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课堂的有效讨论

时间:2022-07-28 09:27:50

中学生物课堂的有效讨论

摘 要: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曲途径来实现。有效的课堂讨论的各环节安排要遵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讨论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讨论的组织要科学、合理、深入,使教学借助于“讨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物 课堂讨论 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讨论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运用。课堂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之一。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背景下,更成为生物课堂教学的―个热点。然而,许多教师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两个或四个人围在一起就是讨论,就是合作,就是互动。往往出现“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现象,或是表面上热闹,少数人抢着发言,多数人不介入的状况等,都不是有效讨论,因此,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探讨在中学生物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讨论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为此,仅就生物课堂中以小组学习为形式的“有效讨论”,谈谈本人初步实践体会与浅见。

一、课堂讨论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某一问题互相交换观点和看法,并针对问题的某些方面进行争论和辩解,最终达到共同理解,以及求同存异。

教育家哈里・麦克多斯认为:课堂讨论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新的看法和动力”,会使学习任务完成得“更自然、更有效”。课堂讨论引入得适时、恰当,能使课堂教学更有生机和活力。有效的课堂讨论能使课堂反映出民主、和谐、宽松、张扬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求知的欲望、表现的欲望。在探究过程中个性才能逐渐形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思维层面方式相互补充,学生有不断经历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使之情感、态度、们值观逐步形成和完善。讨论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是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是体现学生主体化学习的途径,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核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判定课堂讨论有效性的关键在于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定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习得。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正如有的学生所言,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学生学习过程是构建知识的过程,同时也应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过程。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要把能力的培养和态度的发展溶于学习知识过程中。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二)有效的讨论必须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

1.知识目标方面:对问题的有效讨论需要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课堂讨论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这几分钟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选择,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必须悉心进行讨论题的设计。

首先,组织讨论之前,教师必须悉心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特别是生物中的一些概念,光靠教师的讲解和简单的下定义,学生不但印象不深,而且对概念的认识也较肤浅。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若直接问“什么是光合作用?”后让学生自学讨论,这样,太笼统,难理解,对概念的认识也较肤浅。若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后,讨论: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并归纳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物质转换和能量转化的特点等,就能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学生对其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掌握更加牢固。

其次,要悉心研究学生,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要是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展开,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同时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合作学习者,在合作中有效地交流和思考,必须要求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能有效地设定学生发展的目的,确定引导学生实现发展的措施。如在进行“血液循环的途径”这部分知识教学时,出示血液循环模式图,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同学一片茫然,随意乱猜,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前面已学的心脏的结构等知识有所遗忘,因此不能达到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升华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应在新课之前设计对相关知识如心脏的结构等的复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准备。

2.能力目标方面:生物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能力方面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能力、综合演绎及初步创新的能力。课堂中问题的讨论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的功效。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学生既可表现自己,又可接受他人的评判并评判他人。在这种合作学习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讨论题是三维目标中能力目标能否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

讨论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价值,要把握一定的难度、梯度。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有“轻而易举之感”,造成学生思维肤浅,不善于动脑分析问题,不利于学生求知的意志和品格的形成。如果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会给学生心理造成压力。感到束手无策,产生畏惧情感。这样的讨论是没有价值的无效的讨论,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讨论题,讨论题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各种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解读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的图解后。出示以下问题:(1)你能比较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异同点吗?(2)它们的实质和关系如何?(3)如何才能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4)如给你一大棚种植农作物,你将怎么做?这样的问题不至于使学生“坐在地上摘桃子”或“搭梯子也摘不到桃子”,而能够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前两个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后很快达成共识,而后两个问题学生回答百花齐放,有的说农作物增产要延长

光照时间,加大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碳量,松土、施肥。有的说可以合理密植,间种套作。还有的说要生物除虫,保护环境。关于大棚种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要从低成本高效益想办法。有的提出向大棚内充氮气或减少氧气量能降低呼吸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想法等等。通过这样具有一定层次、难度的问题盼讨论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由浅到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演绎、初步创新等能力,有效地实现能力目标的落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据,做到情理交融,相互促成,才能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讨论题时既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讨论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发展,这样的讨论才是有效的讨论,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悦的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互学互助的团队精神,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表扬,要知道一点点的鼓励,一些掌声,对学生都是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些对讨论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一章节中,先让学生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课前调查,课上就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会不会破坏森林?我们应该怎样更有效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调查、讨论,激发了兴趣,积极地参与,并能独立思考和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思维活跃,讨论气氛非常热烈,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新的能力,而且还从中受到了教育;也使三维目标的教学得到了落实。

三、有效讨论的组织形式

讨论的形式有小组合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一般常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如何编组最有效?当然小组成员越多,汇集起来的知识、见解和经验就可能越多n但不是小组成员越多一定越好,因为小组人数越多,部分成员就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见解;可以将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作适当搭配,根据讨论问题的大小和难度分不同的组。2人至4人为一组的,适用于内容浅显,综合性小的问题讨论,6人至8人为一组的,适用于较高难度,综合性高的问题讨论。全班性的大集体适用于某一专题的问题讨论。如果条件许可。按人数能将桌子围成圈则最好,这样更能营造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并对其谨慎地作出反应。所谓谨慎反应,是指教师尽量少讲话,把更多的讲话时间让给学生,这样学生从讨论中获益较多,另一方面,当:教师不得不对小组作出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不带有偏见和个人感彩。教师在此过程中,虽然少讲话,但要密切关注学生讨论,对讨论进行是否切题和讨论的事实基础等适时予以分析和评价。在讨论过程中的某些环节上,教师可以适时地介入讨论,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有创新的见解和想法,并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还可适时地做简短的阶段小结,明确当前面临的问题,这既帮助学生概括出已走过的轨迹,预示下一步讨论的方向,又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

总之,新型的学习方式需要合作,而合作则需要有效的讨论和交流。有效讨论的各环节的安排要遵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必须悉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讨论题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落实进行,讨论的组织要科学、合理、深入,使教学借助于“讨论”让学生全面深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 下一篇: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