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史上的里程碑――宋代刺绣

时间:2022-07-28 06:56:45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唐代是刺绣艺术史上承前启后的时代,为宋代刺绣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绘画空前繁荣,为刺绣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以皇帝为代表的追求高雅艺术的上流社会的积极推动下,模仿绘画作品的刺绣――画绣艺术应运而生。这种绘画与刺绣结合的新兴艺术在宋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明代鉴赏家张应文《清秘藏》赞宋绣――“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吝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番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画绣艺人从艺术家的视野,不断提高刺绣技艺,以精益求精的作风创造了优秀作品,使宋代刺绣成为历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画绣鼎盛的背景

在丝织品中织物需要织机,在一定的空间里由两个以上的人合作进行,装饰纹样事先经过设计,一旦开始织造则不能改变。刺绣所需要的工具很简单,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在刺绣过程中随意性和灵活性比较强,根据需要可以变换花纹和针法,是理想的发挥个人才艺的领地。这种灵活的个性化的艺术品种一旦具备条件就会产生优秀的作品。

1.唐以来纺织品和刺绣工艺的发展

唐代丝织品产量空前增长,生产中心从北方逐渐向南转移,丝绸品种增加,绢、绫、罗等刺绣用纺织材料从数量和品种上飞速发展。纺织染料的不断发现极大地丰富了绣线色彩,各种深浅不同的适合画绣的中间色彩层出不穷。唐以前刺绣主要用于服饰和日用品。唐代佛教盛行,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大量刺绣佛经佛像,使唐代刺绣逐渐迈进了观赏性刺绣艺术的门槛。唐以前的刺绣主要使用锁绣法,盛唐时期开始流行平绣针法,为细腻、立体地表现人物和各种物体创造了条件。题材的丰富为刺绣技法的革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法的进步又为题材的进一步拓展创造了条件。

2.宋代绘画的影响

宋代绘画在五代基础上发展迅速,建国之初太宗雍熙元年(983)设立“翰林图画院”,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太宗又命令全国各个郡县收集古今书画。宋徽宗时进一步充实画院,提高画家地位,这种以宫廷为中心的对绘画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为宋代绘画的飞跃发展作出贡献。宋仁宗、徽宗、钦宗、高宗都妙擅丹青,其中以徽宗最为突出,不少作品留传至今。绘画的空前繁荣必然对其他艺术门类产生影响。绘画与刺绣都是平面艺术,只是使用的工具不同,在表现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欲大力发扬绘画艺术的宋代艺术家们发现了用针线代替笔墨制作的画绣,这是对刺绣艺术的新的尝试。宋代强化科举制度,士大夫和文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他们的意识形态对当时的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画绣艺术品的欣赏和收藏刺激了这一行业的发展。

3.宋代官府对刺绣工艺的推进

宋代官府手工业大量培养和招募刺绣艺人,当时朝廷的手工业管理机构有工部、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其中少府监掌管百工伎巧之政令,下辖“文思院掌造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采绘素装钿之饰,以供舆辇、册宝、法物凡器服之用。绫锦院掌织锦绣以供\舆凡服饰之用。染院掌染丝币帛。裁造院掌裁制服饰。文绣院掌纂绣以供\舆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崇宁三年(1104)置,招绣工三百人)。”另外,文思院下共有42个作坊,其中也设立刺绣作。内侍省里的后苑造作所是“掌造禁中及皇属婚娶名物”的,共有81个作坊,其中也有刺绣作。宫廷服饰和依仗用装饰也多用刺绣,这些机构里的绣工主要担当实用品的刺绣。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对绣品的大量需求。需求的增长使从事刺绣的人群增多,也促进了技术的提高。这是画绣艺术产生的沃土。宋徽宗于崇宁年间(1102―1106)设立绣画专科,专门制作以绘画为底稿的绣品,出现了思白、墨林、启美等著名刺绣艺人。

宋代刺绣的特点

由于观赏性画绣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宋代刺绣与唐、五代相比,在实用功能、题材、技法上有了突破式进展,并形成鲜明特色,达到刺绣艺术史上的高峰。

1.实用功能

刺绣可以分为观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类。从唐代刺绣佛像开始兴起的观赏性刺绣,到宋代以摹绣绘画为主,并在宫廷和民间流行,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刺绣技艺也跨入新的台阶。以宋为开端,刺绣走向观赏性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条发展道路。两者题材不同,刺绣技法也有所区别。观赏性画绣以体现绘画原作精神为目的,在写实的的基础上,追求逼真的效果,开启了画绣结合的先例。实用性刺绣继承传统的刺绣,主要生产服装和日用品,受画绣艺术的影响,纹样注重写实,刺绣技艺更达到了新的高度。

2.题材

观赏性画绣与宋代绘画题材大致相同。据宋邓椿《画继》记载,宋代绘画已经分出仙佛鬼神、人物、山水树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门类。从现存刺绣资料看花鸟题材比较多。宋代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花鸟画家,宋徽宗也擅长花鸟画。花鸟画构图相对简单,色彩优美,符合女性审美标准,非常适合作刺绣稿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海棠双鸟》、《梅竹鹦鹉》和博物院藏《梅竹山禽》、《秋葵蛱蝶》、《黄筌花鸟册》即是典型作品。

宗教题材的作品有佛像和道教神仙故事。与唐代不同,宋代对崇佛有所节制,宋真宗以后道教高于佛教,宋徽宗更是痴迷道教。道教不断创造新的神仙,如“八仙”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因此宋代除了佛画,还出现了道教题材的绘画,这种题材的刺绣品也比较多。辽宁省博物馆藏的《遥台跨鹤图》和博物院藏的《老子像》即是代表作。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宋绘画《仙山楼阁》纨扇(图一)构图和内容与刺绣《遥台跨鹤图》非常相似,这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当时比较流行,刺绣艺人也竞相摹绣。实用性刺绣见于近年出土的服饰当中,以花鸟题材为主。如北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北宋初期刺绣经帙残片上的凤穿牡丹和莲花,新疆阿拉尔地区出土的北宋刺绣方袱,在中央绣四鸟四兽。故宫博物院藏山西南宋墓出土的绛色罗地绣花鸟璎珞纹残片、褐色罗地绣人物花鸟纹抹胸以及福州黄N墓出土的牡丹、芍药、芙蓉等刺绣花边。

3.刺绣技法

宋代刺绣,尤其是观赏性画绣的蓬勃发展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代已经出现了适合表现人物肌理和色彩层次的平绣针法,并使用模仿绘画效果的退晕针法,日本正仓院和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花鸟纹刺绣中可以找到资料。唐代绣品在形状上比较写实,但在色彩上装饰意味还很浓,如花瓣和花叶使用蓝色、褐色等人为的装饰色彩。虽然已经使用模仿绘画效果的退晕针法,但色彩跨度大,通常是不同色系的色彩跨越。用针线代替笔墨表现绘画的自然线条和浓淡笔墨,对刺绣艺人来说是新的尝试。在不断摸索和反复实践中艺人们创造出新的刺绣技法,在模仿刺绣绘画过程中不断发明新的针法,把观赏性画绣一步步推向新的台阶。下面从绣地、丝线材料和色彩以及具体针法上探讨宋代刺绣的特点。

绣地――主要有绢、绫、罗、纱。实用绣品以罗居多,有少量的纱。如南宋黄N墓出土绣品17件,都是罗地刺绣。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北宋初期刺绣经帙残片,也以罗为绣地。观赏性绣品以绢和绫为主。因为绢和绫光滑、细腻,最接近纸的特性。另外还有少数纱地纳绣现收藏博物院。

绣线材料――有丝线、金线以及彩纸。丝线分劈丝细线和捻线。为了准确地表现宋代工笔花鸟画中纤细的、一丝不苟的笔墨,艺人们把丝线劈成几分之一细,用短针精工绣制,无论线条还是色彩都不逊于原作。捻线即两股丝线捻在一起的粗线,在观赏性画绣中使用很少,主要用于刺绣佛像。金线刺绣在唐代已经出现,宋代刺绣用金线分片金线和捻金线。如在辽宁省博物馆藏《遥台跨鹤图》楼阁屋脊和人物服饰都有使用。彩纸在福州黄N墓出土的刺绣花边中以贴绣方法使用,未见于画绣。

丝线色彩――色彩的良好感觉源自对绘画的理解。摹绣绘画作品要求严格按照原作配色刺绣,宋代刺绣不象唐或实用绣品使用强烈的原色,而选择柔和的中间色,如黄褐、灰黑、灰白、粉红等,应该来自绘画颜料。在色彩过渡上不象唐代跨越不同色系,而是选择相同色系的色线,按深浅不同逐渐退晕。辽宁省博物馆藏《海棠双鸟》(图二、图三),绣一枝海棠上二鸟嬉戏的场面。这件绣品针法比较简单,但以色彩取胜。用色彩的变化真实地再现自然景物。绣面上的色彩并不多,但使用非常巧妙。海棠花瓣用白、浅黄、深黄等二段或三段退晕。花叶的色彩设计独出心裁,如开始枯黄的叶子用蓝绿色、米灰色退晕施绣,已经枯黄的则用深浅不同的黄色退晕,表现出秋日渐深的风景。鸟以黑、灰、白三种色彩绣出浓淡层次,力求立体地表现鸟的姿态。颈与腹、背相接处白、浅灰、深灰、黑色自然过渡。鸟爪绣稀疏的扎针,再配灰黑色绣线表现纹理。

针法――为了准确表现原作精髓,在反复摸索和不断创新过程中发明创造了很多新针法,可分点、线、面三种。打籽针表现点,多绣花蕊。唐代花蕊用几行齐针刺绣,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的北宋早期刺绣经袱上花蕊也使用这种齐针。至少在南宋时使用打籽针法刺绣花蕊,花蕊突出于花瓣上,增强了立体效果,进一步提高了花卉的写实程度。

线则在唐代接针基础上,出现了滚针。滚针在表现曲线时自如婉转,与唐代使用的接针相比针脚短,转折灵活且不留痕迹。面的描写在原有直针、缠针、戗针基础上出现了套针,这是刺绣针法上的巨大变革。但宋代套针即不象唐代戗针一皮皮如刀切似的整齐,也没有象明顾绣套针参差排列,针针相嵌,看不出色彩的界限,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皮皮之间还能看出界限。套针的适用范围极广,它的出现使刺绣技艺迈出关键性的一大步。另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固定粗捻线和捻金线的钉线绣,表现各种网格图案的网绣,表现鸟爪纹理的扎针,表现羽毛立体感的施毛针,表现羽毛的刻鳞针以及在纱地上按纱格刺绣的戳纱绣。总之,宋代已经出现了古代刺绣史上几乎所有的针法,明清时期的针法是对它的继承和发扬。明高濂在《遵生八笺》赞叹:“宋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细者为之,故多精妙。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以其绒色光彩夺目,丰神生意,望之宛然,三趣悉备。女红之巧,十指春风,不可及!”

在宋代刺绣技法上不能忽视补笔渲染,补笔是摹绣绘画时出现的灵感,在作品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明顾绣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藏《遥台跨鹤图》(图四、图五)中几乎汇集了宋代所有的刺绣技法。在高25厘米、宽27厘米的绢地纨扇上刺绣云中仙境,西王母跨鹤飞来,楼阁亭台上二人持幢相迎,周围奇山云水,松柏环绕。作品运用了多种材料,如劈丝细线、双股粗捻线、片金线、捻金线等。针法丰富,几乎囊括了南宋时期的所有刺绣针法,大胆使用补笔手法,为作品增添光彩。最华丽精彩的部分是亭台楼阁,主要特点是铺针地上叠绣图案。如砖文、斗拱、勾阑华板、窗和卷帘在铺针地上用细线绣各种网格图案,再钉针固定;屋顶的瓦楞部分在铺针地上压绣捻金线,屋脊和屋檐在平金线上钉绣线。这种双层设计方式不仅使天上仙境金碧辉煌,又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效果。人物只有2.5厘米高,但眉目衣纹清晰,用长短针法纵向施绣,衣襟、袖襟在捻金线地上钉线绣。西王母的头饰、云肩边饰和幢上坠饰用捻金线勾边。仙鹤爪扎针绣。山石用蓝白色线戗针绣,松柏用直针,竹竿接针、竹叶直针绣。与其他宋绣相比补笔比较多,楼阁墙壁上画龙纹,蓝天稍加渲染。白云的轮廓在白色双股捻线上再缠上棕色丝线钉绣,里面用白粉描染。细细观察这件作品,在赞叹作者高超的技艺和奇异的设计思想的同时,也被她过人的耐心所折服。

4.时代特点:

从宋墓出土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宋代实用性绣品的时代特征。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的北宋初期刺绣经帙残片,新疆阿拉尔地区出土的北宋刺绣方袱,在花纹样式和刺绣针法上还遗留着唐、五代时期的特征――构图还属于对称排列形式,虽然有写实的意味,但装饰色彩还很浓。针法以戗针为主,丝线相对粗,针脚长。南宋黄N墓和江苏金坛周吁墓出土的绣品受当时绘画等艺术的影响,已经形成写实风格,刺绣技法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丝线细,针脚短,比较熟练地运用套针、打籽、滚针等针法。

摹绣名家绘画的观赏性画绣的制作在北宋后期已经在宫廷有组织地进行,并迅速在民间流行起来。与出土的实用绣品比较观察传世的观赏性作品,大部分应该是北宋后期以及南宋时期制作的。刺绣技法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能够熟练地使用套针、施毛针、打籽针法,色彩的晕染达到绘画般的效果。辽宁省博物馆藏《梅竹鹦鹉图》(图六、图七)是南宋时期的代表作品。这是一幅典型的工笔花鸟画稿本,梅枝横斜,竹叶掩映,一只红嘴鹦鹉伫立于枝头,转首下窥。鹦鹉色彩绚丽,以劈丝细线用长短针和套针依照鸟羽生长方向退晕刺绣,末端加施毛针表现羽毛的立体感。翅膀和尾羽层层绣出重叠丰厚的逼真效果,栩栩如生。鸟爪扎针。花瓣单色或两色线绣套针,花蕊打籽针。这是在深刻领会原作精神的基础上,以高超的刺绣技法完成的,其灵活纯熟的表现手法,是在画绣艺术发展到相当程度时才能达到的水准。

对后世的影响

宋代刺绣,尤其是画绣对元、明、清时期产生了深渊的影响。元明时期摹绣绘画的刺绣作品在民间传播和发扬,其中明万历年间在上海顾氏家族产生的顾绣最著名。顾绣的杰出代表――韩希孟不仅擅长刺绣,还精通绘画,从绘画角度研究刺绣,摹绣宋元以来名人绘画作品,为人叹服。韩希孟的丈夫顾寿潜在妻子的经典作品《宋元名迹方册》题跋中写到:“……甲戍春,搜访宋元名迹,摹临八种,一一绣成,汇作方册。”摹临宋元名迹,与宋代摹绣绘画作品的思路相同。刺绣技法上继承宋绣传统,发展了套针、滚针、施毛针等适合画绣的针法,派生出更多实用针法,使画绣艺术发扬广大。清代初期顾氏家族的曾孙女顾兰玉授徒传艺,使顾绣逐渐传播到大江南北。清代出现的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以及其他地方绣种又从顾绣吸取营养,发展为具有各地方特色的刺绣艺术。

上一篇:唐女尼利照墓志拓本 下一篇:浙江皓翰秋拍亮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