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现代诗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28 12:57:47

浅谈如何进行现代诗课堂教学

(西安市长安区王曲中心校 陕西 西安 710106)

摘要:现代诗体的进入,给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新的挑战和考验。笔者在一次新诗研讨会上,也亲历了一些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的迷茫,坦诚自己教学上的一些障碍:现代诗歌难教!最近,在同几位语文教师的交谈中,也发现了共同的问题。作为现代诗歌的尝试者,笔者认为,产生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

关键词:现代诗;挑战;实践

【中图分类号】I210.5

现代诗到底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该如何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现代诗歌教学难、学习难的问题,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适度把握现代诗歌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流派上,现代诗大体上有二、三十种之多,过于复杂。它们之间有的有时很难界定、把握。但从种属上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既是诗也是歌。其文字含蓄优美,富有意象美、音乐美、节奏美;可以朗诵、吟诵,易学易懂,但又很难谱曲和唱。如,某些叙事诗、抒情诗等;第二类是歌。其文字凝练,浅显、易懂、直白,极富音乐美,节奏美,可以谱曲和唱。比如时下流行的大众化的、通俗化的大部分歌词等;第三类是诗。其文字凝练含蓄,寓意深刻,其意象、建筑很美,但很难谱曲和唱。这类诗属内审型的,重在理解,重在解读,需要读者仔细品读,仔细品味,仔细体会,仔细揣摩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人类某种灵性的抵达。

二、注重教学拓展,切忌陷入就诗论诗、就诗学诗的本本主义

就诗论诗、就诗学诗是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大忌。教学中发现,一些老师进行现代诗歌教育教学时,过于注重诗歌本体的教与学,注重翻译式、捆绑式,甚至劫持式的教授、讲授,而忽视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张力所在,忽视了诗歌自身所特有的深刻的寓意美、含混美特质。比如,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学习著名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时,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课堂忽视了作品本身的思想感情,不能把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以及引起客体——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的共振共鸣紧密结合起来,往往陷入到某种知识的学习、传授领域。这一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十分注意。就诗歌而言,诗是神性的、灵性的,是排斥、摒弃知识的。我们学习现代诗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实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读者(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心理产生共振共鸣,而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知识类的东西。

一切教学的目的(特指诗歌)在于启迪学生的心智和某种灵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进行舒婷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郭沫若的《炉中煤》、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我们不要把作者和诗歌本体划等号。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世界里来”。教师要精心组织,要使用非常煽情的课堂教学语言,跳出诗歌本体,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并使之共振共鸣。从而使师生的精神、灵魂得以升华,甚至产生某种感知和诗性倾向。这就基本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某种期望。至于诗中一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能诠释的诠释,一时不能诠释理解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能逐步实现理解。

三、善于解决、突破诗歌本体中某些迷离性、含混性的东西

首先,教师应主动帮助学生从诗歌题目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这是进入诗歌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题目是诗歌的灵魂,她集中体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事物或写作对象,或思想感情或一种感觉或一种意象。是文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她最大的功能就是诠释和解读功能。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解读诗歌就是解读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某些内涵深刻的哲理以及某些象征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告诉学生,解读诗歌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一定的技巧。要注重诗歌意象的非常组合、意义的空白、时空的跳跃以及意识转换在瞬间的完成。主要以哲理性、象征性和意义的非理性组合来实现对现代生活的深度表现的。这些都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课文和诗歌内容才能够实现的。

其次,加强通感(粘连)这类修辞手法的学习,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习惯的日常训练培养。训练学生善于抓事物的本质,善于深入事物的内核,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有机必然联系,以及善于以自己独特的视觉去观察事物,解读事物。另外,诗歌讲究原创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学会独立思考,开展创新性学习。这是诗歌教学应特别注意的。

再次,提倡老师下水锻炼实践,锤炼语言。一个优秀称职的语文老师是应有实践精神的。如果一位老师也能写出像样的一手好诗,不仅能够锤炼语文课堂语言,有利于自身教学,还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感染力和诗歌兴趣、诗歌倾向。生活是诗性的,生活是需要诗歌解读的。同样,教学也是如此。特别是语文课。一个充满诗性的语文老师,一堂充满诗性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是自然可想而知的。

四、提倡诗歌欣赏性学习和欣赏性教学

一是要充分运用诗歌自身的音乐美和语言文字自身的张力美,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朗读或诵读。教师要加强基本功锻炼,应不断提升自身语言朗读或诵读的基本功修养水平。最近,在某所高中听课时就发现了一些示范朗读上的问题。要明白,有时一次高水平的诗歌朗诵胜似教师一百次的干枯说教。

二是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手段或活动,组织学生收看、观看、聆听高水平的诗歌“歌会”。比如2009、2010中央电视台的“新年新诗会”等,以提高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诗歌本体的心理感知以及美学认知水平。

三是有目的的组织一些配乐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诗歌兴趣和诗歌倾向。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朗诵、吟诵的方法和技巧,特别是发音技法、发音技巧。比如,胸腔、腹腔、颅腔、背腔的不同使用,使之尽可能的逐暂上升到艺术领域。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诗歌朗读、朗诵、吟诵、吟唱是要建立在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内涵的基础之上的。内容不同、感情的基调不同,其朗读、朗诵、吟诵的语调、语气不同,情绪和节奏也不同。老师应切实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四是要紧紧抓住诗眼,抓住诗歌名句的学习、欣赏以及体会、运用。名句是一首诗歌的核心,是诗眼,最是闪亮耀眼的东西,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本身共性的、规律性的、理性的奇特发现和神性感知理解,是一首诗歌的“彩”和“出彩”,也是诗歌灵性语言的诗眼菁华所在和最新颖、最独特的表述、表现和表达,是诗歌课堂欣赏性学习的关键和重点。舍此,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当然,诗歌欣赏的层面和深度远不止这些。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梯级推进。

总之,诗歌艺术就是编织一个个美丽的语言花环。现代诗歌更是如此。其实,诗歌教学和学习就是欣赏、感知、剖析、解读、诠释这个花环色、香、味、形、意的美丽所在、艺术所在,从而开启心智,净化心灵,以美的感知、认知来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激情,提升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上一篇: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之我见 下一篇:提升能力 高效愉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