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7-03 11:20:59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的动力。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和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型、创新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核心又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点粗浅的见解和尝试。

一、注意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注意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歌得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三、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用数学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来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在实践中强化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能力,必须敢于跨越“模式之观”的约束。而突破模式的途径很多。其中讲究实用则是比较有效的。在众多的公开课中,课堂教学总结时总是流于形式的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时可来一个跨越模式之“规”,例如:总结时,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学了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在应用题教学中模式化尤为突出,把应用题教学变成教给学生解题的一种模式,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应用题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让学生的思维超越模式之“规”。“同学们,回家之后,算算如果要粉刷自己的房间,面积该是多少平方米?再算一算要做自己房间的窗布面积应该是多少?”这一实际应用题就出现了一是比实物面积要减少,一是比实物面积要增多。这些超载常规形状的思考才是我们教学应用题的真实价值,在实用中强化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想品质,崇高的人文精神,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高一数学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