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入殓师》中的生死观

时间:2022-07-27 06:42:08

浅谈电影《入殓师》中的生死观

【摘要】奥斯卡获奖影片《入殓师》从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幅生离死别的感人画面,诉说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价值认识,反映出日本人的“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现,它成功的关键在于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

【关键词】《入殓师》 生死观 价值

在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中,日本影片《八殓师》脱颖而出,成为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最大的黑马,这也是日本电影继上世纪50年代三度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的首度获奖。电影从入殓师这个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幅生离死别的感人画面,诉说骨肉之情、夫妻之爱、朋友之义以及对工作的价值认识。影片巧妙地将日本山形地区朴实壮美的风景与浑厚悠扬的大提琴配乐有机结合,在影音的完美交织中不时穿插诙谐的幽默。完美展现了日本人对生与死的深刻感悟,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体味了另一种人生。日本著名影评家佐藤忠男认为:“《八殓师》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够在超越宗教的前提下以一种温暖、柔和、美丽而不失幽默的方式,启发人们对‘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好电影,而是将现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影片讲述的是:大提琴演奏家小林大悟因为乐团解散不得不携妻子美香回到其出生地――山形,正为今后出路发愁时看到报纸上一则“NK公司招聘员工,协助旅行,工作时间少,保证高薪。”的广告,便欣然前往应聘。当他递上履历表时,社长佐佐木看都没看就决定录取,月薪50万且可按日支付。然而当大悟吃惊之余问起工作内容时,才知道因为打印错误所谓的“协助旅行”实则是“协助别人的安息之旅”,NK是日语“入殓”(NO KAN)一词英文拼写的缩写。看到大悟愕然的表情,佐佐木劝他先试试看,并塞给他两万元钞票作为当天的报酬。这一做法果然奏效,大悟出于养家需要,勉强答应。于是大悟瞒着美香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期间,他假扮过遗体,接触过高度腐烂的尸体,遭受过死者家属的白眼与歧视,甚至遭遇朋友的误解以及妻子的离家出走。就在他决定放弃时,佐佐木一番富有哲理的谈话使他决定继续坚持下去,在佐佐木的潜移默化下大悟逐渐热爱上自己的职业,甚至进入忘我的境界,并赢得妻子和朋友的理解。最后,当他为多年未见的父亲进行入殓时,发现父亲还一直珍藏着小时候自己送的石头,心中的一切怨恨在瞬间化为乌有,影片由此达到感人的高潮。

这部影片不但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美,还反映出日本人的“超越生死,生死一体”的生死观。日本人认为,生与死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灵魂不灭,可以永生。因此在日本有很多与祭奠亡灵、追悼故人有关的法事、祈福活动。日本学者立川昭二在《日本人的生死观》中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生和死的世界不是完全隔绝的,而是认为在某个地方是轮回相通的”。“实际上‘生死观’这个词也是日语独有的。所谓生死,不是将生与死截然分开,而是认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延续相关的,并不认为生与死之间是完全隔断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讲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影片《入殓师》中多处可以找到日本人的这种生死观的表现。例如身为殡仪馆工作人员的平田在送别澡堂老板娘艳子时的有感而发道破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堪称经典:“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一路走好,总会再见的。”又如,当大悟在第一次工作中接触了高度腐烂的尸体,精神上遭受重创,正犹豫何去何从时,看到洄游的鲑鱼为了产卵拼命逆流而上,旁边却不断有死鱼被水流冲下,这样一幅生死交替的画面让大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明知是死亡还是那么努力呢?恰巧从旁经过的平田用平淡的口吻说道“是自然定理吧!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影片通过鲑鱼繁衍这一自然现象告诉观众:虽然为繁衍后代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死的价值也正在这新生中得到了体现。生命得以延续。鲑鱼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既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要坦然面对。但是死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生命孕育的开始。再如,影片高潮部分,当大悟为父亲八殓时,老人手里紧紧攥着的小石头一下子击碎了30年来大悟对父亲的积怨,想到父亲多年来孤身一人在外漂泊,带着对儿子的深深悔意和默默牵挂孤老终身,不禁流下伤感的泪水。他将石头放在怀孕的妻子的腹部的细节则象征着生命轮回、血脉相承以及爱的传递,也让观众在唏嘘惋惜之时又倍感欣慰。赋予死亡更加积极的意义是影片看点之一,它告诉人们要正确看待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才能让活着的人更加坚强。

基于这种生死观,日本人认为活着就要做到超脱和坦然,必须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生的价值”。为了克服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勇敢面临生死的落差,于是他们就把这种动力转化为对工作和对事业的投入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敬业”。在日本人看来,人之生命仿若樱花,生时绚烂,死亦永恒。因此人活着的时候就要活出个滋味,死去的时候也要死的有尊严。正如泰戈尔所言:“生如夏花般美丽。死如秋叶般静美。”活的精彩,死的超脱一直是日本人追求的理想。这种理想也是日本人凡事追求完美、精细、极致,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因。入殓师由于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尸体被认为是肮脏的职业而遭到世人的冷眼。曾经是大提琴手的大悟也是带着极度抗拒的心理被佐佐木连哄带骗上了这条“贼船”。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厌恶,又遭遇亲朋好友的误解和离弃,他痛苦过,自卑过,可以说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但是在佐佐木的引导下,受到极大感染的他在工作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也真正认识到入殓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和神圣使命。“让已经冰冷的人复活,给予他们永恒的美,这需要冷静,需要正确,但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需要满怀亲切而温暖的爱心。”从影片中几位死者家属在入殓仪式前后的情绪变化来看。入殓不再仅仅是为死人化妆、更衣这么简单,而是生者对逝者表达尊重的一种方式,是对逝者生前所做的努力的一种感激,也是宣泄生者巨大悲痛的一种渠道。感人至深的场面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和泪腺的同时,也让观众在看到大悟最终爱上这份职业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抗拒到接受,从理解到忘我,大悟的心路历程恰恰是许多从事平凡职业的平凡日本人的心理写照。影片中另一个人物也很值得一提。老伴去世多年的澡堂老板娘一直独自经营着澡堂,年事已高却还在兢兢业业工作。澡堂虽然设施陈旧,却被街坊邻居视为精神家园,是平田心中的“日本第一澡堂”,“虽然水很烫。但能让人静下来。”这里不仅可以沐浴身体、驱除寒冷、缓解疲劳,还是无数个大悟心中那个与父母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令人怀念的地方。当儿子山下劝她卖掉土地建公寓时,老板娘执意不肯。“如果这儿没有了,客人们会头疼的。”“趁我还有力气,我会坚持下去的。”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已经远远超出了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虽然辛苦仍然选择用柴火加热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为顾客提供热水。客人开开心心来开开心心走成为她最大的精神寄托。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实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活着的时候就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工作不分贵贱,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身心投入,做到最好。

作为一部描写死亡的影片,《入殓师》没有丝毫的阴森恐怖和悲观绝望,唯美的画面、人情的温暖、深邃的思想让我们不仅领略日本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更能深入探悉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它的积极意义是以往反映死亡主题的影片所不具备的,其励志作用也不能低估。应该说不早奥斯卡成就了《入殓师》。而是《八殓师》丰富了奥斯卡的内涵,使其闪烁出人性的美和智慧的光芒。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日本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强大到这种地步:不再需要靠异国情调去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心理了。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普适价值并给出恰当的解答。”

上一篇:《小鞋子》:伊朗电影的奇观 下一篇:对阿甘独白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