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给力生物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27 09:24:55

信息技术给力生物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永不褪色的话题。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

1 不一样的开始,不一样的效果――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出一种“图文并茂”、“声色皆存”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感受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导人序曲,在瞬间抓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是促进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新的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因势利导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产生质疑,并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笔者曾观摩了一节有关“细胞的增殖”的课,教学一开始,授课教师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Flash制作了草履虫的分裂生殖和小鸡破壳而出课件,画面生动有趣,动画刚一展示,立刻就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一些平时不爱上生物课的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

与教师传统的说教导课方式不同,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学生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教师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2 不一样的演示,不一样的效果――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精力和热情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过去教师在介绍原理、概念时较多采用文字、图片以及流程图的形式,这样的展示对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但若把单调的文字说明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过程,利用交互式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就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

在关于“减数分裂”的一节课中,授课教师避开了传统的用橡皮泥演示染色体模型的方法,另辟蹊径,设计Flas演示的形成过程。在这个Flas中,设置了暂停、播放、前进、后退等按钮,既可以进行片段的演示、每个时期的演示,还可以进行完整的形成过程演示;同时学生可以清楚的观看到染色体、DNA在每个时期的数目变化。这个课件的演示,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生动的、形象的形成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减数分裂打开突破口。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时,教师将课本上的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实验转化成动画,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探究不同处理下肺炎双球菌对小鼠生命活动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缺少直观性、生动性,同时容易机械、片面地曲解知识,科学性不高,并且学生易产生学习疲劳,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得到很大的提高。

3 不一样的练习,不一样的效果――展示成果,改进错误,提高效率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备环节,也是影响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练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通过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识,又可以训练技能技巧,发展学习者多方面的智能,又可以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学习兴趣乃至情感。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做好课堂教学的练习准备工作,使多媒体所能提供的图像、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等能发挥充分作用。利用课件制作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是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的。它的最大优点在于化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练习,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生物的“减数分裂”练习中,授课教师利用ASP网页的形式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通过局域网进行。学生可在客户端进行答题操作,然后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试题的难度及给予必要图片或是语音表扬鼓励等。这样节约了时间,加大了练习的密度,使得课堂的40min得以充分运用。

学生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新知识,而且能够事半功倍地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传统的练习主要是通过发小卷或是投影的方式,这不仅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吸引注意力,而且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不能及时了解。

4 不一样的结尾,不一样的效果――回扣目标,再次释疑,形成能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在课尾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小结,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比如教师可以提供生活性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现实中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真实的事物中学习。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的小结中,授课教师在课尾运用课件演示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蔫了的青菜叶放人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在观看图片中,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所学知识,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再如可以用PPT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抢答。如果在网络教室上课,教师还可以将知识点在课前进行总结,然后到网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网上查找不足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试想,如果在课堂小结时,授课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多以教师小结知识点为主,很少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那么就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有效梳理的兴趣,相应的课堂小结也就不能很好地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总之,教师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它能够合理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能应用在解决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也能应用在教学的导人、练习、小结等各个环节。教师只有恰当地选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功效;才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也才能更好地为新课程实施提供支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谈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体验的关注 下一篇: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