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

时间:2022-07-28 03:28:53

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引起了国内高教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与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内涵、性质、现状、成因与对策等方面,形成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系统认识,对于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主体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给予更广更深的拓展性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据相关统计,今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近700万。①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不少高校中的高低年级大学生都呈现出了较明显的就业焦虑心理。对于这些大学生产生的就业焦虑心理,一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虽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仍然有值得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之处。鉴于此,笔者拟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作一述评,以期增益学界的研究。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在近年中,研究者们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展开了研究:

1.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理论的研究

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内涵的研究。从目前学界的论著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对“大学生就业焦虑”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尽管各位研究者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的差异之处,比如:较早的研究者张晓琴[1]和后来者梁晓燕[2]等均认为,所谓“大学生就业焦虑”就是指大学生这一特定个体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担忧、恐惧的心理以及伴随着的一定生理反应。揭水平[3]和张静[4]则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紧张、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蒋春雷[5]和安东岩[6]却认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有关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但是,各位研究者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概念的内涵界定,在核心思想大都具有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就是:大学生就业焦虑是一种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和之中,由于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不良心理及其相应的认知、生理和行为反映的状态焦虑。

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特点的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作为大学生在择业之前和之中的一种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其具有区别于其他焦虑症状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大学生就业焦虑有明确的原因,因择业过程而产生,随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二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择业的场面、对自己的影响程度相关。三是大学生较少伴有精神运动性不安和精神神经功能障碍。四是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其他焦虑在水平上有明显区别。[7]宁敏还进一步指出当前大学生就业焦虑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即:就业焦虑在低年级中更加普遍;就业焦虑形式更加多样化;就业焦虑持续时间长,并伴有隐秘性。[8]

第三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的研究。关于就业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问题,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持辩证分析的观点,即: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轻度或适度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积极作用,因此,适度的就业焦虑既是必然的,也是正常而普遍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就业上的重度或过度焦虑,则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和消极后果,因此,对于过度的就业焦虑需要积极预防和应对,防止适度的就业焦虑演化为过度的就业焦虑。张晓琴[9]、揭水平[10]、蒋春雷[11]、肖盈[12]、朱子娟[13]、王金平[14]、安东岩[15]、张莉[16]、梁晓燕[17]等人均持这种辩证分析的观点。

2.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的研究

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的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症状”的研究。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症状”大多从情绪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解析。比如:史宝玉[18]等人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抱怨、自卑、沮丧、焦躁等。张静[19]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常有“紧张不安和忧虑的心境,有注意困难、记忆不良、对声音敏感和易激惹等心理症状,还伴发心跳过速、血压升高、吸气困难、胸闷等躯体症状,呈现焦虑性神经症的症状。”孙淑华[20]等人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在情绪方面的表现为焦虑抑郁、缺乏安全感以至失去信心等;在认知方面表现为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持续下降,担忧、不安、焦躁明显,严重的可能出现自杀观念;在躯体方面的表现为失眠、食欲下降、身体某处的不适感、疲惫感等;在行为方面的则有退缩被动、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行动、人际交往活动的减少等。朱子娟[21]指出,就业焦虑是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患之一,主要表现为急躁、紧张、惊恐、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有濒死感。王金平[22]还指出,患有“就业焦虑症”的大学生除了具有上述“症状”外,还体现出逃避就业、抱怨社会、消极厌世等消极心理和行为倾向。

其次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的研究。一些研究者仅从理论推论视角指出了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程度。比如,张莉[23]指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择业过程中,就业焦虑情绪在许多毕业生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朱子娟[24]认为,在当今部分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就业焦虑型”自杀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波及到硕士、博士等高学历群体。而孙卓[25]和梁晓燕[26]等人更多是通过采取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一些高校大学生的调研分析,指出当前大学生在毕业前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从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程度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还指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已不是个别现象,而已是一种群体焦虑,需要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重视和应对。

第三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差异性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都指出大学生在就业焦虑上存在较明显的性别、专业、院校、城乡等方面的差异。比如潘鸣[27]、常保瑞[28]、史宝玉[29]、孙卓[30]、安东岩[31]和梁晓燕[32]等人通过调查均发现:女生的焦虑程度高于男生,文科生的焦虑程度高于理科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家庭经济较好的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城市学生,处于中间层次的院校学生的焦虑程度高于重点院校和专科学校学生。另外,蒋春雷[33]还指出在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严重程度随着年级增高而增大,大四学生焦虑水平高于全国常模,并呈现向低年级蔓延的趋势。而在有关社会背景的焦虑、对家庭影响的焦虑、对自身素质的焦虑上,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比大四年级学生的得分高。[34]

3.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成因的研究

由于当今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样而复杂的,因此肖盈[35]、王金平[36]、张莉[37]、梁晓燕[38]等大多数研究者都采取综合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共性原因。他们一般将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概括为外界因素(或外在客观因素)和个人因素(或自身主观因素)。其中,外界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因素(如政府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不配套等等)、社会因素(如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社会就业支持体系不全和支持力度不足、用人单位原因等等)、学校因素(如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合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不到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教育指导的不佳、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足等等)和家庭因素(如父母亲人的高期望、家庭人格教育和职业指导的缺乏、家庭经济条件等等)。个人因素则包括学生个人条件(如身体素质、家庭条件、自身能力等等)和心理因素(如人格特质、职业期望、职业认知、自我认知等等)。另外,还有少数研究者采取个别分析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一些个性原因。比如,张巧燕[39]和孙卓[40]等人还指出,社会支持不足和就业认知评价不当也是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重要原因。

4.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对策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均主张从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多方面来探究应对之策。比如:揭水平[41]、蒋春雷[42]、史宝玉[43]、宁敏[44]等人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采取配套措施,加强宏观调控,扩宽就业渠道、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全面健全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好的政策环境。高校应该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学校学科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加大对学生能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等。社会应该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宽松公平的环境,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限制,增强社会支持度等等。家庭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关心学生在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树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给予必要的择业指导,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大学生自身应该正确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适应就业竞争现实,掌握相关心理调适方法,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等等。当然,还有部分研究者将大学生就业焦虑进行类型划分后,主张分类探索应对策略。[45]甚至还有研究者提出用“认知疗法”[46]和“阅读疗法”[47]来预防或舒缓大学生就业焦虑。

二、研究的主要不足

综观已有文献②,笔者发现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广度和深度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少具有较强现实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我们分析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特点、成因和对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客观上还有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虽然当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研究主要还是以浅层描述性研究为主,而相关深层实证性研究较为缺乏或处于初步阶段。即便是一些研究者采取实证调研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大多还是采取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高校来研究,而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高校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大面积实证调研还较少。另外,研究者们通过借鉴他人焦虑自评量表(SAS)或者自编调查问卷,使用SPSS和Amos等软件和采取结构模型方程等统计方法来实证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仍然存在调研对象过窄、主观随意性强、结论针对性不足、相关详细科学系统的调查数据支持度不够、部分结论出入较大等问题。

2.研究内容上的不足

尽管已有研究者们在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概念、性质、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推演和实证调研等方法,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现状,从局部或综合方面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是提出了应对之策。但是,这些研究在内容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一是对于大学生就业焦虑概念的内涵界定与外延归纳还存在不足。在内涵上,应明确说明大学生就业焦虑是一种包括认知、情绪、行为等为构成范畴的心理现象;在外延上,应包括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也应包括低年级在读学生。二是对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共性与个性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的探讨缺少普适性与特殊性,也没有提出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的应对之策,鲜有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展开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三是对国内外各类高校和各级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功经验或有效做法的推介还缺乏,研究成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还有待加强。四是研究者们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范式和方法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果还不多,研究内容上的大同小异、低水平重复现象还较为突出。

3.研究主体上的不足

总体来看,目前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研究还属于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私域”。目前关注和研究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的人员,大多数是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和相关政工干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思政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但是较少有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本项时代课题的研究。辅导员和相关政工干部尽管有关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直观感性认知,但是由于自身日常事务繁琐、工作负荷大,很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细致的调研与思考。另外,一些辅导员和政工干部自身由于专业知识和工作志趣的局限,自然还会使自身的研究打折扣。

三、研究的发展趋势

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有效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进而保障大学生有效就业,是未来高教界和社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课题。对于此课题,笔者认为我们在今后可以围绕以下几个研究方向去努力。

(1)进一步科学界定和明确归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内涵与外延。从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焦虑和大学生其他焦虑进行比较研究,重视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就业焦虑问题研究,比较分析高低年级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异同。

(2)进一步深化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不同学科门类大学生、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等的就业焦虑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和比较研究。

(3)进一步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行为学等学科范式和研究方法,更大范围地选取研究对象,提升大学生就业焦虑专门问卷的设计质量,增强调查数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证据力”。

(4)逐步引介和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应对上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期用他山之石来攻玉。

注释: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韩秀.2013年中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接近700万[DB/OL].中国广播网,2013-07-19.

②除了目前不少高校所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的相关篇章对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进行探讨之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的专著还缺乏。在期刊论文和调研报告方面,笔者以“大学生就业焦虑”为篇名,在CNKI上精确查找到35篇期刊论文和5篇硕士论文,而以“大学生择业焦虑”为篇名,在CNKI上精确查找到9篇论文和1篇硕士论文。当然,以上述两个篇名在CNKI上模糊查找,所得的期刊论文和硕士论文略微多一些。

参考文献:

[1][9]张晓琴.大学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5).

[2][17][26][32][34][38]梁晓燕,梁栋青.大学生职业期望、应对方式和就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2(3).

[3][10][41]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性质与认知调适策略[J].教育探索2009(2).

[4][19][46]张静.认知疗法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初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4).

[5][11][33][42]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6][15][31]安东岩.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问题探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5).

[7]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8][44]宁敏.高等教育大众化语境下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6).

[12][35]肖盈.大学生的择业焦虑及其应对[J].中国就业2010(6).

[13][21][24]朱子娟.论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生成与克服[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14][22][36][45]王金平.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分类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4).

[16][23][37]张莉.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应对策略[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1(8).

[18][29][43]史宝玉,刘景军.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策略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4).

[20][47]孙淑华,廖志炎.大学生就业焦虑与阅读疗法[J].图书馆2010(3).

[25][30][40]孙卓.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及其成因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

[27]潘鸣,陆亦佳.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06(1).

[28]常保瑞,方建东.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3).

[39]张巧燕,程绍珍.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就业认知评价的中介作用[J].河南教育(中旬刊)2012(9).)

作者简介:

李永洪(1973~),男,四川富顺人,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硕导,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高校学生工作等方面的研究。

上一篇:试论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政治合法性产生逻... 下一篇:残雪作品的现代意识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