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多样性分析

时间:2022-05-08 10:34:23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多样性分析

[摘要]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进行了核对和整理,完善了建档工作。在此基础上,对动物标本进行了仔细鉴定、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种类丰富,具有重要价值的种类较多,具有较高的馆藏价值。

[关键词]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哺乳动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117-02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创建于2000年,是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地矿和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综合性博物馆。2005年被兰州市安宁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现设有历史文物馆、校史馆、动物标本馆和植物、矿物标本馆四个展馆,馆舍面积2000平方米。馆藏有商周至清朝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文物1500多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91件;馆藏有古生物化石300余件,动物标本1500余件,植物标本170余件,地矿标本700余件。

2011年,博物馆对馆藏哺乳动物标本作了整理,经统计发现,现有哺乳动物标本馆藏哺乳动物标本共计41种,隶属于9目22科39属。其中包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哺乳动物有4目16种,占馆藏哺乳动物标本总种数的39.0%;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7目17种,占总数的41.5%;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8种,隶属于6目,其中一级8种,占总数的19.5%,二级10种,占总数的24.4%;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哺乳动物隶属于7目22种,占总数的53.7%;属于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哺乳动物5目11种,占总数的26.8%;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哺乳动物有8目27种,占总数的65.9%。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种类较多,数量较大,内容丰富,承载着学校100多年来的悠久历史、办学成就和经典文化,既是学校历史学、考古学、生命科学、地理与环境科学等专业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弘扬和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还是学校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了使博物馆更好地在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教育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有必要对博物馆馆藏资源进行整理,深入分析和挖掘其蕴藏的社会及科学价值。为此,笔者首先对馆藏哺乳动物标本进行了物种鉴定和分类,统计分析其保护级别和价值,并且逐一建立档案。

一、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种类多样性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现收藏哺乳动物标本共计41种,分别隶属于9目22科39属。其中,在甘肃省分布的种类有35种,隶属于7目20科35属,占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种类的85.4%。

馆藏国内(甘肃省外)分布的哺乳动物标本有6种,隶属于5目5科5属,占馆藏哺乳动物标本总数的14.6%。

二、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类群结构特征

根据《甘肃动物志》和最新文献记载,在甘肃,分布有哺乳动物8目27科89属144种。馆藏哺乳动物标本共计41种,隶属于9目22科39属。占甘肃记载哺乳动物目的87.5%,科的74.0%,属的37.8%,种的24.5%。

三、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种类重要性分析

经过分类统计,馆藏中国分布的哺乳动物标本中,列入国务院2000年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哺乳动物有4目16种,占馆藏哺乳动物标本总种数的39.0%;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哺乳动物有7目17种,占总种数41.5%;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18种,分别隶属于6目,其中一级8种,占馆藏哺乳动物标本总种数的19.5%,二级10种,占24.4%;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哺乳动物隶属于7目22种,占总种数的53.7%;属于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哺乳动物5目11种,占总种数的26.8%;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哺乳动物有8目27种,占总种数的65.9%(见表1)。

四、馆藏哺乳动物标本的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馆藏哺乳动物标本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一是来源于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每年本科生野外实习和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收集的标本(约占标本总数的80%),最早的标本见于20世纪5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起购买于动物园或者科研单位的死亡珍贵动物制作成的标本,占馆藏珍贵动物标本的大部分;三是学校老职工、教授和社会各界捐赠的标本。

五、生物标本的管理和维护

西北师范大学博物馆动物标本馆是在生命科学学教学院标本室的基础上组建的,经过60多年的积累,标本馆已初具规模。其标本数量、种类较多,保护级别和标本质量较高。其中,哺乳动物标本门类较为齐全,基本涵盖了甘肃省分布哺乳动物的绝大部分门类,具有浓厚的西北地域特色。管理人员是动物学专业,每年定期对动物标本进行专业维护与清理(包括整理、放置药袋、药物熏蒸和维护修缮等),以保障标本的完好率和美观性。

限于博物馆动物标本展馆面积的因素,展厅内只展示了部分标本,还有相当数量的标本存放在生命科学学院标本室托管;标本管理工作专业性强,极耗人力物力,现有经费非常紧张,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以保障标本的完整程度和展示效果。

(本文承蒙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正学教授审阅,谨此表示致谢!)

[参考文献]

[1]顾欣,顾虹.河北大学博物馆生物部鸟类标本的统计分析[J].四川动物,2008,(5).

[2]王香亭.甘肃动物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3]常城,宋志明.甘肃哺乳动物两种新记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8).

[4]王开锋等.甘肃马鬃山发现小地兔[J].动物学杂志,2010,(6).

[5]国家林业局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A].全国林业职工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汪松.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7]汪松,解炎.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脊椎动物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女职工素质的新思路 下一篇:梁旅珠:养儿育女是一个回顾与反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