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走势乐观 政策仍需“稳健”

时间:2022-07-27 11:00:15

经济走势乐观 政策仍需“稳健”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3月底进行了200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学家信心调查。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投资需求平稳增长,消费需求趋于改善,出口增长不会出现明显下滑,未来经济走势预期乐观;外贸顺差呈缩小趋势,但贸易摩擦尚难缓解;预期CPI呈现温和上升态势,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都不大;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总而言之,经济运行处于“不冷不热”的良好状态。

经济学家建议继续实行“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即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利率基本稳定;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持,调整城乡在农民出让土地中的收益分配;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关注可能存在的外资控制和垄断风险。

本次调查回收问卷80份,参与调查的有(按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淮、陈浪南、陈兴动、程恩富、丁宁宁、冯贵盛、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黄少安、黄卫平、雎国余、纪玉山、金雪军、李泊溪、李、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李稻葵、梁优彩、梁中堂、刘世锦、刘小川、卢中原、马晓河、茅于轼、潘云、乔宝云、史晋川、宋国青、谈敏、谈世中、汤敏、唐寿宁、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魏加宁、魏杰、温铁军、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许宪春、易宪容、喻新安、余永定、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军、光、张卓元、章铮、赵凌云、赵敏、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朱民、左小蕾等。

经济运行稳健

2006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71(取值范围在1-9之间),在去年四季度回升的基础上,再度提高0.29点,恢复到去年同期的水平(参见图1)。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即期经济景气指数,是根据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计算得到的。对回答“好”的赋予9分,对回答“满意”的赋予5分,对回答“差”的赋予1分。对所有专家判断得分进行平均即得到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取值在1-9之间,5分表示中间状况(即处于“满意”状况)。

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其中,对回答“好转”的赋予9分;对回答“持平”的赋予5分;对回答“恶化”的赋予1分。对所有专家判断得分进行平均即得到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取值在1-9之间,5分表示中间状况(即处于“持平”或“不变”的状况)。

从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构成看,造成经济学家信心进一步增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明显看好。其中反映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的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91,虽低于2005年四季度的6.2,仍处于较高的满意水平;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5.51,比2005年四季度的4.7提高了0.81点。

从当前需求的角度看,12%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需求形势“好”,比2005年四季度减少三个百分点,76%表示“满意”,12%选择“差”;12%认为消费需求形势“好”,比四季度减少八个百分点,63%表示“满意”,25%选择“差”;22%认为出口形势“好”,比四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77%表示“满意”,1%选择“差”。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的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形势都比较满意,但满意程度比2005年四季度略有降低。

从未来六个月的需求情况看,16%认为投资需求增长会“加快”,76%认为“持平”,8%认为会“减慢”;29%认为消费需求形势会“好转”,61%认为会“持平”,10%认为会“恶化”;14%认为出口需求形势会“好转”,56%认为会“持平”,30%认为会“恶化”,认为会“恶化”的比四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

外贸顺差呈缩小趋势,但贸易摩擦尚难缓解。结合进出口的情况看,16%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32%认为会“持平”,52%认为会“减慢”;51%的经济学家认为进口额增长会“加快”,39%认为会“持平”,10%认为会“减慢”。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出口增长趋于放慢,进口增长趋于加快,因此近六成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会比2005年缩小,认为顺差会扩大的仅占四分之一。

在预期外贸顺差趋于缩小的同时,经济学家仍然认为,2006年中国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会进一步加剧。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预期贸易摩擦会“加剧”,比去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25%认为会“不变”,12%认为会“缓和”,分别比四季度减少十个和四个百分点。

预期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温和上升态势。对于未来的价格走势,考虑到石油等资源型价格上涨的影响,31%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价格指数计)会“上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51%认为会持平,18%认为会“下降”,比四季度分别减少六个和八个百分点。28%的经济学家预期2006年CPI在2%以内,比去年四季度减少21个百分点;58%预期在2%-3%之间,比四季度增加16个百分点;14%预期在3%以上,比四季度增加五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预期CPI将呈现温和上升趋势,并处于既不会出现通胀、也不会出现通缩的良好状态。

人民币仍存在一定的升值压力。关于各主要货币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是否存在高估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1%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与去年四季度比重大体相当,比三季度提高9.5个百分点;31%认为“合适”,18%认为“低估”。38%认为欧元“高估”,比四季度增加13个百分点;47%认为“合适”,比四季度减少了13个百分点。24%认为日元高估,比四季度减少六个百分点;60%认为“合适”,比四季度增加12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近期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均存在升值压力,与日元的汇率趋于合理。

预期股市继续保持平稳。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结果显示,27%认为会“上升”,比去年四季度增加七个百分点;68%认为会保持“稳定或波动”,5%认为会“下跌”,比四季度分别减少五个和两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一个时期股市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经济运行“体温”正常。综合上述判断,经济学家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了综合判断。调查结果显示,19%认为“偏热”,77%认为“正常”,4%认为“偏冷”,与2005年四季度的情况大体相同。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处于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

宏观经济政策需保持“双稳健”

――经济学家们对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有所减弱。

当前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运行态势,进一步加强了经济学家对“双稳健”政策的认可程度。他们对通缩的担心有所减弱,进而降低了对放松货币政策的期望;同时,出于对“新农村建设”等因素的考虑,选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经济学家比重有所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58%的经济学家认为,2006年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去年三季度增加三个百分点;15%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四季度减少十个百分点;24%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四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另有4%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关于未来六个月存贷款利率是否变动,32%的经济学家认为应“提高”利率,比2005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64%认为利率应保持 “不变”,比四季度减少14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期望加息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上升,期望放松银根的经济学家的比重有所下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应继续实施“双稳健”政策,保持利率不变。

――经济学家们呼吁,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持,调整城乡在农民出让土地中的收益分配。

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支出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农村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的经济学家占71%;认为农村投资资金来源于“农户投入”、“其它社会投资”、“银行贷款”的经济学家分别占28%、19%、15%;另有6%的经济学家学家选择“其它”。

与此同时,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家财政对农村支出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农村财政支出规模偏小”。此外,分别有24%、18%的经济学家认为,原因是 “农村比较收益低”和“农村投资环境较差”,难以吸引其它方面的资金。

对于城市资金在反哺农村、支持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的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在农村出让土地收益中的比重过大”是这方面的主要问题;31%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仍然存在”;18%认为“城市通过邮政储蓄等渠道吸收农村资金”对城市资金支持农村方面有影响;还有24%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其他”,如“城乡的户籍障碍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城市对农民培训经费支持不够”等。

――部分经济学家提醒,要防范部分行业被外资控制或垄断的风险。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56%)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存在部分行业被外资控制或垄断”的风险,而认为“不存在风险”的经济学家也达到44%,表明经济学家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在认为“可能存在外资控制或垄断风险”的经济学家中,对这种风险的主要表现,43%的经济学家认为是“外资控制或垄断部分行业产品市场”,28%认为是“部分行业中外资独资和并购比重偏高”,13%认为是“外资在部分行业投资中的比重过高”,16%选择了“其他”。具体可能存在这种风险的行业,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是汽车、部分装备制造业、电子通讯业、超市等零售业、部分高科技行业、部分金融和保险业等。关于这种风险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22.5%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大,44%认为“不利于中国经济安全”,38%认为“不利于内外资公平竞争”;23%认为“影响不大”。

针对外资可能控制或垄断中国部分行业的风险,在肯定其风险存在的专家中,接近一半(49%)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调整外资进入的行业结构,特别是适当减少汽车、电子、超市零售业等行业的外资进入,同时加强农业和西部地区的外资引进,并制定和完善反垄断法。

此外,各有20%左右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适当控制外资进入”和“基本保持现行政策不变”。

此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一些其他建议,包括财政政策应关注公共事业的投资,减少直接的各种项目投资,应着重减税而不是增加投资;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步伐,如利用物价涨幅不高的机会推进石油等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加速农村土地使用权证的颁发和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发育,加快资本市场的培育和金融业对内开放的力度等;尽快出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并逐步降低出口退税率。

上一篇:厦工收购案搁置中 下一篇:青木昌彦:模块化的中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