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旅珠:养儿育女是一个回顾与反省的过程

时间:2022-07-29 09:11:39

梁旅珠身上有一种正向、明亮、踏实的东西。那是有感染力的,甚至让人羡慕。因为那是被正确对待后才会产生的。

她的新书书名简单明了,《梁旅珠教养书:教出录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儿的教养秘笈》。很多人把教养书当教科书看,这本书的编排也确实有着很多像箴言一样而被强调出来的句子,但梁旅珠在序中开宗明义地说了:“关于教养,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终于,我说服自己回顾并写下近二十年的人生故事,因为我相信我可以让自己的经验分享,并不是展示给读者一个用来复制的模式,而是提供一个参考样本,协助大家思索,并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或许就是因为人生的不可复制,看这位全职妈妈的教养书,其实更像看她回顾过往的家庭生活,而那些日子与当下的书写都充满着个人的自省。

家庭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

很意外的,在跟一位妈妈谈论教养时,会不断地听到“社会”和“责任”两个词。

在怀孕之后,梁旅珠就决定自己带孩子,一带就二十年,直到一对子女长大成人。她说自己很幸运,没有经济压力,可以有选择的权利,但“在那个时间点开始,孩子是我的第一优先。生了孩子以后,不能够养出乱七八糟的孩子对我来说是很大的目标。”

每一个家长都是在当了父母之后才开始学当父母的。虽然教养方法不能复制,但亲子互动的氛围却是一代一代的延续。梁旅珠在陪伴子女成长的过程里,深深感受到母亲对她的影响。她的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同时也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现代母亲。在梁旅珠童年回忆的画面里,充满了母亲的身影。她记得母亲做的凤梨冰的味道和口感,也记得母亲烤的蜂蜜蛋糕的形状和香气,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母亲曾经花不少时间陪她一笔一画地写字……“每多活一天,我对这些满是滋味的回忆就多喜欢一些。”

母亲真正无所求的付出,理性、尊重的态度,让梁旅珠能自由地追寻自我,在自己的亲子互动中,她也同样从不说“我为你们做得多辛苦”,“因为这是我甘愿做的,我也知道我在做什么。很多父母会把自己过去的欠缺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帮他达成那个目标,所以对孩子会有很大的期待。以我这样比较保守的家庭出来的人,我对孩子的期望是很低的。我的终极目标就是养出一个堂堂正正、对社会无害的孩子。我从来没有希望他们变成精英或多了不起的人。”

生活习惯与观念态度的养成才是父母最该重视的

因此,不难理解,虽然养出了一个被美国七大名校录取的女儿,但梁旅珠最重视的是孩子在生活习惯和行为观念上的自我要求。“现在有很多父母太把重心放在课业、才艺上面,他们就忘掉了生活习惯跟观念态度的养成完全要靠家庭教育。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哈佛也会出贼’、‘名校毕业生掏空上市公司’,几年前有一位台大研究生没有礼让救护车,还进行挑衅,校方后来出来道歉。这些在我看来都是非常荒谬的。有哪个大学老师会管孩子的品德教育?个人的行为态度是家庭环境的养成,跟学校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学校不应该为个人基本的态度负那么大的责任。现在很多压力被放在老师身上。老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还要常常面对一些不合理的家长,他们对工作的热情跟理想都会被磨灭掉。所以我特别在书里写了一篇《老师难为》,我希望提醒家长们:我们不应该在家里做老师,然后希望学校老师帮我们当父母。”

在女儿高于出生后坐月子时,梁旅珠也像所有新手妈妈一般,承受着半夜照顾婴儿而带来的睡眠不足。为了争取休息时间,她自创了“调整婴儿作息法”,到女儿满月时,她已经能一觉睡到天亮。第一次过招就成功,让梁旅珠体认到:父母,或者养育者,才是那个选择并决定让孩子养成哪些习惯的人。“大家都说孩子要自由发展,你要放任他。错!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决定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从小到大,我们不知道帮孩子做过多少的选择和决定,小从奶粉、食物、服装,大到教育体系和人生方向,这一切的决定,源头是我们。只是在孩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步把各类选择权移交到孩子手中。管教、引导、尊重和放任,都是一种面对子女的‘态度’,都是父母的选择,从而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

梁旅珠强调,个性特质和生活习惯是两回事,家长应该观察孩子的个性并协助发展其特质,但不论任何个性特质的人,都需要好的生活习惯与观念态度,这些都得在幼年期,巧用父母的权威协助建立。“在家庭教养上,所有事情父母都是可以插手的,只是方法有没有做对,做起来有没有效果的差别。良好习惯是指生活作息规律、健康,做每一件事都认真、负责;良好态度是指对责任目标有正确认知,懂得尊重感恩身边所有的人,这两者,都需要严密的身教与言教配合。”她奉行的是一种先紧后松的原则,孩子越小的时候越严格,对所订定的规矩严厉且坚持地执行。只要能坚持到10岁左右,内化成孩子自发性的习惯,往后到18岁,亲子都会处在一种逐渐放手、倒吃甘蔗的状态下,不但没有叛逆期的困扰,还会越来越轻松。

在课业上,梁旅珠只在小学一、二年级时盯功课,目标是帮助孩子尽快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三、四年级教孩子做计划表、划重点、做笔记、整理考卷、做段考复习表等方法。四年之中把观念和方法教给他们,之后就完全放手。她一直对孩子灌输这样的观念:“读书不是在于背了多少东西、会解多少题目,而是这中间的过程,学会了多少自我学习的能力跟方法,表现了多少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读书的目的。”因此,于和伟庭直到高中毕业为止,任何人问他们喜欢和不喜欢什么科目,他们的回答都是“没有”,各科的表现也很平均。但梁旅珠表示,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人际间谦和的态度,以及生活上正向、乐观的态度,才是她最感自豪的地方。

养孩子需要有问题意识

梁旅珠说,养育孩子的过程会显现父母个性的本质跟内在的欠缺和渴望,从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就看得出他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价值观。能有这样的认知,其实本身就反映出她在教养过程里的自省。世界上一种颇为可怕的教养就是,一味要求子女,父母自己却原地踏步不前。她说:“你经历过,所以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最适合拿来做观察和自省。”

问起她小时候学习的点滴,梁旅珠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小时候是一个蛮懒、蛮随性、也没有什么计划观念的小孩,但是我从小成绩非常好。我从小真的是那种‘抱佛脚大王’,国中以后考试前都在熬夜读书。长大以后我有很多的检讨跟反省,所以我教给小孩的方法有些是我反省的心得,我不希望他们像我以前那么不懂事。我小时候上课都没有在听课,以前我觉得自己很酷,但回头再想的时候,就知道这样的态度对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包括一种对人的尊重。我会把我的心情、我做过的事情告诉他们,所以我的小孩上课态度都非常好,这也是老师们一再赞美的。”

这种自省的心情,也许来自于自我要求,同时也产生出一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梁旅珠初为人母的那个年代,正是台湾解严前后,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自由,大量的欧美思想进入台湾,在教养方式上,大家也从保守、威权转为自由、讲道理的方式。梁旅珠说,她当年很少看所谓的教养书,也并不非常认同西方的教育思想,自己一路以来的教养方式,都是回想自己小时候,观察身边的父母,并且在与子女互动中不断地修正。“我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会很积极地试着解决它,而不是把责任推出去,或者认为那是一个必然的状况。年轻时我看到一些teenager的反叛行为,同时也发现另外一些teenager的行为是很合理的,这时候我就会去看他父母的方式。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叛逆呢?这一定有一个原因。”

2010年,于从北一女毕业,同年被美国七大顶尖名校――哈佛、耶鲁、史丹佛、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州大学录取,最后她选择进入史丹佛攻读生物科技专业。这个决定是在梁旅珠夫妇给于分析各种选择可能造成的优、缺点,她仔细研究比较几家学校的特色后,依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所做出的。而其实早在2004年,于就曾主动提出到美国留学。那是她小学刚毕业,弟弟即将上六年级的暑假,梁旅珠和先生送姐弟俩到美国上暑期学校。六周的住校生活后,于爱上了那里活泼、自由、启发式的教法和上课时的师生互动,于是拿出了一份“同意书”,要求父母当场签名画押:下学期她要留下来念书。

这个“震撼弹”逼着梁旅珠夫妇严肃面对子女教育环境的选择问题。当时,他们以完整的家庭生活为第一优先,劝服于留在台湾,直到高中毕业。相比很多华人父母,梁旅珠为女儿所做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她说:“自我认同跟家庭教育一样的根本与重要。当时我们的想法是,无论那样的学习环境有多棒,如果牺牲掉的是亲情跟天伦之乐,那是非常不值得的。我自己看过两波的移民潮,也观察到身边接受美式教育的例子有着很多的潜在问题。很多父母在把孩子送去海外读书的时候,觉得小孩子独立、能力很强,都很得意;可是当孩子开始面对就业、在哪里生活、嫁娶什么人的时候,亲子冲突就来了。我跟先生在讨论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自我检讨:假如把孩子送去一个全美语的环境,你让他那样子长大,怎么可以要求他具有我们华人文化的传统美德?他的同学有一半是白人,你叫他不要嫁娶白人,那不是很奇怪吗?那时候你也不应该骂小孩,因为他所受的教育跟观念就是那样子。如果你对孩子有什么期待,就必须从源头做。当年我们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让于留在华语学校念到高中毕业,这是我们私心的选择。我的孩子都蛮愿意听我们说,我们跟他们沟通观念,他们都会认真地听,认真地想。想过之后所做的最后决定,我绝对尊重他们。”

那扇开向自由与狂野的窗

2011年,儿子伟庭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就读,一对子女都已成年并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梁旅珠说,自己的责任没有完全放下,但真的轻松很多。目前她把自己定位为被动的支援者,她跟子女说:“你们上大学以后我还是妈妈。你们需要支援的时候我永远都在这里,永远以你们为第一优先。但是我不会主动跟在你们后面管东念西。你们现在的人生自己要负责。”现在她把重心和时间都放在自己的写作上,写旅游专栏的文章;出教养书后常常收到读者的提问,她都会一一认真回答。

台大外文系毕业的梁旅珠,曾主持台湾第一个自制旅游节目《世界真奇妙》。多年来,她与先生每年多次造访日本,陆续写出了《浮世の绘:我和我的那些日本朋友们》、《日本梦幻名宿:温泉、美食、建筑的美好旅行》。不同于一般单纯介绍景点或记录见闻的旅游书,梁旅珠总能发现寻常中的美、角落和细节处的日本精神,以及一般旅游者难以观察到的日本文化背后的问题,笔端充满着温暖的人情味和浓浓的在地感。对梁旅珠来说,旅行是一种很自然的、大量的文化学习,可以开阔个人的视野跟胸襟。“当年作为台湾第一个自制旅游节目的主持人,在那个年代,我看到、听到很多前所未见、前所未闻的事情,对年轻的我非常震撼。这样的震撼逼着我省思很多事情,回头看自己的文化、自己生长的地方。即使像现在资讯这么发达,但有很多事情如果没有亲临其境,你是没有办法体会的,从外面看到的东西很多也还是片面而已。旅行是从常态惯性抽离的活动,在亲子相处上也有同样的效果。旅行中可以更心无旁骛地陪伴孩子,因为日常生活中被太多杂务所牵绊,跟孩子的相处也会落入一种窠臼。抽离常态就会有新鲜的看法和新鲜的互动,也会变成一份很有趣的回忆。”

曾经看过一张梁旅珠在大学时代参与戏剧表演的老照片,年轻的她在舞台上演绎着人生经验以外的角色,与教养书中的母亲形象是那么的不一样,照片所属的文章的名字就叫做《开向自由与狂野的一扇窗》。我问梁旅珠,那四年的文学与戏剧训练,对她有怎样的影响?她说,自己太幸运了,一直都在光环下,所以都没有机会做反骨的事情。“外文系那四年,是我一生中非常快乐的四年。虽然毕业后一直没有机会从事文学创作,但我骨子里是很文学的。文学创作需要观察和分析社会的能力;戏剧表演需要观察跟揣摩的能力。好的文学作品可以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打破民族、文化的藩篱,开展我们的视野。喜爱阅读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丰富的,它是某一种方向的开展。在当年那种封闭的年代,透过文学看到外面的世界,虽然只是开一扇窗,但已经让我既惊喜又享受。我跟孩子们讲,一个人身体可以被禁锢,但思想跟心灵是永远自由的。一个懂得驾驭思想的人,不需要经历失控的行为也能了解人生的狂放。我们成长的年代只有被洗脑跟灌输很多东西,但没有机会做独立的自我思考,长大以后,我对人生有很多的回顾跟反省。我觉得一个人靠小聪明只能混得了一时。我也跟孩子强调,努力付出不见得会呈现在你当下所做的事情里面,但它绝对是有价值的,只要持续地努力,有一天它会回馈在人生的某一个地方。”

说着这些的梁旅珠,似是说着文学、戏剧与青春,但也像是说着旅游经验。又或者是,关于人生和教养的体悟。

上一篇: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多样性分... 下一篇:古色古香的云南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