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朗:避讳拾零

时间:2022-09-24 09:23:33

由于执政者如此看重避讳,因此臣僚借此陷害他人,是一害一个准

中国有些事儿实在好玩儿。比如说,同样是爹妈起的名字,有人的名字是绝对不能让人叫的,就连写写也不行。违者轻则挨板子,重则降级丢官。有的人的名字是绝对需要改的,因为与前一类人的名字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犯冲”。不改,同样要受到处罚。这就是“避讳”。

名字不能随便叫的人,其实不是人,是天子,也称皇上。这些家伙既是受老天爷差遣到人间执行公务,而非民众选出,自然可享受各种特权,包括名字的独占权。要不然怎么能叫“孤家寡人”呢。因此,历朝历代的皇上登基后颁布的第一批“红头文件”,大都包括用字规范,要将自己和祖宗三代的名字等列入避讳名单,告诫臣子不得随意使用。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陈桥兵变成了宋太祖后,除了发“红头文件”,还亲自将两个弟弟赵匡义、赵匡美的名字,改为光义、光美。那意思是,过去咱们是兄弟一家,如今可得君臣有序,别再跟我套近乎!赵老大还下令将天下郡县之“犯御者”――也就是与匡、胤沾点边的字,全部改掉。于是,匡国军改为定国军(今陕西大荔),匡城县改为长垣县,胤山县改为平蜀县,匡庐山则去掉“匡”字,直称为庐山。活人改名的也不少。像南唐的陆匡符改称陆昭符,后蜀的赵匡赞,则请走“匡”字,成了赵赞。当时还有个吕胤,曾多年担任赵匡胤的幕僚,待到老赵当了皇帝,吕胤连名都没得叫了,只好以字代名,成了吕余庆。不过,吕某此一改还不算吃亏,后来当上了副宰相,过了两年好日子。

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开始主持工作,是为宋太宗。赵老二上台后,又如此这般了一番,下令将与光、义有关的人名、地名统统改过。他的老弟赵光美荣幸地再次更名,变成了赵廷美。一年后,赵老二大约觉得“光义”不够雅,于是自改其名,成了赵炅,遂开始新一轮避讳部署。“炅”是个冷僻字,百姓一般用不上,触犯律令的可能性相对少一些。不过,宋代讲究避“嫌名”,即除了皇帝的本名,与其发音相近的字都不得使用。与“炅”相关的禁用字,有炯、扃、耿、憬等十七个,因此民众还得小心应对。比如,对于美好未来,人们就不许“憧憬”,向往、希求、渴慕或者翘企一下,还马马虎虎。

中国之避讳说道,从先秦一直持续到清末。不管当政者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风流才子还是一介武夫,是一统天下的英主还是割据一方的土皇帝,人人浸淫其中,个个乐此不疲。五代时的后晋高祖石敬瑭,是有名的“儿皇帝”。他自认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向其割让幽、蓟等十六州,外带每年献帛三十万匹,这才借助契丹兵力灭掉后唐,登极称帝。就是这等货色,上台之后,也要大刮避讳之风,臣僚中不但名字中不得有“敬”、“瑭”及相似的字,就连姓中也不许出现。于是,敬姓人家只好将“敬”字一拆两半,或改姓苟,或改姓文;还有姓唐的被迫姓了陶。这个“儿皇帝”,实在霸道得可以。

长期生活在避讳氛围中的文人,养成了极强的自保意识,说话做事写文章,大都能中规中矩。例如,李白和杜甫都生活在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期,他们的诗作之中,就绝无“基”字露面,涉及“隆”字的也仅各有一处。一见李白的《梁甫吟》:“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一见杜甫的《哀王孙》:“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此两处“隆准”,说的都是汉高祖刘邦的事,故不算严重违规。狂放如李白者,笔下居然也如此谨慎,真是没想到。

由于执政者如此看重避讳,因此臣僚借此陷害他人,是一害一个准。宋徽宗时的权臣蔡京一度被罢官到杭州闲居,其间经常向地方官吴倜索要土特产。吴倜烦了,便开了一张报价单,蔡京见罢大怒,决计寻机报复。后来蔡京再度受到重用,吴倜也因大臣推荐到朝中任职。一日,徽宗向蔡京打听吴倜的政治表现,蔡京只说几个字:“其人傲狠无上”,意思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并举了一个实例以证之:“吴知陛下御讳而不肯改,乃以一圈围之。”徽宗姓赵名佶,而“倜”字恰好像“佶”字外面加了一个圈。徽宗听罢,默然。没多久,吴倜的官职便被免去,再无出头之日。此等诬陷手段,绝非低学历者等所能想出。文人若是害起人来,更恶。

前几年,电视中经常有领导到基层召开座谈会的新闻,会场上的桌签大都写着与会者的姓名,惟职务最高者的面前是“首长”。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远,不服不行。

上一篇:沈联涛:原则与规则 下一篇:厦工收购案搁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