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要选准问点

时间:2022-07-28 07:25:37

课堂提问要选准问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人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越学越笨。”对“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

提问要选准问点,启于愤悱之际,问在矛盾之时。若不论时机,不辨对象,随时发问,是难以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的。高质量的提问,精彩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顿悟。一篇课文的问点在哪儿,什么时候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需要而定,要在对学生、对教材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来定。只有把握好问点,在关键时“投石冲开水底天”,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妙,如此提问才有艺术性可言,这样的提问才能余音绕梁,韵味无穷。

一、问在课题处

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是一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少而精,不能太琐碎,要基于课文的整体思路来提问。如,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揭题导入,以“忆”作统领提出问题:课文写的是谁的回忆?回忆了谁?回忆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自主思考,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后,可以进一步问学生:“你觉得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讨论,从而加深领会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问在内容处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再见了,亲人》一文,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亲人指的是谁?“再见了,亲人”是谁说的?志愿军把朝鲜人民当做亲人,可见情谊非常深厚,课文是从哪些段落表现他们情谊深厚的?通过三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整体上看清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三、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订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课文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

四、问在矛盾处

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使学生的思维深化。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杨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我紧紧抓住反义词“焦急”和“耐心”中的矛盾点,向学生发问:“为什么老奶奶在焦急地等待?为什么又说老奶奶在耐心地等待?这不是矛盾的吗?”这样提问,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认真朗读,认真思考。如果他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就说明他已经理解了课文,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五、问在拓展处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六、问在标点处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海底世界》一文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这样的教学资源不能浪费,在阅读理解时可问: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能把它再补充一两句吗?学生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明白了是省略其他的声音,可以补充“有的像青蛙一样呱呱,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像小鸡一样叽叽”等。

七、问在写法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比较多地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较少见到有教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即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些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备课时,要看看文章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要变换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要真正实现“对话”,提问就必须以启发思考为其灵魂,“学校是让人思考的场所”,提问就是为了激发思考。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下,语文教师就必须对这一教学艺术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的问点。只要问的是时候,问得富有创意,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就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效果,为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增添活力。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

上一篇:略谈学生实验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小学班主任转化后进生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