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的审题

时间:2022-07-27 05:26:16

命题作文的审题

【阅读关键词】 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审好文题,就如打好地基。地基不稳,或者建错了地方,房子就会基础不牢,摇摇欲坠;作文审题也同样如此。可是,考场作文时间紧,我们心理压力大,而且作文题型也多种多样,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解读文题,审准题目呢?下面,本刊就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三种形式的作文为例来谈谈审题的方法。

命题作文的审题,第一步就是要从题目中找出“题眼”,怎样才能抓住题眼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七种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审题方法。

一、文题本身即题眼

对单个词语的作文题审题立意时,要准确理解这个词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进而切入题意的深层,即抓住词语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不仅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要在悟透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解读出该命题包含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引申意义以及说明的道理或规律。如作文题“早”,看到这个“早”字,应想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也可以想到“早离早散早好”等,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因此留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是很大的。

二、偏正短语“眼”在“偏”

偏正短语的中心词是命题规定的写作对象,而短语的修饰性、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命题的特殊要求,因此常被认作题眼。如作文题“旧书”,就偏在“旧”,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某个求学阶段的某本书,以及围绕该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过去的“历史”,或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传承与继承”等主旨。作文的主题只有鲜明有力地突出这些题眼,才能得高分。

三、动宾短语“眼”在“动”

动宾短语类题目的题眼即宾语前面的动词。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表现的是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写作的重点所在,这也就决定了它的题眼地位。如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标题为一个动宾短语,动词“总有”即“一直有”“一向有”,宾语“期待”即期盼、等待。所以,首先应回答清楚“期待什么”,可从小我角度构思,如期待成功、期待幸福、期待真诚友情等;也可从大我角度构思,如期待社会和谐、期待国家强盛、期待世界和平等;还可逆向构思,如期待对手等。然后应重点回答“为什么总有”,要结合期待的内容深入分析,这是写出文章深度的关键之所在,也就是“题眼”。

四、主谓短语“眼”在“谓”

例如作文题“我能”,文题中的“我”(主语)是行为主体,文题中“能”(谓语)就大有讲究了。首先,这个谓语是个能愿动词,意思是“具备某种能力”,那么以“我能”为题作文,文章所表现的就不应该是“过程”或“结果”,而只能是潜在于“我”身体内的一种能力以及将这种能力充分展示出来的冲动和愿望;其次,这个“谓语”没有宾语,“我能”什么,写作时应该补出来(从这个角度说,这又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从语法上讲,“能”可以带各种不同的宾语(甚至是比较抽象的事物),但考生决不能率性而为,任意填补,而要兼顾文题中“我”的限制,从自身实际出发精心选择,补出“能”的具体内容。

五、并列短语“眼”在“联”

理清出现在文题中诸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是这类文题审题的关键。例如作文题“与你为邻”中的“你”是题眼,是主,“邻”是从,无论写什么必须突出“你”的主导地位。

对于并列短语类题目,审题时必须把并列的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审到,可侧重一方面,但绝不能舍弃另一方面。

六、句子题目眼在“谓”

有时,作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类作文题目往往就是一个观点,或者隐含着一个观点。如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题眼是“需要”,为什么需要?怎样需要?如何需要?都是可以写作的内容,“需要”就是该题目的观点。

七、实虚题眼在“虚”“实”

从虚实角度看,考场作文不过虚、实两种,所以,我们审题时,要准确分辨题目的实义、虚义。虚是主观的,实是客观的;虚是抽象的,实是具象的;虚是隐藏的、含蓄的,实是直白的、明朗的。而在写作实际中,实题要虚写。如2014年北京高考卷的“老规矩”,这是一个虚题,写作时就要将其实写,把“老规矩”具象化;而2014年湖北卷的“山顶的风景”则是一个实题,可以借“风景”写感悟、启示等较虚的内容。

下面,我们以“多走一步”这个虚题为例来谈谈如何化虚为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赢家在常人停止的地方多走一步,在常人放弃之时多坚持一会。”也有人说:“只要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的确,在人类大社会、人生大舞台上,多走一步的结果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请以“多走一步”为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习作片段]

多走一步

想那玉蚌成珠,小小的蚌磨合了苦难,在灵魂上多走了一步,孕育出晶莹圆润的珍珠。再看雨滴滚滚,在雨中穿行,多走一步,便会欣赏到那揉碎在天边的虹、幻化成彩色的梦。面对风雨与苦难,坚强地承受着,多走一步,便会看到前方的希望与美丽。

想那陶渊明,在沉浮的官场中多走一步,便走进了南山,走进了清雅,走进了淡泊宁静的生活。可也有人说“他是逃避,是退了一步”。其实不然,陶渊明的山林之乐即是他前进的证明,倘是向后,又何来传承至今的诗意般栖居的心灵家园?当他吟咏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时,不也在为自己走向归隐感到欣喜吗?面对肯定或否认,随意地,多走一步,出世入世,顿悟清幽的雅趣。

想那居里夫妇,在生活的艰难中,无畏地走进实验室,走进发现。而在镭被成功发现之后,他们又走了一步,舍弃了利益的诱惑,把专利公之于世。他们即使停滞原处,接受巨额的奖金,也不会引人非议,但他们的步伐不会停止,多走一步,把虚无的物质的满足抛在脑后。探究或放弃,接受或拒绝,坚决地,多走一步,成就了科学与人格的不朽。

多走一步,便会发现春日树丫上的新芽,夏日荷塘中的浅红,秋日秋风中的金黄,冬日冰霜中的雪梅;也许,还会堕入山涧,或是冻毙在风雪,迷失于黑暗……你那多走的一步,迈向何方?

材料由对“多走一步”的两种不同看法组成。有的人比常人多向前跨出一步,然后收获了成功。这“一步”正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多走一步”就是不满足、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意思。也有人选错了前进的方向,“多走一步”反而走向了失败。整体上说,“多走一步”是个辩证的虚题,应该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但必须要将这个题目具体化,否则,以虚说虚,是没有说服力的。而本篇习作就是一篇以虚写实的议论文,作者将“多走一步”这个虚题非常具体地演绎出来了,珍珠蚌、陶潜、居里夫妇的事例都是“多走一步”的具象化,很好地解读了这个虚题,从而使文章观点明确,材料丰富,并能体现辩证全面看问题的写作要求。

上一篇:话题作文的审题 下一篇:不是二,是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