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

时间:2022-07-28 09:23:39

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

【摘要】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要相信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地方政府应调整自身定位,给市场机制的形成留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东北经济 国企改革 东北特区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A

东北高寒地区应当优先发展高、精、尖的重工业

人民论坛:在您看来,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等“新东北现象”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刘福垣:谈到“新东北现象”的根源,可以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看,那时东北的原煤、原油、原木等资源不断地运往“关里”。经过六七十年的开采,现在东北的森林基本上都是次生林,像鹤岗煤矿这样的原煤基地早就衰竭了,原油资源也开始萎缩。过去东北相当于全国原材料供应基地,但是工业结构单一,尤其黑龙江,基本上都是重工业。

我个人认为,东北现在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带有历史必然性。根据经济发展周期理论,东北作为老资源基地、老工业基地必然有其衰落的时候。过去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和重化工业时代,苏联援建的项目大部分落地东北,所以东北经济曾辉煌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变,各种要素、投资的流动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东北是高寒地区,厂房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比南方高很多。高寒地区的工业应当优先发展高、精、尖的重工业,以及其他规模很大的工业,这样才能把固定成本摊薄。一些规模小的企业在东北生存比较困难。

东北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都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从前许多“关里”人愿意“闯关东”去东北谋生,现在许多东北人则纷纷南下,这样的趋势还在继续。东北可能还处于继续衰落的进程当中,这个进程不是靠人为设计就能轻易改变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有起有伏的,想沿着一条直线发展是不可能的。

东北三省经济基础不同,应区别对待

人民论坛:那么您怎样看待东北三省再振兴的前景呢?

刘福垣: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经济基础情况并不一样,应区别对待。黑龙江和吉林的特点是地广人稀,人均土地面积大,可以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先走一步。人均土地面积大是双刃剑,有一个经济规律,就是在地越多、资源越好的地方,居民就越懒散,因为不必担心挨饿。为什么东北人爱忽悠?因为过去东北人的空闲时间多,一年只种一茬庄稼,而南方人可能种两茬甚至三茬。黑龙江和吉林的邻居是蒙古、朝鲜和西伯利亚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而辽宁的情况不同,它临近京津冀地区,大中城市多,国有企业也密集,并且拥有大连、营口等出海口。如果辽宁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国企改革力度、调整经济结构,就能有效带动黑龙江和吉林的经济发展。

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

人民论坛:您认为东北再振兴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

刘福垣:首先,中央政府不应当过多干预东北的发展,只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其余的事情让市场发挥作用,给市场机制的形成留有充分的空间与时间。任何一个老工业基地的改造都是相当长的过程,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难以彻底解决。

其次,现在我们最该做的是国企改革,或者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东北国企的比重太大,国企改革过程中资产流失太严重,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管好国有资产、放活国有企业”。政府能否在东北设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不管多大的国有企业,谁能经营好,谁就是企业主,然后这样的企业再向国家上交利润。公有制的生产资料也可以交给私人去经营,关键看产品的分配主要归谁所有。在欧洲特别是北欧国家,私有制是空壳,因为大部分的产品归全社会所有。相比之下,我国的公有制面临着成为空壳的风险,因为国企占有了大量优质资源,每年上交的利润才几千亿,等于变相掠夺了全国人民的财富。

还有一个改革思路,就是中央对东北地区减免财政税收。利用其地广人稀的优势,在东北地区率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和社会保障全覆盖,把不种地的农民全都迁到城市里。农民只要在东北地区找到工作,就享有社会保障。

再次,东北再振兴应遵循“市场开路”的原则,要相信市场自主调节的能力,地方政府应调整自身定位。现在东北有56万亿的政府负债,说明财政太积极,那么市场就会不积极。江浙民营经济之所以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的力量。政府第一职能应当是改善民生,但现在政府的财政资金并没有投入到社保、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领域,而是花在一些形象工程上面,打造了许多“鬼城”。东北的腐败现象较为严重,经商环境比江浙地区差不少,也是由于政府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

最后,东北应当加速“化市为城”的过程。表面上看,东北城市化水平很高,但这只是假象,因为东北工矿型城市多,人口都聚集在资源类的企业附近,以后资源枯竭了怎么办?东北要把工矿型城市变成真正的城市,要进行空间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下一步应当以地级市为重点,“聚二进三”,也就是用半开发区的方式,把工业向一个区域集中,这样第三产业就能发展起来,就能吸收更多的人口就业。如果重点发展县级以上的地级市,把工业和制造业集中,把产业链拉长,形成三五百万人的城市,就能有效推动东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责编/周素丽 美编/李祥峰

上一篇:论中德合作办学中教师的能力匹配和提升 下一篇:严重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