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7-28 04:48:27

“敬”的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97-01

摘要:

“敬”是孔子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态度,孔子所称道的“敬”适用于所有人之间,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妙道,更是个人修养的必要因素,敬与中庸之道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敬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孔子;敬;态度;修养

《说文?苟部》:“敬,肃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恭、敬词义相近,恭注重于外表,敬则关乎内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敬是一种无形的物质,一种态度,孔子强调的敬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在子女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父母,更应是精神层面的虔敬的态度,即使父母去世,在祭祀的时候仍然应抱着犹如父母未逝时伺候的恭敬的方式展开祭祀的礼仪活动。《中庸》第十九章中孔子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外当子游问孝时,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把敬甚至作为区别动物和人的一条标准。《礼记》的祭义篇中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孔子本身具有高度的孝的美德,他用他的敬爱父母的感情教育他的学生——孝的礼仪是必须的。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在国家机构中,臣之于君,依然需要敬的态度,犹如子女对待父母。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孝经》也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经?士章》)天子与臣民的相互关系中,敬的态度可以成为一种衡量的尺度,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君主以臣民是否尊敬他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则可以使国家稳定繁荣,对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在全社会中传播一种敬的态度,就像孟子说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达成如张载所说的万物一体,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关爱,那么社会的和谐、和睦会使每个人都内心充满温馨,个人内心舒适感增强。

孔子活动的春秋时代,“敬”的文化内涵从先前的恭敬有所扩大,不仅是下对上应具有的或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解释为庄重认真,包括普通的臣民,也包括君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敬事,即是做事认真,也即认真做事。孔子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认真办事的举止行为被孔子与他最推举的仁联系起来,给予了“敬”以高度的肯定,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秉持恭敬认真积极谨慎之心做事,是取得他人信任、令他人放心的必要条件,是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的必要因素。只要能认真庄重做事,就会不犯错误,就能得到别人的友爱,孔子弟子司马牛不无担忧地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子夏安慰司马牛的理由与愿望是希望司马牛能成为孔子称颂的君子,孔子教育子张的话是认真严肃做每一件事,即使蛮貊之地也能施行个人的主张,做事达到“敬”,人就能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成功,有更多的朋友与发展的机会。

孔子认为“敬”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子路问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修己以敬”,即是敬修,或曰修敬,要使自身达到孔子所说的“敬”,有了“敬”的因素,就迈出了个人的修养的第一步。宋代的程颐认识到“敬”的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氏遗书》卷十八)程颐认为,只是一个“敬”最重要,个人修养与学习知识分开而论。《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要达到善,我们一定要学会“敬”。朱熹所定义的“敬”是这样的:“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九);“身心收敛”,“不敢放纵”,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卷十二)。敬即保持庄重,剔除放浪不羁的妄想和妄为,达到的是一种自觉状态。孔子对颜渊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达到这种修养的功夫,其实贯穿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敬”。《中庸》倡导“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即是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此慎独,即是修养,完完全全的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修养自己。这修养功夫,亦只是一个“敬”。《大学》认为,治理国家经由八个步骤,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简称为“八条目”,个人修养高了,才能使治理国家伟业得以顺利实施。

孔子所说的“敬”有利于达成儒家所谓的善,缔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稳重、谦逊的性格,“敬”合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礼教,《礼记?内则》说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身终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敬”的态度是让我们按照上级的,长辈的意愿进行活动,不同意上级或长辈也不能当面强烈地指出,最多在上级或长辈愉悦时稍稍说明自己的观点意图,但千万不要企图说服和改变。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敬重已在其位的人,尊重他们的决定,维护他们的统治,有利于封建统治。敬,教会我们庄重认真;敬,教会我们约束冲动、邪念;敬,教会我们保守、不走极端,于是敬教会我们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顾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中庸》)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谓之庸,中华民族“敬”人,敬事,取向中庸的行事风格,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注重小我的修养,注重小我的社会,服从国家的统治,从一而终的文化。

我们尊敬君主、祖先,自然的伟大力量,古代我们敬畏不可知的自然,我们首先想到从祖先的经验中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尊敬,我们保存并传递发扬古代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孔子的“敬”有利于人际的交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但“敬”的思想控制我们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和进取心,我们不敢打破传统,不仅是舆论的力量,还有我们自身对“敬”文化的接受,20世纪的鲁迅是伟大的,他打开宥于传统桎梏的铁屋,他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传承下来各个部分,喊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愤怒的声音。我们的视野在扩大,我们的文化受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多元化,“敬”的文化涵义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但请辩证思考我们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

[4]任继愈.把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来观察——序李申著《中国儒教论》岳阳:云梦学刊2005年02期第7~9页.

[5]刘锡钧.儒家“诚”说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03期第8~12,45页.

作者简介:高银花,,女,1987年生,籍贯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上一篇:在趣中学,乐学而学 下一篇:于无声处献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