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IT迷雾

时间:2022-05-24 09:38:06

破解IT迷雾

自2001年开始的IT低潮何时才能出现转机?2002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表现如何?未来IT市场走向何方?近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办"2002年中国IT市场趋势论坛",了“2002年中国IT市场趋势研究系列专题报告”,对业界迷惑不已的上述问题做出了全面解答。

硬件市场:供需不平衡导致市场增势缓慢

产业竞争格局重新整合:2002年上半年,中国计算机市场实现销售额1312.5亿元,比2001年同期增长15.8%,低于2001年17.9%的增长率。其中,硬件市场实现销售额955.6亿元,同比增长仅为12.8%;由于上半年电信、金融等主要行业信息化建设采购力度增幅减缓,其它传统行业如教育、建筑、医疗等采购力度虽有较大增长,但其市场规模不大,对整体市场影响较小,因此,中国计算机市场处于相对平缓的增长期。特别是在目前硬件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下,各硬件产品的销售额的增长率更是大大低于原本就不高的销量增长率,显示器的销售额甚至出现了下降。这种供需不平衡继续加剧的市场状态下,硬件厂商在感慨风光的日子一去不返的时候,被动等待市场的大幅反弹已无太大可能,应把握市场发展的特点,改变自身的产销策略。

赛迪顾问认为,今后硬件市场将出现如下特点和趋势:

产品市场结构日趋合理:硬件产品虽然占据了计算机整体市场的主要份额,但随着其价格的持续下滑,其销售额的增长已逐渐落后于销量的增长;而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需求的不断升温加速软件与信息服务市场规模的继续扩大。因此,硬件产品在计算机市场中的份额持续下滑,软件与信息服务的比重逐步扩大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虽然是硬件厂商苦不堪言,但将促进中国计算机市场结构的合理化进程。

“用户为中心”推动产品技术融合:2001年下半年出现的移动PC在今年上半年大有挤压台式PC和笔记本电脑之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移动PC的问世,弥补了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所不能满足的市场空档,在产品设计与价格策略上均满足了众多用户的需求。在存储系统市场,NAS和SAN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于网络存储产品可扩展性、共享性等性能的要求,因此,开发集成化的系统已成为厂商追逐的热点。可见在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努力挖掘用户需求已逐步成为厂商产品设计与技术融合的主要动力,这是今后计算机市场的明显特征。

信息服务成为IT市场制高点:软件和服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和丰厚的获利空间,吸引着更多的硬件提供商和IT分销商关注软件和服务市场。信息服务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PC制造业,成为新世纪中国计算机厂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竞争合作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随着计算机产品的广泛应用和逐渐普及,用户需求结构日益复杂,需求内容也日渐多样化,因此,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复杂变化,硬件企业原有经营方式也面临着调整和变化的要求。这种调整和变化以广大的中小企业为主。由于中小企业产品线相对单一,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在与大型企业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因而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加强相互间产品线、渠道、服务内容等多方面合作,可以互补缺陷,取得共同发展。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谋求竞争中的合作将成为其开拓市场、获取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软件市场:经历三大转变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软件市场也是如此,在全球IT市场增长趋缓的情况下,中国软件市场即将由导入期进入快速成长期;软件市场的竞争正由紧密寡头型转向一般垄断型;企业的优势不仅在于核心竞争力,更在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据赛迪顾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软件市场销售额为143.3亿元,同比增长23.6%。预计2002年全年计算机市场销售额为2941亿元,软件市场销售额约360亿元,软件市场份额将由2001年的11.4%上升到2002年的12.2%。赛迪顾问预测,2002―2005年中国软件市场将以21.3%的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预计2005年将达到748亿元人民币。软件和信息服务市场的快速成长将拉动IT技术的应用普及,拉动IT培训和资源外包等相关市场领域的孕育与发展。

市场竞争:由紧密寡头型转向一般垄断型

中国软件市场正处于导入期向成长期转型的过渡时期。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高端技术市场,国外品牌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管理软件和防杀毒软件等中低端应用市场,国内品牌成长迅速,市场处于一般竞争阶段,品牌集中程度相对较低。

随着中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特别是政府采购对国产品牌的保护,中国软件企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等应用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中国软件品牌的市场份额快速攀升。在行业应用市场上,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的差距迅速缩小。2001年以来,用友、金蝶的上市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进一步巩固它们在企业管理软件中的领先地位。通过业务的整合,浪潮通软坚持“专注化、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行业通用软件市场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在安全软件市场中,随着用户对安全的认识更加深入,多数产品功能基本相同的防火墙厂商正在失去市场竞争力,同时一些安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也愈发明显,网络安全产品的品牌市场已经开始初步形成。

企业价值:由核心竞争力转向综合竞争力

中国软件市场快速成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内需的拉动。1999―2000年网络的发展和普及,拉动了整个计算机市场的高速增长。2001年是全球IT市场下滑的一年,由于社会需求不旺,中国软件市场增长幅度有所降低。

技术的大众化和市场的日趋成熟,不仅带来产品与服务价格的降低,带来软件技术的应用普及,也带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从市场竞争的主体看,更多的企业产品软件和服务的供给以及渠道商的发展,是市场竞争加剧的首要表现。从市场竞争的形态上讲,由有限竞争转向充分竞争,是市场竞争加剧的显著特征。充分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对企业赢利模式的考验。在技术、产品日趋同质化的形势下,价格不再是被少数企业控制的竞争利器。在服务和解决方案成为竞争的筹码之后,企业的盈利模式也必须转变,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必须从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相结合的角度考虑。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国软件企业在制定竞争战略和评估竞争能力时,应当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综合分析其技术、人力、客户、管理、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只有具备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通信与网络市场:通信运营竞争重新布局

网络渠道建设有待加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在通信与网络方面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全球通信发展的平均速度,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在经历了2001年的辉煌之后,中国通信业走入了平稳增长的时期。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业的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左右,其中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占49.2%,本地网业务收入占31.1%,依然保持了领先的地位。而业务收入占到4.5%的数据通信,以超过60%的速度在增长。此外,赛迪顾问认为,在目前我国网络设备市场处于较快发展的阶段,网络设备厂商应该充分利用现存的市场机会,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变整体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企业自身超速发展。

通信运营竞争重新布局: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挂牌成立、联通CDMA网络的开通、移动GPRS网络的正式商用,都为通信业增添了新的内容,标志着中国通信业新的竞争格局开始形成。中国通信业的发展将呈现如下趋势: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将在未来加大投入力度,利用最短的时间内在竞争对手的“属地”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将为设备制造商提供良好的机会;国产手机首次进入前三强,但联通CDMA前期发展的不理想,将迫使联通就CDMA的发展重新定位,将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并重,并在现有网络上推出多样业务来吸引用户;移动通信中的2.5G网络将开始真正的接触,业务的开展将决定其发展的态势,简单的短消息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增强型短消息以及多媒体短消息会成为未来的重点。

网络渠道建设有待加强:虽然我国网络市场的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比如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模式成为一种时尚,国内品牌已开始大规模进军企业级骨干网核心设备,电信产业的重组也扩大了市场的规模等等,但赛迪顾问认为渠道竞争将成为其竞争的焦点,也成为制约网络市场开拓的重要因素。因为国内厂商在过去缺乏品牌推广与营销传播意识,造成渠道与服务同产品技术发生脱节。此外,由于路由器设备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集成性,使得许多厂商在发展渠道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渠道技术含量难以提升的问题。同时,随着用户消费心理的逐渐成熟,“小”系统集成市场的份额也开始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网络产品销售正在向以集成为中心的渠道发展。由此,网络产品的市场竞争将逐渐转向渠道和分销的竞争,设备厂商不仅对渠道加强构建、完善,同时也向渠道和分销商提供更多的商务、服务流程及技术培训支持。所以,赛迪顾问建议网络设备厂商,尤其国内厂商应该加强渠道建设,提高品牌意识与服务质量。和业界知名咨询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关系,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

城域网建设引发新一轮“圈地运动”:宽带城域网建好之后,如何运营、如何投资、如何管理,最终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如何?对于这些未来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描绘清楚。然而,宽带城域网、尤其是接入网这个领域却不能不争,因为谁掌握了“最后一公里”,谁便掌握了宝贵的用户资源,谁才能在未来的电信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可以说,城域网建设是一场新的“圈地运动”,而这场“圈地运动”不仅仅涉及到运营商,还涉及到不同的政府部门、房地产商、IT厂商、风险投资商等,因此这场“运动”十分火热,可能引发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半导体市场:市场需求即将回暖三大基地雏形初现

2002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恢复,作为世界最大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国和装配国,电子产品的出口及国内产销量的平稳增长带动了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2002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到28.8亿块,销售28.8亿块,销售额达到61亿元,与2001年上半年相比,国产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9%和31.2%,产销量持平。其中,国内销售量为17.3亿块,销售额为18.5亿元,分别占国产集成电路总销量和总销售额的60.1%和30.3%;出口11.5亿块,出口额42.5亿元,分别占国产集成电路总销售量和总销售额的39.9%和69.7%。

销量与销售额同步增长:2001年整个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下降,集成电路产品除了需求量减少外,价格大幅下滑,因此国产集成电路产品的销售额下降幅度较大。2002年以来,半导体行业逐渐回暖,国产集成电路产品销售量和价格均有所上升,正是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国产集成电路销售量增长率不到4%,而销售额增长率却超过了30%。

三大基地雏形初现:目前,国内已逐步形成三大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即以京津为主的环渤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以上海、江苏、浙江为主的长江三角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以珠海、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经济区。三大产业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002年上半年京津地区生产集成电路产品2.3亿块,占集成电路总产量的7.9%;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集成电路最主要生产区域,上半年产量为18.3亿块,占总产量的63.7%;珠江三角洲地区上半年产量为6亿块,占总产量的20.9%;而西部及其它地区生产2.2亿块,仅占总产量的7.5%。

区域市场一直是近年来各厂商争夺的焦点。保持在重点区域市场的竞争力,维护自身在不同区域市场的平衡发展是各厂商在中国市场获取成功的标志。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IT市场七大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在2002上半年中国IT区域市场中,华东、华南以及西部地区(西北、西南)的增长高于整个中国市场的平均增长;华中以及东北市场的增长放缓;华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华东地区有望超越华北:赛迪顾问预测,根据近几年个区域的发展形势,到2006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经济的发展不断促进当地信息技术的投资增长,同时当地的IT投资效益也开始显现,IT市场的率先启动,使华东市场整体IT投资增长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其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超过华北市场位于中国IT市场各区域市场之首;华北地区将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以仅次于华东市场位居第二;华南地区在未来3~5年其IT市场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当地二级市场进一步成熟与发展起来,本地企业以及外资企业在IT方面的投资将继续增加,与华北、华东一起仍然主导中国整体市场,三强局势不会改变。

西部将逐渐成为未来中国新兴IT市场:2002年上半年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尽管国家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IT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同时,以成都为中心西南地区计算机市场的成长也有所放缓。但这是地区建设的必经之路,随着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再加上国家政策以及投资方向逐步向中西部地区的倾斜,在未来3~5年中,中国西部计算机市场将逐步活跃,成为中国未来的新兴IT市场。

行业市场:行业需求各具特色

信息建设亟待专业咨询:2002年上半年,中国IT应用市场整体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电信、电力、银行、教育、交通等重点行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宽带网络、电子商务等多层面的应用不断加快,而一些传统行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开始加速实施。赛迪顾问预测,2002年下半年以及未来几年,中国行业IT应用需求将继续扩大,应用系统将进一步完善,对信息技术、产品、服务的需求范围必将更广、层次必将更高。其主要行业分别呈现如下特色和趋势:

政府加大电子商务采购比例: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高度重视,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政务采购增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据赛迪顾问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总采购额达154.9亿元人民币,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资比例已经超过30%,国内IT企业应该借助电子政务不断推进而带来的契机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技术、产品、市场等层面迅速缩短与国外IT企业之间的差距。

电信业“入世、分拆”带来新商机:中国入世和电信拆分促成了电信运营市场竞争模式从“规模竞争”向“业务竞争”的转变,运营商要想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并取得同业竞争胜利,就必须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电信业务系统信息化建设两方面增加投入、扩大建设,这是市场竞争的要求,也是电信运营商在未来的新竞争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的保证。随着2.5G网络运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必促使运营商加强业务系统的改造和建设,以便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竞争力,众多IT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将在其中找到更多的市场机遇。此外,电信行业用户对网络安全产品的采购与需求在上升,也为广大软件及信息服务厂商带来较大商机。

银行业“网络改造火爆”:在网络的优化改造上,各银行尽管进度有快有慢,但从各行规划来看,由于数据集中的硬性要求,最迟也会在2002年完成一、二级骨干网改造工程。2001年各行的网络改造工程让网络设备在银行市场火爆异常,这种现象至少会持续到2002年下半年,一直到银行专网普遍完成优化改造,能够基本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为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未来两年,由于银行的大集中逐渐进入应用阶段,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会相应减少,投资增长也将趋于缓和,预计2004年中国银行业IT投资为445亿元人民币。

电力业“竞争带动采购规模”:由于电力行业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和规则,有效的引入了行业竞争,迫使行业用户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规模和力度。由于各电力公司自身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选取的差异的影响,在2002年上半年电力IT系统建设每月呈现不同的投资趋向侧重,这点需引起广大IT厂商重视。

民航业认可“有偿服务”:随着民航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民航业对IT服务的认识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过程,服务得到了用户越来越多的重视。民航业已经认可有偿服务的概念,IT服务在民航信息化项目当中的比例逐渐提高。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决定了民航比其它许多行业更为重视IT服务,在2002年上半年中国民航业的IT市场结构中,IT服务已占到25.8%的市场份额。

教育业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实现硬件平台连通:回顾“校校通”工程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用“热火朝天”来形容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并不为过。在2002年上半年,绝大多数学校已经开始建设或开始筹划学校的信息化工程。“校校通”工程的基础是首先实现硬件平台的连通。在未来的几年内,硬件产品仍然是中小学IT应用市场最大的一部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相关的硬件厂商将继续在中小学市场奋力拼杀,力图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传统行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将唱主角:因为中国部分重点行业的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效,今后维持计算机市场特别是应将厂商持续成长的将是包括制造、能源、轻工、流通、建筑等在内的传统行业。2001年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已经为这些行业吹响了向信息化进军的号角,而2002年上半年国家更对其给予了政策、资金方面的诸多优惠,部分行业已开始加大本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以预计,今后几年内,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传统行业的应用市场份额将会快速增加,而电信、金融等行业的市场份额将相对减少,行业之间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

信息化建设亟待专业咨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行业应用以及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机结合。因此,单独的行业无论是从职能上,还是编制、体制、机制上,都不可能组织专门的队伍来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而众多软硬件企业的优势有仅仅集中在产品上,无法从信息基础建设和信息管理建设这两方面达到行业用户的需求。因此从需求分析到方案选型,再到项目实施与监理的全过程,行业用户迫切需要专业的第三方咨询机构的介入与帮助。从而使行业用户少走弯路、实现产品增值,完善其信息化建设。例如赛迪顾问,仅仅在2002年上半年,就与相关市政府、开发区、银行、能源等行业与部门进行了大量合作。

上一篇:本质是对就业岗位的竞争 下一篇: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突破十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