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性假瘤的X线、CT影像分析(附10例报告)

时间:2022-07-29 09:47:45

肺炎性假瘤的X线、CT影像分析(附10例报告)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X线;CT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b)-092-01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肿瘤样病变,在临床和X线上易和恶性肿瘤、结核瘤相混淆。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笔者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影像学检查的10例患者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4~63岁,平均年龄50岁。临床除1例无症状在体检时发现外,其余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咳痰、发热、痰中带血、胸痛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者8例,白细胞计数增高者2例。痰细菌及瘤细胞检查均为阴性。病理类型:组织细胞增生型4例,状瘤样型4例,淋巴细胞型2例。

1.2方法

10例患者均摄正侧位胸片和CT扫描检查。胸片检查使用美国GE公司RevolutionXR/d型直接数字摄影机器,120 KV,320 mA。CT扫描使用东芝(型号Asteion)双排螺旋CT机,均为平扫,120 KV,150 mA,层厚、层间隔均为10 mm,扫描范围从肺尖到膈顶,病变部位加作3~5 mm薄层扫描。

2结果

左肺6例,其中,上叶2例,下叶4例;右肺4例,均位于上叶。10例均为单发,瘤体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直径最小者为1.5 cm,最大者6 cm,以3~5 cm多见。

X线表现:团块状6例;呈球型4例。团块型的特征是:其大小形态不一,密度欠均匀,边缘模糊,境界不清,有的形似大片状渗出的炎性阴影。呈球型的X线特征是:肿块大多呈圆形、椭圆形,大小1.5~4.0 cm不等,边缘光滑,密度不均,轮廓清楚,肿块周围多有假性包膜。其中1例可见明显毛刺。

CT表现:6例显示病灶呈软组织块影,瘤体边缘可呈分叶状,其中1例在肿块边缘有长毛刺影。1例瘤体内有小空洞,空洞内CT值为气体密度。还有1例在假瘤的附近可见局限性胸膜增厚,形成幕状、线状粘连影。

3讨论

肺炎性假瘤是炎性肉芽肿和各种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瘤样肿块[1]。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但症状轻,病程长,X线变化不大是其特点[2]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胸痛为主,痰中带血少见或呈无症状,询问病史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炎性假瘤的诊断必须综合临床、X线等多方面资料。痰中带血少见是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一个重要区别点,应值得注意。有关其发病因素多数人认为,此病与呼吸道的细菌、病毒感染有关,而抗生素的不规则应用使肺部炎性病灶局限化,或延迟吸收,使得发病增加[2]。

肺炎性假瘤可发生在两肺的任何部位。球型瘤体一般边缘光滑锐利,直径多在1~4 cm,密度比较均匀,周围肺野清晰。团块状的瘤体一般境界不清,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密度浓淡不均,如多次并发急性炎症,在周围恰似炎性浸润的片状影。因此,假瘤边缘清楚与否取决于肿块周围的病理变化,境界面清楚者,瘤体周围一般有假性包膜。若病灶处于急性阶段时,假瘤周围显示炎性渗出,在瘤体周围多呈模糊影,亦无假包膜形成。

CT图像把假瘤与肺的境界面显示得非常清楚,即使胸片表现为大片状或团块状模糊影,但在CT图像上则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块状影[3]。本组胸部平片均未发现空洞,而CT扫描有1例显示小空洞存在,这种小空洞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除此以外,CT图像上显示肿块周围长毛刺,胸膜增厚,粘连征象对本病诊断有着重要意义[3,4]。

实际工作中假瘤应与肺癌和结核瘤鉴别,与肺癌的鉴别点是:①假瘤临床症状轻或无,肺癌症状明显且逐渐加重;②假瘤的瘤体增长缓慢或无增长[4],而肺癌的肿块倍增时间短、发展快;③CT扫描可见假瘤内单个或多个小空洞,肺癌的空洞一般是呈偏心性厚壁空洞,空洞内有癌结节;④假瘤在痰的检查、支气管镜活检中查不到癌细胞。与结核球的鉴别点:结核球易发生在肺的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密度均匀,可有钙化,病灶周围可有卫星灶。炎性假瘤与肺良性或恶性肿瘤鉴别困难时,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丧失治疗机会,况且炎性假瘤本身也有少数病例可以发生恶性变。

综上所述,X线胸片、CT对炎性假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二者结合可以更全面地显示病灶形态学特征,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及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计威康,邹仲,孙秦剑.肺炎性假瘤的X线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3,2(2):65.

[2]张伯生,王一镗,万明月,等.肺炎性假瘤的26例临床分析[J].江苏医药杂志,1987,3:136.

[3]王鸿帼,朱纪吾,陆健.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5,2:73.

[4]公纯秀,李建夫,郑丽茹,等.肺及胸膜炎性假瘤的X线研究附30例报告[J].中华放射学杂志,1982,16(1):19.

(收稿日期:2007-09-01)

上一篇:中西药结合治疗接触性皮炎,急性、亚急性湿疹的... 下一篇: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附2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