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

时间:2022-05-08 01:51:22

浅论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

摘 要: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就要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本文针对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从教育实效性的角度对幼儿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幼儿教师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应促进幼儿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要求儿童有健壮的体魄,丰富的情感,较强的生存能力,良好的性格特征,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品质,等等。幼儿教育特别要关照儿童精神(心灵)的成长。而这种精神教育要从儿童成长的基础阶段就开始,否则将会贻误儿童终身,所以学前教育必须呼唤人文教育,发扬人文精神。幼儿园阶段的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全体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应该得到全社会特别是幼儿教师自身的重视。

二、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中华民族是最早最深刻地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的。据载,我国在周朝就将人置于中心地位。《尚书》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左传》里说:“夫民,神之主也。”《说文解字》解释“人”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内在素质、文化底蕴和基本态度,包括根据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

人文素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在经济追求高收益快增长的时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悄然产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人文素养显得更为重要。

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和谐社会的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依赖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就能在其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说:“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没有好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就垮。”

三、幼儿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做好早期教育的前提

幼儿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榜样力量,必须在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丰富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是人类高尚品质的总结。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质的血液,它为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材料支撑。

幼儿教师的人文知识应该具有全面性,一方面是由教师职业本身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所以幼儿教师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以完成自我的修养和适应儿童成长的需求。

幼儿教师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只有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等才能正确地教育好儿童,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从儿童实际出发,使儿童沿着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幼儿教师要学习和掌握哲学及自然科学的知识,这些关系到幼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这些思想意识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幼儿教师还要掌握社会学知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儿童自身社会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领。

幼儿教师要掌握艺术知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不断地培养儿童学会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

幼儿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提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二)发扬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的关怀,是在人类文化基础之上提炼出的一种精华,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幼儿教师的人文精神,就是把对人类的关怀、对自然的爱护自觉地融入到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去,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方法、创新的精神、踏实的教育行为影响每一位幼儿。热爱幼教事业,全身心地对待自己的事业,从培养人才的高度严谨对待自己的工作,热爱儿童,时刻把儿童的冷暖挂在心上,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条件,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一种爱、一种尊重、一种温馨、一种关怀、一种力量,从而热爱自己、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儿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更需要这种精神,儿童对弱小的爱护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自己喜欢的东西能与同伴分享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与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学会感激、学会奉献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

同时这种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一种对人、对事、对工作的态度上,老师对待自己的工作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治学严谨、宽严有度、有奉献精神等。对待儿童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不鄙视、不讽刺、不挖苦、不放弃。

人文精神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学会去体会、去欣赏,去鼓励、去发扬。王老师有点咽炎,在她咳嗽的时候总会有小朋友问这问那,“老师您喝点水吧,老师您买点药吃吧。”其实这些都是在孩子们生病的时候老师对他们关心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也能耳濡目染地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在一个初冬的早晨,一位年轻的父亲骑着自行车,小儿子站在他的后车座上,一双冻红的小手用力地在捂着爸爸的耳朵,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图画。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相互的关爱,这种孝心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爱。幼儿教师要让更多的孩子懂得,“在你为别人照亮一盏灯的同时,也为自己点亮了光明”。

(三)强化人文行为

教师的人文知识的运用、人文精神的彰显,主要通过人文行为表现出来。

1.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高尚的人格品质。

幼儿教师要有关注社会的强烈意识,要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成为公民的榜样和典范,使自己真正成为主人。

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者的一切。”忘我无私、乐于奉献、豁达乐观、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等这些人格品质在儿童成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注意仪表朴实、端庄大方、品行高尚、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3.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教师能用博大的爱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儿童,不管是健康漂亮、聪明伶俐的,还是默默无闻、身有残疾的都要俯下身体,与孩子平等对话,让他们感受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爱和宽容。

教师过去习惯了唱独角戏、发号施令,现在要与幼儿共商,用建议性的口吻与幼儿协商,达成一致的认识。比如在游戏中经常能听到老师对孩子讲“你来试一试”“老师这样行吗?”“我们一起来好吗?”孩子们也会很肯定地说“我比老师好,这个想法是我想出来的”等充满自信的语言。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建设性对话中,幼儿树立起肯学、好学的品质,增强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4.要齐心协力,优化幼儿园人文教育环境。

幼儿园人文环境是指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而师生关系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幼儿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健康、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珍视孩子的成长,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幼儿园作为孩子的教育场所,每一个活动,每一个环境的布置,每一个场所的整齐有序,每一个角落的文化气息,无疑是对孩子的情感、态度、道德感、行为习惯、学习兴趣等的最好影响。

教师可以带领儿童走出园门,接触社会,要让幼儿真切地感受体验教育的内容,形成直观的、生动的道德概念,走出园门,扩大幼儿的视野,是最佳的教育途径。比如在“爱祖国,爱家乡,爱长辈,爱师长,爱同伴”的这类“爱”的系列教育中,注重幼儿的社会活动,参观科技馆,到社区慰问爷爷奶奶,采访商店的阿姨,观察街上的慈善募捐活动,到老师和同伴家做客等。在这其中,孩子们看到了家乡的繁荣,感受到了长辈工作的辛苦和工作责任心,体验到助人为乐,体会到教师的礼貌待客和同伴间的友爱,更学会了如何礼貌地与人交往。

5.要重视儿童的实际操作,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实践与实验的机会和条件,给儿童多点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以幼儿发展为出发点,采用幼儿自主的、探索的活动形式。例如在“三八节爱妈妈”的教育中,教师可以请幼儿收集材料,采访妈妈、奶奶。“亲情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妈妈、奶奶,领略妈妈、奶奶的风采,然后画画妈妈、奶奶,赞赞妈妈、奶奶。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感情才是真诚的。

6.要建立和谐团队,营造人文气息。

教师们要追求教学的和谐、师生的和谐、家园的和谐、环境的和谐。以此才能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才能真正地以人为本,儿童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

总之,幼儿教师任重而道远,要不断提高人文素养,以更全面地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出版社,2002.6.

[2]刘铁芳.守望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3]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上一篇:课堂“追问”与优质教学 下一篇:简化符号“ㄡ”等及所代替字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