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9 03:47:23

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与通讯技术(ICT)迅速渗透到我国的教育领域,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技术支持,在深刻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同时,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的我国大学英语改革,也相应地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框架、教学构件,以及教学进程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局部设计。本文主要探讨了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在IC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计算机和网络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与通讯技术 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当前世界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新世纪人才素质的挑战。2007年9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中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向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大学英语教学领域中,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明确提出外语教学目标应定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当前,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CT的飞速发展,这一“要求”迎来了发展和实践的大好契机。

当然,这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对于教育而言,ICT不仅是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只是传统教育的辅助工具,还是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促使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学校结构等方面都发生深层的变革。

二、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ICT(即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其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它与教育的整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趋势,并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在教育范围内,ICT具体分为两类:其一,计算机技术,包括基于课程的计算机课件、计算机辅助测试、文字处理、图像软件、电子表格、数据库和演示软件;其二,通讯软件,可提供远程课程、教育资源栏、白板和网上交流。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ICT不仅是技术手段,而且是新的理论指导思想。它要求一名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ICT、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创造的是一个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适应这个环境将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是每个社会成员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因此,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将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鉴别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去抓。教师在高度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同时,要力求吸纳当今世界有关英语课程、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最新观点加以统整,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并适应世界新潮流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理论。

三、在IC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ICT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为整个英语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了贡献,它着眼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机器(网络)、机器(网络)与教师的平衡关。早在1926年,普雷西设计了一种自动教学机器,后来斯金纳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一种使用教学机器的程序教学和只用程序教材的程序教学。而这种在一定的教学原理指导下的个体自学的教学方法与ICT的结合即产生了现今的大学英语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其教学流程图如下:

(二)教学模式

该大学英语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分层式教学。设计时,强调把教学内容在分成若干单元后,其中各单元的排列组合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成一个整体的程序进行教学。另外,在统一整体编排的程序下,由于各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上、中、下三类不等的差距,该模式允许学生自己确定学习进度,即“自定步调”。

(三)设计原则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该模式严格遵守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环境下的策略性、反馈性和自主性三大原则。

1. 反馈性原则

ICT环境下大学英语计算机与网络教学设计活动,就其信息流动性而言,是一种双向通信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教师是信源,学生是信宿,计算机与网络是信库,统一起来构成信息的流通系统。但如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信息只是从一处传到另一处并将其储存起来,那么信息的结构内容本身则基本上没有改变,没有经过处理产生新的信息。这只能称得上是信息(知识)的准备阶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添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反馈环节。因为信息只有经过反馈后,进行转化才能产生出效益,才能实现信息的价值。如ICT环境下大学英语计算机与网络教学设计中的配套教学光盘就能及时显示学生做出的每个反应,随后教学机器还能马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这种“结果的及时知悉”或“信息的及时反馈”,将使教学程序在每进行一步后,学生可以核查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进行自我评价,为最终的知识的应用打牢基础。

2. 创造性原则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其教风由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治学精神、管理方式等多种成分构成,教风直接决定学生的创造水平,并主导课堂气氛。

在ICT环境下大学英语计算机与网络教学,强调构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这种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课堂内容的综合性。与传统课堂的呆板、大班教学、考试频繁、学生分等级、权威教学等有着本质区别。在这种“开放”性的课堂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鼓励探索,鼓励提问。如在IC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计算机与网络教学设计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练习、表演、书写等各种方式作出回答。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非“面对面”的“作品展示”、“在线交流”,减少学生的“教师权威”惯性压力,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分析问题,灵活思考,不固守陈规陋习。

3. 自主性原则

麦克利兰的研究曾表明,一个人行为的主动性与事业的效绩有着明显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主动性是成才的一个重要因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耶尔克斯和多德森德实验研究证明:这种主动性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倒U型”的函数关系,即活动任务容易时,个人主动性加强,会提高行为的效率,但当活动任务难度增强时,主动性水平越高,活动效率越低。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计算机与网络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最后的设计程序中系统性地导入形成性评价机制,将更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事实也是如此,形成性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商定评价标准,强调学生们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观察和解释自己的学习过程,并通过不断提出问题、阶段性的测试或考评来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采取适当的进度调整措施。这种主张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权的评价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学习成就感,树立自信心,精力充沛、坚持不懈地克服一切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障碍,而且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身英语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精神。而自主性的长期培养,最终将促使学生良好意志的生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时间利用率,能保证工作和学习活动的一贯性,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这是个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四、结语

ICT已打破了教育领域中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学的环境、组织、内容及方式、方法,使大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和效益及教学管理方面的运用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IC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是随着ICT向教育领域的扩展,笔者在增强对其潜能认识的同时,着力于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James,J,Bridging the Global Digital Divide,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Massachusetts,2003:62-68,108-115.

[2]Kagami.M.Tsuji,M.& Giovannetti,E(Eds).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licy and the Digital Divide: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Cheltenham:2004:64-69.

[3]Report of University of Sydney,Alleviating the Digital Divide:Policy Recommendations,Research Institute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University of Sydney,Sydney,2002:10-19,43-50.

[4]Watkins,P.High Tech,Low Tech and Education,Deakin University Press,Victoria,1986.

[5]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6]康志锋.面向21世纪的英语语言教学新方向――中间通路[M].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3).

[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S].北京:教育部办公厅,2004-04.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科技学院2006年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ICT可行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文号湘科院院字[2006]49号,项目编号为20060611

上一篇:《药》的叙事策略剖析 下一篇:太极拳思想内涵与健身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