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文化在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时间:2022-07-27 05:42:27

浅谈竹文化在园林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中国竹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竹文化造景的产生和发展对现代园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在现代园林中,竹子文化造景成为了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竹文化;园林;应用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bamboo culture, bamboo culture landscap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modern landscape, become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garden. In the modern garden, bamboo cultural landscap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plant design.

Key words: bamboo culture; landscape;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3

我国竹文化渊源流传,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1]。竹子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而且具有栽竹费工少、成本低、效果好、一次栽植、常年观赏等特点,成为优良的园林配置植物。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上升到绿化、美化、文化多元一体的层次上来。而竹作为富有文化内涵、品味,充满吉祥寓意,又有广泛造园价值的植物必将在新一轮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大放异彩。同时在倡导公民道德建设中,竹文化特别是竹的精神和文学形象对现代人思想品德的熏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人的素养,激发人像竹一样养成虚心坚韧、刚直坚贞、高风亮节的君子之德。在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中,竹景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竹文化的内涵

纵观五千年中国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竹这种自然植物渗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独特的生物型态特征,如挺拔秀丽的竿、坚韧硬朗的节、四季常青的叶、中空虚心的腔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2]。

竹在中华文明中远非一般的纯生物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思维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一种反映与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外化形式的文化景观,一种传达与表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宗教精神、人格理想的文化符号。因此,中国人生活中的竹,普及人类生活诸领域,又内化到以价值观念为轴心的精神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竹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深深根治于国人的心中。文化性作为园林造景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的“竹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竹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竹的文学形象、有关竹的历史典故和故事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住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苏轼曾说过“宁可食物肉,不可居无竹”,可见,我们祖先很早就对竹有着特殊的情节,并将其广泛应用于造园中。

2.竹文化在园林的应用

2.1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就将竹作为美化宅院和环境的材料。周代,我国园林刚开始时,竹就应用于造园。秦代,秦始皇修建“虚明台”,从山西云冈将竹子引种于咸阳宫庭园林。汉代的上林苑、永安宫等皇家园林亦有种竹的记载,其应用已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文人不满现实,隐逸山林,产生了模拟自然的山水的造园思想,竹也被广泛用于造园。如王维亲自建造的自然山水园林辋川别业中,竹是主要植物材料之一。其中以竹为名、以竹景为主的景区有两个,即“竹里馆”和“斤竹岭”。宋代的山水园林进入兴旺时期,园林用竹易趋于兴盛,并开始形成“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的园林意境[3]。

明代,园林艺术充满了诗情画意,园林用竹造景也到达了鼎盛时期。苏州的拙政园、无锡的寄畅园以及苏州吴江的谐赏园,都有大量的竹造景,而且竹造景技艺和竹景意境都相当高超,竹与石、竹与亭、竹与水、竹与园路的组合都是巧夺天工。无论是以竹作竹林分隔景区。开辟通幽径竹,形成粉墙竹影及漏窗竹景等都充分展示了竹的婵娟挺秀,意态潇然[3]。

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广东顺德清晖园中则辟有“竹苑”景区,园内修竹与竹苑正门的对联:“风过有声皆竹韵,明月无处不花香”一起衬托的雅静风貌,营造了一个竹与风月相宜的视觉审美空间,揭示了萧萧秋声的听觉之美。

纵观古典园林竹造景形成发展的历程,由简朴到精致,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当把竹的诗情画意逐步写入园林的时候,那种“园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园林艺术感染力也随之逐步增强。

2.2现状

作为传承竹文化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一直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备受人们的喜爱。中国竹文化深厚的意蕴对竹子造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竹子在中国园林中运用相当广泛,成为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现代园林中在充分应用借鉴古典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一些手法,并巧妙运用竹文化,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以下是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1)盆景竹

竹子是盆景创作的素材之一,盆景竹现已成为盆景艺术家们对审美艺术的无限追求。现代竹子盆景主要成分“全竹盆景”和“竹石盆景”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竹兜盆景”,又称“倒栽竹”,实际是用孝竹等丛生竹种的竹兜外露而制成[4]。理想的盆景材料都是外形奇特,体积较小的竹种如龟甲竹、观音竹、小佛肚竹、翠竹、凤尾竹、菲黄竹等。比较著名的盆景竹有周痩娟的竹林七贤和竹趣图,体现了竹子的精神风格。

(2)竹篱

大部分种类的竹都具有枝叶繁茂、速生易长的特性,可做耐修剪的绿篱,并以丛生竹、混生竹为宜;适合的竹种有孝顺竹、青皮竹、慈竹、吊丝竹、花吊丝竹、凤尾竹、花孝顺竹等。在景观设计中,载竹成丛成行的绿篱,既可作为园林空间的景界,又可划分空间,比以建筑物分割空间更为自然,而且可以增加主体层次,同时经久不塌,与自然景观调和一体。在庭院中使用竹篱可提供视觉的屏障,又具防风功能,亦可应用于街道与屋舍边,起隔离作用[5]。

(3)竹丛

三株以上同种或几种观赏竹组合在 一起的种植这是在自然式园林中一种要求较高、艺术性较强的种植方式。在观赏竹类植物配置上常常运用这种方法。将观赏竹类植物作为一个类别群体种植,这种种植方法更加突出了群体美,增加群体的感染力,突出人造景观的意境,增强了观赏竹类清幽挺秀,超俗脱群的崇高韵味,使人们在成片的观赏竹种植园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竹海涛涛,返朴归。观赏竹类植物千姿百态和绚丽丰富的竹秆色彩,令人叹为观止。同种观赏竹类植物成组植、疏密有致,再配以球形灌木或片植草坪,高低错落,顾盼生情。这种植物群落并不能在自然界直接生成,园林设计手法已经跳出了模仿自然的框框,但从其植物材料的应用,色彩的搭配、园景的构图上看,无不获益于大自然。这种人工美是经过精练提取的纯净的自然美,得益于大自然的法则,自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钟爱。近年来不少植物配植较成功的生态旅游风景区房地产楼盘、公园、小游园、庭园等都采用了这种方法。

(4)竹与亭台楼阁及其他建筑物配置

在亭、台、楼、阁附近,栽植数株翠竹,不仅能使色彩和谐,而且配衬出建筑的秀丽,使掩映筑物体还以自然的形态和优美的质感。竹载于庭院的墙边、门旁,不仅具有阻挡、隐蔽作用,还可以丰富庭院色彩,能创造出幽深的环境。景门两侧配置修竹,能使空间增添景色。古典园林造景中常采用粉墙竹影、窗前种竹等作为竹造景的手法。

(5)竹与园路

自然式园林在空间布局上,需要讲究道路的曲折起伏,如果曲折道路没有必要的视线遮挡,就不可能有空间虚实之分,必然会使人感觉到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为了使自然式园林更富有意境变化,可选用散生竹构成疏通的空间“虚隔”,亦可选用选用丛生竿密的竹丛进行封闭型“实隔”。在园路两侧种竹,使夹道皆竹,形成竹径,竹旁再点缀石笋数片,产生“竹径通幽”的效果。为了丰富色彩,可配置一些色彩艳丽的黄金间碧玉或碧玉间黄金等观赏竹种,或间植几棵乌桕之类的彩叶树木,起点缀作用[6]。

(6)竹与其他植物的造景

竹,中空外直,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菊、兰并称为四君子,因此竹文化成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而竹也作为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竹子虚心、有节、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特别适合文人士大夫的雅致情趣。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竹子景观配置手法,如“岁寒三友”、“四君子”、“三益之友”等等。竹子与其他植物合理配置即成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如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八宜轩”位于青莲岛上,前临一池荷花,背依万竿修竹,景色怡人。

(7)竹与水

水边植竹,不仅可以表现出“水可净身、竹可静心”的意境,而且倒映水中,也可形成独特的景观。水体的竹子造景应因地制宜,对于溪涧曲水的自然式山石驳岸,宜配置小型丛生竹,如箬竹、菲白竹、凤尾竹等,其体量与山石驳岸应协调统一。对于大面积水体的缓坡驳岸,宜配置大中型竹林景观,水中竹林倒影与岸上竹林动静的对比,增加了竹林景观的空间层次。竹与假山、景石、水体明净幽深,使景观呈现山林之美,自然之态。

(8)专类竹园

专类竹园主要收集各种竹类植物作为专题布置,在色泽、品种、杆行上加以选择相配,创造一种雅静、清幽的气氛,同时兼有观赏、科普教育的作用,主要以竹类公园为主。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深受历代山水、石头 诗、情、画、哲学思想及至生活习俗的影响。植物造景的手法在材料选择上,十分重视“品格”;形式上,注重色、香、韵、秀、美、胜、意,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还力求溶于画中,要具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喜欢“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诗情画意般精巧玲珑的景点布置,可设计出恢宏壮观,气吞山河的园林景观,也有“曲径通幽”的文化意境。求新求异也成为一 种审美的潮流,中国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吃住行,处处竹相连。在配植手法上既沿用了传 统的手法,又不仅仅满足于完全师法自然,创造出清幽、悦志悦神,蓬勃洒脱,风景宜人、古今相通,郁郁葱葱的园林景观,达到和谐通俗,创造出高文化品味的的园林意境。

观赏竹类植物的丰富多彩给园林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现在的园林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多种设计手法,使观赏竹类植物在人们面前展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形、意、胜、趣,给人们带来美不胜收的园林景观和中国竹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意境。

参考文献

[1]蒋亚芳.园林用竹的研究[J].竹类研究,1996,(1):22-34.

[2]金荷仙,华海境,方伟.竹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66-69.

[3]陈其泽.王裕霞观赏竹与造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1:39-40.

[4]张新明.观赏竹在园林绿化中的功能及其发展方向[J].竹子研究汇刊,1999,18(4):24-26,48.

[5]陈其泽.王裕霞观赏竹与造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1:52.

[6]关传友.中华竹文化概览[J].竹子研究汇刊,2001,21(3):48-51.

上一篇:园林景观设计应用及创新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交通机电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