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问题探究

时间:2022-07-28 07:41:12

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问题探究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如何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道战略命题。

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资源丰富,但这些资源在传承与创新建设上较为薄弱,影响度、传承度、创新度都与资源规模不匹配。一些资源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传承,已经消失或正在面临消失。做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找寻一条有效路径。本文基于文化产业视角,通过分析文化产业对推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相关机理,提出以文化产业推动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化产业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作用

文化产业是生产者以市场为基础以专业分工为条件以资本为动力,通过创意复制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品并将文化产品传播给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意义和以满足其审美求知群体认同等文化需求的过程。文化产业兴起于工业革命时代,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发展后,随着其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根基之上。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产业与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具有内在性和一致性。主要体现在:

(一) 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尽管华夏历史文明资源丰富,但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很难仔细深入地去欣赏、研究华夏历史文明,更不用说对其进行传承。但通过文化产业介入,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纸、网络等形式,将华夏历史文明的价值理念、道德伦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传递出来,不仅扩大了人们获取华夏历史文明相关资源的窗口,而且可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享受时有意无意接受华夏历史文明,从而在不改变现有生活、认知方式的同时,实现了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

(二) 文化产业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实现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华夏历史文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一些有重大社会价值的资源可以由政府予以保护,但与整个资源总量相比还是远远不足,这也是很多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原因。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单靠政府输血,难以根深叶茂,基业常青,必须培养其自身发展能力,挖掘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二、文化产业对华夏历史文明的创新作用

如果说传承使得华夏历史文明得以延续,那么创新便是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不断演进的重要方式。传承是前提和基础,创新则是动力和目的。对华夏历史文明创新既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其与时俱进的基础。这些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如果不根据时代的变化、人们的需求加以创造性的转化,无论是对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文化的传承都没有意义。通过文化创新,包括价值理念创新、制度理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生活理念创新等,将华夏历史文明赋予新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行为,才能使华夏历史文明恢复勃勃生机。

对文化产业而言,创新是其核心。文化产业要实现稳定持久的发展,根本上必须依靠文化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肩负着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更重要的是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再造使命。对那些以华夏历史文明为基础的文化产业而言,在其发展过程中唯有通过创新,才能彰显特色。文化产业中的文化创意产业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如一些全国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风中少林》《禅宗少林》《水月洛神》《东京梦华》等,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华夏历史文明,而且结合现代人文化认知的特点,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推进了华夏历史文明创新,实现了华夏历史文明发展与时展的有机结合。

三、中原文化产业对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与国外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还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但增势迅猛。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1年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现价的年平均增速为23%,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6.6个百分点,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1.94%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85%,再到2012年的3.48%。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快速期。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454.37亿元,同比增长23.8%,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7.2个百分点,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河南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其对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支撑力度。

(一) 整体规模偏小

与自身比,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与其他先进省份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与河南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地位不匹配。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2012年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内涵指数为22.22%,居全国第十位,与北京67.90%、上海52.05%、广东50.72%、山东44.51%的差距十分明显。规模偏小,意味着河南文化产业在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上可以提升的空间很大。

(二) 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品牌效应不足

当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努力打造与中原经济区相适应的文艺品牌体系。尽管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亮丽的文化品牌,除上文提及的一些著名文化产业项目外,其余仍处于“默默无闻”状态,这也表明在做好深度挖掘、真正做好有效传承创新方面,河南的文化产业还做的不到位。

(三) 科技含量有待持续提升

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支撑。科技不仅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创造文化产品最大效益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文化产业创新方面,离开科技手段的支撑,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如文化创意产业,其很大的一个基本要件,就是要有一定的网络与计算机设备作为基础。近年来,河南省在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禅宗少林》《东京梦华》等文化产业项目正是增加了现代科技元素,实现文化传承与现代需求的有机结合,获得了巨大成功。但从总体上看来,河南省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依然偏低,制约着文化产业对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四)发展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一是文化产业意识滞后,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机制不完善。如许多文化经营部门仍是事业单位编制,尚未采取市场化的发展机制,政府对文化企业的管理仍沿用行政管理模式,有效的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还未全面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尚需进一步规范等。二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不够。这使得多数人对华夏历史文明丰富的资源认识不到位,难以做到有效挖掘,进而进行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中所需的经纪人和中介机构也严重缺乏,使得文化资源信息的流动性不足。

四、以文化产业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优化发展环境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通过立法、投入、免税、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政策驱动,切实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加快实施河南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加快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文化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壮大出版传媒、演艺娱乐等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此外,要加快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二)以文化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更多华夏历史文化品牌

文化产业必须创品牌,品牌不仅直接体现出文化特色,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而且是消费者文化体验的重要保障。如何把诸多文化资源转化为一个个文化品牌,是河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做好现有品牌的推广与延伸,如禅宗少林、清明上河园等文化品牌,充分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开发衍生产品,将相关文化资源纳入其品牌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塑造新品牌,力争每个文化产业园区至少打造一个文化品牌,这方面要结合现状,做好整体规划,分级推动。

(三) 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的优秀人才,既要加大对各类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各类民间艺人的保护与支持力度,也要加快对文化产业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立文化产业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文化产业经营活力。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大河南高校人才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可充分挖掘华夏历史文明有关资源,做好文化资源的传承、构建以及创新;也有利于推进各类文化产业所需人才的职业化教育。

(四)加快提升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度

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态势凸显,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高科技浪潮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的同时,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形态。因此,在以文化产业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上,一要增强前瞻性,提升各类文化产业从业者对世界前沿科技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激发他们利用科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情;二要向沿海发达地区多学习、多引进。不仅要学习引进其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验,更要积极引进各类文化产业资金,通过资金流动带动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的引入。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软科学项目“以文化产业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142400410668)结项论文】

(作者系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文化传播系副教授)

上一篇:曾国藩的学习之道 下一篇:高校住宿学院制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