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2-07-28 03:42:03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观察腰椎管狭窄的CT及MRI表现,并分析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前行CT造影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与术中所见的一致度。结果:37例患者行CT造影检查发现中央管狭窄、侧隐窝狭窄14例,椎板增厚17例,关节突关节增生形成骨赘27例,椎间盘突出、膨出10例,黄韧带肥厚、钙化22例。核磁检查发现侧隐窝狭窄16例,椎板增厚15例,关节突关节增生形成骨赘24例,椎间盘突出、膨出14例,黄韧带肥厚、钙化22例,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21例。MRI诊断准确率高于CT(P=0.047,P

【关键词】 椎管狭窄; CT造影; MRI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6-0058-02

腰椎管狭窄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腰腿疼痛及间歇性跛行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椎管是由纤维软组织及椎骨构成的管状结构,任何构成因素发生病变都会影响正常椎管结构,发生狭窄[1];患者脊神经、脊髓、马尾等受到压迫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腰椎管狭窄原因多与腰椎间盘突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黄韧带钙化、肥厚、椎间关节增生等有关。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的基础[2]。本研究对3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与术中所见进行验证,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的正确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患者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管狭窄。其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51~77岁,平均(63±12)岁。患者均有典型的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腰痛病史。双侧下肢无力、麻木9例,放射疼痛12例;单侧下肢无力、麻木15例,放射痛19例;间歇性跛行9例;膝反射、跟腱反射减弱5例;下肢肌肉萎缩3例;直腿抬高实验阳性14例。患者病史0.5~17年,平均(1.4±1.8)年。患者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排除感染、椎间盘疝、肿瘤引起的椎管狭窄;排除之前行背部手术者。

1.2 检查方法

患者于术前行CT及MRI检查,检查结果由两位放射科医师进行判读,意见不一致时,经商谈或第三者仲裁决定。以飞利浦16排Brilliance CT机行CT扫描。造影剂Omnipaque 8~10 ml,造影后1~3 h内行CT扫描,扫描层厚3 mm,层距3 mm,扫描线平行椎间隙,扫描L3~S1椎间隙。MRI采用GE核磁扫描仪,场强1.5 T。扫描序列T1WI SE(TR/TE:550/18 ms);T2WI FSE(TR/TE4000/126 ms);矢状位T2WI FSE(TR/TE4000/126 ms),扫描层厚均为4 mm。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变特定选择手术入路行手术减压,评估术中所见与CT、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37例患者行CT造影检查发现中央管狭窄、侧隐窝狭窄14例,椎板增厚17例,关节突关节增生形成骨赘27例,椎间盘突出、膨出10例,黄韧带肥厚、钙化22例。核磁检查发现侧隐窝狭窄16例,椎板增厚15例,关节突关节增生形成骨赘24例,椎间盘突出、膨出14例,黄韧带肥厚、钙化22例,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21例。

2.2 诊断准确性

通过MRI检查,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

3 讨论

椎管内容物被挤压而产生狭窄的理论最早于1803年提出。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依次报道了因软骨发育不良、退行性变增生、骨结构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造成的椎管狭窄。至2007年,国外学者从神经放射学及组织学证实了黄韧带肥厚也是产生椎管狭窄的原因[3]。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是腰椎管狭窄的常见类型,是中老年患者腰腿疼痛的常见病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复杂,影像学检查是必需的手段。最早用于腰椎管狭窄的影像诊断技术是X线平片。通过正、侧位片可以发现峡部缺如,关节突肥大、椎板增厚、椎弓根缩短等骨性结构变化。但随着CT及MRI的出现,腰椎管狭窄的诊断发生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关于腰椎管狭窄的检查方法较多[4-6],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通过对3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行CT及MRI检查发现,腰椎狭窄患者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黄韧带肥厚、钙化,关节突关节增生形成骨赘,椎板增厚,中央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突出、膨出,其中椎间孔狭窄及神经管受压只在MRI上观察到,为MRI的特有征象[7]。

CT能直接显示并测量横断面面积及矢状面,骨组织显像效果好,腰椎小关节退变可以较清楚的显示[8]。但其软组织显像效果差,同时受扫描技术及机器性能的影响大,CT很难对引起椎管狭窄症的部位进行准确判断。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外学者曾对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行CT扫描,结果由35%的图像存在异常,这往往会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和诊断工作造成困扰。毛宾尧等[9]参考国内外文献一致认同的CT诊断标准和测量方法,发现有1/5的患者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合。而MRI可以多方位、多平面成像,且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清楚指示椎管狭窄程度、部位,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要好于CT造影。研究认为,MRI在椎间盘突出的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面均优于CT。本研究中同样发现,在影像诊断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上,MRI要优于CT。但由于MRI检测费用较高,国内学者建议没有临床症状者不建议做MRI检查,因为MRI信号与临床疼痛的症状无明显相关性。且黄韧带与骨皮质的边界在MRI上难以区分,宋海峰等[10]认为,CT造影与脊髓造影联合检查对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要高于MRI。

总之,CT造影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的诊断中各有优势,MRI总体的诊断准确性要略高于CT;但两者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更利于指导手术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大伟,牛广明,张建功.成人腰椎管MRI几何测量的定量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7,29(3):172-175.

[2]Katz J N.Lumbar disc disorders and low-back pain: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consequences[J].Bone Joint Surg Am,2006,88(suppl2):21-24.

[3]Wilxlder P A,Zaminger S,Milz S,et al.Morphometric studies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a correlative miroanatomical and MRI study of the lumbar spine[J].Zeatralbl Neurcehir.2007,68(4):200-204.

[4]于连有,李春明,王桂峰,等.腰椎轴向负荷CT、MRI检查对隐匿性腰椎管狭窄的诊断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0(1):32-33.

[5]魏焕,李立森,金旭.脊髓造影、脊髓CT和MRI对腰椎管狭窄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吉林医学,2010,31(7):931-933.

[6]胡少平,俞红文.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意义[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6):438-440.

[7]杜晓东,牛广明,韩晓东.腰椎管狭窄影像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2009,41(4):453-456.

[8]Cavanaugh J M,Lu Y,Chert C,et al.Pain generation in lumbar and cervical facet joints[J].Bone Joim surg Am,2006,88(1):63.

[9]毛宾尧,应忠迫,范大来,等.椎板后移回植的椎管扩大术治疗椎管狭窄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2):92.

[10]宋海峰,邱贵兴,吴志宏,等.脊髓造影与CT脊髓造影对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的诊断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455-2458.

(收稿日期:2013-09-22) (编辑:朱姣)

上一篇:罗布麻和杞菊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30例 下一篇:宜都市2007―出生缺陷发生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