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追问”与优质教学

时间:2022-07-29 07:21:49

课堂“追问”与优质教学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据多年教学经验,作者认为课堂“追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追问 教学方式

由于人们的思维或求知永远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提问”就是一种理想的互动形式,而提问中“追问”又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最佳手段。

什么是追问呢?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提问,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的一种提问方式。追问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活动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的指导性策略。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追问的课堂效果

1.启迪思路,激活思维。

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追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避免对问题仅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是作者作品的艺术再现和再创作,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教师如果在学生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追问得巧,追问得妙,追问得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增强思维和辨析能力,提高思维的缜密性,让学生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如教《我与地坛》一文,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作者和地坛有什么联系?②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地坛起了什么作用?③作者说这园中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车辙的地方都有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④母亲在作者人生最低潮时起了什么作用?⑤这样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⑥作者是怎么样来回报他的母亲的?⑦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你是如何来报答母亲的?

这样的追问,不仅促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跃活了学生的思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2.刨根问底,加深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作品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思路,教师往往在一问之后再次补充和深化,刨根问底,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挖掘出作品背后所隐含的知识。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②邹忌是如何同徐公比美的?③比的结果是谁美?④为什么?⑤邹忌是用什么方法讽谏齐王的?⑥讽谏的效果如何?

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了理解的能力。

3.纠偏释疑,正确引导。

课堂上,老师设计的种种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正确回答的,也不是老师的答案就百分之百的准确,针对学生有争议或理解片面的问题进行追问,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纠偏释疑,有效地化解认知上的障碍,纠误匡谬,消除思想上的迷惘。如2007年河南幼师对口招生考试的一道词语填空题是:日本律师尾山宏,一位70岁的老人,?摇?摇?摇?摇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摇?摇?摇?摇。学生在第二个空上产生了分歧,是填“追问”还是“追踪”。我及时地启发学生:“追踪”什么意思?“追问”什么意思?我们常常对什么进行追踪,又对什么进行追问?为什么要追问?经过引导,学生最终搞清了“追问”的意义,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意见。

4.拓展延伸,扩充信息。

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课本以外的知识也是无边的。教师把握好契机,适时追问,既可以引领学生挖掘文本,拓展课堂空间,又可以使课堂教学充满勃勃生机。如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秋景?②为什么要描绘这么美丽的秋景?③在古人的笔下,描绘秋景的很多,你能背诵一些吗?④秋天在古人笔下大多是肃杀的、悲凉的,这是为什么呢?你更喜欢哪一种秋景呢?

这样的追问,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学习了不少课外的东西,扩大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信息。

二、如何做到课堂上有效追问

追问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反思成功过程,分析失败原因,探寻下一步研究的目标与方向。在对上述问题的深度追问中不断提升,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与变化。因而,教师不仅要有追问的意识,而且要讲究追问的艺术。

1.要注重追问的随机性。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也就是说,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手段,有着其它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课堂上,当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发现其认识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错误的时候,就应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准确、全面、深刻为止。因而课堂上的追问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成情况随机调整,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性。

2.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性。

巧妙的追问,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与研究,促使学生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然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认识有限,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一时间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回答流于表面,或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教师的追问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水平,深入浅出,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适时地以恰当的追问方式搭设学生思维的跳板,这样就会突破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3.要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不可“满堂问”或“随意问”。如果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随意地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不经思考地仓促抢答,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甚少,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背道而驰。因而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注重追问的有效性,找准切入点,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追问也是这个道理,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4.注重追问的层次性。

追问要有层次,设计的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难易适度。有层次且难易适中的追问,不仅能让学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激情和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以问促思,以问促情,以问感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学生在递进问题的回答中,不仅能说出答案,讲出原因,谈出道理,激感,而且能对作品深入理解,提高思维和推断能力。

当然,追问不只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还是其他学科有效教学的手段,追问的课堂效果和艺术还有很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追问”艺术的成功运用,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有强烈而牢固的主导意识和角色意识,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一切为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使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

上一篇:读者问题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凸显及其演变 下一篇:浅论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