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探讨

时间:2022-07-29 05:04:24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探讨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从环评机制,体制和技术支撑等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改革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讨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制度体系本身也日益成熟和完善。尤其在推动节能减排,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策略,让决策变得更加的科学民主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此之外我国还把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纳入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当中,将项目审批与当地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挂钩,在不突破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前提标准之下,对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1 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环境影响评价法》对于诸多内容的约束力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许多政策,法规以及部分规划内容并没有被纳入其中,与此同时规划环境评价条款和技术的导则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除此之外,在公共参与体系的构建内容上仍然不够完善和明确,缺乏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信息公开的时间相对滞后,在内容的设置上避重就轻,公众参与的形式过于单一。在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没有较强可行性的替代方案可供选择。

1.2 执行体制不健全

执行体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环境监管体制的监管内容上。环保部门对于项目内容的验收和日常管理的检查缺乏有效的监督,各级相关部门以及企业仍然不能够对环境评价引起高度的重视,更谈不上环境保护竣工验收制度的贯彻。有些地方的环境评价执行的工作效率较为低下,环评执法部门的处境令人堪忧,最终让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和落实。另外,政府部门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贯彻和执行力度不强,缺乏科学系统的激励控制措施,无法正确认识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许多规划环评是在所包含项目环评不被受理而在强迫的情况下进行编制的,部分规划环评的评价范围和内容等不能满足相关导则和标准要求,没有按照审批权限的要求,经过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1.3 支撑体系薄弱

部分环评单位的技术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存在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不良风气。同时,各级相关部门以及企业仍然不能够对环境评价引起高度的重视,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验收。所编制的环评报告质量较低,无法准确的反映工程实际情况。与此同时,一些专家责任心不强,又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跟踪最新的环境保护技术,信息建设网络仍然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不能对环评报告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为了进一步的增强支撑体系的执行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具有专业化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加大支撑体系的建设力度。

2 加强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措施

2.1 强化环评的法律地位,建立科学与民主的决策制度

新时代的背景下,提高环评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是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力度提高环评在决策部门中的影响力,切实可行的提高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家综合决策部门中的重要地位。建立一套系统性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保其在科学,民主的环境下开展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将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与落实情况纳入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当中。

2.2 完善环境影响法,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协调

在美国已经成功的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宪法条文当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在公众当中的影响力,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可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内容,加大该项制度对所有公民的约束范围,提高违法的成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整合,避免割裂环境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等等方式增加环境影响评价的约束力,并开展社会影响评价和经济影响评价的活动。加快环境管理的改革步伐,让其向全过程控制方向进行转变,建立起一支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影响评价科学管理模式。

2.3 整合部门职能,优化机构设置

当前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视,将其上升到战略环境评价的地位,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环境保护管理过程中引进垂直管理的工作模式,避免由于地方政府基于地方发展,对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审批过程进行过渡的干扰。新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建立起一套全面的评价体系。工作重点要放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推进和环评审批上,成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员会,推动评价技术方法的发展;设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监督和审核机制,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要避免出现越级审核现象的发生。

2.4 建立环评激励机制,落实行政问责制度

加强环境准入规定,并进行严格把关。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审批分区分级审批和差别化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环境影响评价考核体系,加强考核力度,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激励策略和处罚手段,增强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的执行力度,将重点放在重大环境问题的问责管理上,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在节能减排和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当中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

2.5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提高环评系统的联动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导则,规范和标准,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依据,除此之外还要优化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和技术方法,将重点放在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上面,制定相对应的国家和地方环境准入条件,构建基础资料数据库。加大环境影响评价从业队伍和专家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多渠道的努力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质量。

2.6 通过制度化环评的方式,促进向可持续发展评价转变

关注科学假设,新技术使用等等方面的环境,促进公众行为规范和组织行为,减少由于非制度化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环境影响。加强跨境环境影响和全球性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的分析与研究方向,加大环评的基础性宣传教育。

3 结束语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践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就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执行体制不健全,支撑体系薄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周珂.王小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3).

[2] 王楠.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3] 白平则.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根本路径[J].行政论坛;2008,(9).

[4] 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完善[J];兰州学刊;2012,(1).

[5] 徐伟斌.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实例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11,(3).

[6] 杨立新.关于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J].环境保护,2010,(2).

上一篇:企业转型发展中职工心理问题探讨 下一篇:浅析建筑玻璃幕墙施工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