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第2期

时间:2022-07-28 04:31:47

宋代书院发展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传统,可以说完全是朱熹一个人的功劳。朱熹和其他理学家们深感当时教育的衰落,功利之心太盛,认为“前代庠序之教不修,士病无所于学,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学之所”,因此决心要继承前人读书山林的志气,别立书院,提倡他所带领的理学。

朱熹的教育理想当然是本于孔子的私人讲学。这种理想长久以来已形成一种重要的传统。北宋时更有胡瑗加以发扬,遂使吕祖谦所说的“依山林,即间旷,以讲授”的理想在知识分子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朱熹自然不能例外,要把这种山林讲学的传统加以落实。

再说,山林讲学和寺院教育本已有相当的关系,不易分开,而寺院的经营方式,僧众的管理及教养在唐末又有了具体的发展,形成有名的丛林制度,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丛林制度对于书院的兴起和普及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丛林管理僧众的制度对于学校制度本已有些微的影响,但它的讲经及讨论的风气更把久已陵夷的习惯重加发扬。

书院在朱熹的时代能这样地创立起来,除了上诉的理由之外还得力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宋代是中国官家教育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代。其原因就是由于读书的大众比从前增加了许多。而读书人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更是因为印刷术的普遍使用。政府设立的学校很多,但是总不够收容所有求学的人。北宋末年,由于蔡京大力提倡直接保送地方学校学生去中央太学读书,然后从大学毕业生擢拔优秀者直接任官,于是把地方教育变成准备仕进的场所,破坏了教育的基本理想,所以南宋初年,许多人对于蔡京的各种政策有极激烈的批评、疵议。读书的大众这么多,而官立学校又不能满足一般人求学的理想,因此“书院”就变成惟一的出路了。

朱熹对于书院抱持一种绝不妥协的反对科举败坏教育的理想。书院能成为中国近1000年来绵延不绝的教育传统一大部分是从这种独立的精神而来。他替白鹿洞书院所写下的学规(揭示)传诵至今,不能不在这里加以引述:

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令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既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 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己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施以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去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骄。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从这个揭示看来,我们可以说朱熹是希望透过书院的教育来建立一种不同的人生观,一套不同的价值。书院的理想和创制从此就与朱熹和他的弟子们所创立的理学结合在一起,相互发明,相得益彰。

上一篇:一周关注 第1期 下一篇:新年伊始,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