%左右),但申请专利的项目占完成创新项目的比例则非常低,这充分说明了我省许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专利观念淡薄,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

(五)企业与产学研进行横向联合开发项目的比例虽有所升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调查问卷中共有49个企业曾与企业或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过横向联合项目的合作,占有效问卷的79%;但仍有13个企业没有横向联合的项目,占有效问卷的21%。

这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的意识和行为已基本形成,而且许多企业不仅进行单一的横向联合技术创新,也同时与这些相关机构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这与国内其它省份比较则是较为优秀和突出的。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据有关资料调查研究:芬兰是世界上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最好的国家,其申请的研发项目100%有企业参与[1],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科研主管部门是不予批准的。这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了科技研发与经济生产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六)在技术创新途径上,以市场引导为主,集成创新多,原始创新少。

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途径进行调查中,我们共列举了7个创新途径(见表6)。调查发现,许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途径的。表中显示,在62个企业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45个,占所调查对象的72.5%,这充分说明了我省绝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竞争意识较强;通过集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有39个,占所调查企业的63%。但如果按照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对技术创新类型进行分类的标准即从广义上来讲,集成性技术创新还应包括通过技术移植、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革新等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2]。因此,从表中可看出通过这些途径进行创新的企业分别有28个、26个和14个,分别占所调查的62个企业的45%、41.9%和22.5%。这也符合当代技术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我省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具有短、捷、快的特点。但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我省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的途径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较少,仅15家,占所调查企业的24%,这则是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一大弱点,也是影响我省企业长期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七)创新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关系到技术创新成果的大小和成败。在我们所调查的62个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设施落后,与我国先进地区或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基本上要落后10~20年的水平。这就使得许多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在其硬度、强度、韧度、光滑度、耐磨性、抗腐蚀性、抗氧化性、耐高温高压性、超低温性以及灵敏度、精确度和感应性等特和技术参数方面很难准确地给予测试,从而严重影响了技术试验的数据,最终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调查还发现,我省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技术创新是一个从市场调查、情报搜集、项目确定、技术目的确认、方案构思、产品设计、技术试验到研发试制、批量生产和市场销售的完整过程[3]。在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涉及到技术创新的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问题。因此,在本课题的调查方案设计时,我们设定了四个指标即:计算机网络化、运用CAD技术和CAM技术以及网上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调查(见表7)。调查发现,在62个企业中,仍有12个企业没有连接互联网;有14个企业没有应用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有23个企业没有应用CAM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有36个企业没有进行网上销售。分别占所调查对象的18.3%、22.6%、37%和58%。这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就显得有些落后。因此,加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我省企业技术试验设施水平,是我省技术创新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八)企业创新压力大、激励机制不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压力。企业只有在这种内外压力的作用下才能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在我们对62个企业的有效答卷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见表8),我省绝大部分企业都存在着较强的技术创新压力,其中来自外在压力的企业有46个,占有效答卷的74%,而来自内在压力的企业有51个,占有效答卷的82%。这说明我省大多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了,但在我们调查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建构时发现(见表8)有56、33、38和41个企业都采用了奖金、住房、晋职或荣誉等激励措施,分别占所考察对象的90%、53%、61%和66%,这说明我省大部分企业在创新激励措施方面具有分散化和唯利性的特点,把科技人员都看作经济实用型人。相反,在进修、出国深造、学术头衔等激励措施方面,分别有23、11、11个企业实施了这些措施,仅占调查对象的37%、17%和17%的比例,从而忽视了科技人员社会、心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多重需要的特点,因而,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表8还显示,在进行实质性的真正能把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股份制激励措施方面,只有12个企业采取了此项措施,占考察对象的19%,尽管这一措施仍具有唯利性的特点,但它同样也具有激励措施的根本性和自我性,它不仅能使科技人员树立爱企为家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而且从长期战略角度考虑,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尽快完善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九)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要素不健全,外部环境差。

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内部本身具备一定的创新要素和创新条件,而且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和供给系统。在设计本课题的调查方案时,我们考虑到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设计了包括人才、经费、设备、领导重视、管理水平(内部因素)和原材料来源、科技成果供给、相关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国家政策(外部环境)等10个方面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见表9)。

根据62份的有效问卷对这一问题的调查资料显示,有48个企业和41个企业认为影响自身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人才短缺和经费不足,分别占调研对象的77%和66%。认为设备落后、领导不重视或管理水平低下的分别占调研对象的32%、17.7%和16%。这说明企业内部本身的技术创新要素和创新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从表9中还可看出,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和供给系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认为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学术交流少、相关学科发展不成熟、国家政策有问题或外部原材料供给不足是影响技术创新原因的企业,分别占到调研对象的27%、14.5%、24%、4.8%和2%。尽管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程度相对于企业内部要素来讲要小一些,但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陕西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根据我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基础性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为企业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因为,只有通过基础性研究,才能做出科学发现,形成科学理论,并从已有的科学理论中发现初露出来的技术端倪,经过推论和提炼,有所发明和创造,提出一般性的技术科学原理,为技术创新提供技术科学理论的支撑。同时,共性技术可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到许多产业领域,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提供技术平台。如,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制造业的CAD和CAM技术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渗透、借鉴、移植到许多产业领域,成为许多产业发展的基础性的共享技术。因此,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开发,是推动我省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解决我省企业“原发性技术创新少”的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

(二)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载体系统建设。

我省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加强企业自身内部技术创新载体系统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不断扩大技术研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科研队伍,据有关资料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研发人员70%~80%都是在企业第一线工作,而我国企业所占全国研发人员的比例才28.6%,联系到我省估计也比这个比例大不了多少。因此,省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到企业去,到生产第一线去,为我省的技术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我省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专业技术需求的人才,以发挥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企业也可对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和职业技术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劳动生产技能;同时,企业也可通过自身的优势,广招技才、吸引各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服务。

第二,要不断扩大我省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上的比例。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要在科技人才资源上占主导优势,而且要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上具有一定的规模。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企业,而我国包括我省的许多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撑,这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开发产品的状况,久而久之将会使企业的研发能力下降,并最终被市场淘汰。因此,进一步完善我省经济、科技体制的改革,把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得到锤炼,获得新生的根本出路。

第三,建立和完善我省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西方发达国家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即使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也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从我们对我省62个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尽管许多企业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但仍有部分企业因经费、人员、仪器、设备等因素,而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或即使建立也缺乏一定的研发能力。因此,建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是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第四,加快技术创新设施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载体,还应包括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仪器和设备的特性和功能如何是一个企业或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现代化程度的标志,而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则主要取决于仪器、设备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程度。因此,根据我们如前所述调查的结果,要提高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设施的信息化程度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加强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建设,为企业的市场信息收集和网上销售提供可靠的信源和信道;大力推广和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设计方案或产品模型的仿真试验;通过计算机技术加强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现代化管理[4]。

(三)科学论证研发项目,不断提高创新效率。

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必须经过科学地论证和评价,这是保证其后续研发活动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科学可行的技术创新项目的确定,它不仅需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条件,而且要对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同类产品的研发动态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所选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是,如前所述,在对我省62个企业进行调查过程中发现,自1990年以来62个企业共确立各级(国家、省、厅局、自立)技术创新项目竞高达5046项,然而实际完成的项目仅1298项,占所立项目的25.7%。这充分说明了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课题论证不充分、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依据。

(四)进一步完善我省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最基本的单元主体是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或创新者的技术创新积极性是靠一定的激励机制和措施而产生的。政府和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我省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应通过制度创新从政策和法律上保障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得到奖励和保护,以促使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的出现。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思在论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时所讲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有时,制度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保障;有时,技术创新又推动着制度创新[5]。另一方面,企业可通过管理创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学说,根据技术研发人员在经济上、安全上、社会心理上、荣誉上和权利上等各种不同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技术发明和创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五)积极申请技术专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法条例》等30多种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基本形成了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6]。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表现在法律体制不完善,法律条文不具体、不详细,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漏洞;还表现在法律观念淡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要防止或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对我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研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提高他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这既可以防止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害,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第二,科技人员及其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及时参与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申请,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个人或组织的正当权益和利益;第三,进一步完善、落实我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因地制宜地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法律、法规、条例或政策,以便肯定、鼓励、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

(六)充分利用我省教育、科研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企业除了应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具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载体外,还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广泛的联系。这是因为,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发明创造的成果,通过企业而转化为产品,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就全国范围来讲,我省具有在高校和科研方面的绝对优势,许多名牌大学和高技术研发机构已经成为我省教育产业和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我省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它们可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并通过企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我省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因此,发挥我省高校多、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在省、市(地)、县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科研计划、设定研发项目拟或审批研发项目申请标书时,应严格把关,尽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道路。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关于对我省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结果,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瑕疵,提出的一些观点、看法和对策所占有的数据和资料并不完全充分,其中有些数据资料由于所调查企业的协作程度不同,可能包含有少量的水份。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基本反映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揭示了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是针对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它可为我省科技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机构在制定各种科技政策和法规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加强对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我省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省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中国科学院.2002高技术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刘奇,刘学礼等.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指导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陈九龙.论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91.

[5] 诺思. 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

[6] 陈九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建构[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1):71.

上一篇:我国能耗和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关系分析 下一篇:中国金融资源城乡配置差异的新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