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文化与翻译

时间:2022-07-27 04:27:53

浅谈中西文化与翻译

【摘要】本文浅要分析了一下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总结出一定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差异 翻译

翻译是指用接受语(receptor language)复制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首先在意义方面,其次在文体方面。翻译就是指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是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再创造,而不单单是文字上的对译。

一、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而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往往都会体现在语言之中。

1.的差异。在西方,宗教是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感到惊讶时常说“Jesus”,遇到困难、危险时是“God save me”,而中国许多人受佛教影响较深,习惯说“菩萨保佑”等。《圣经》在西方影响深远,英语中有许多出自《圣经》的习语典故,如“the forbidden fruit,Juda’s kiss,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等;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长期共存,共同对中国文化起作用“,三教”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影响也自然反映到语言之中,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临时抱佛脚”“,苦海无边”“,乐极生悲”等。由于中西的差异,要求译者要了解两种特定的宗教文化背景,翻译中切不可望文生义。

2.价值观念的差异。无论哪个国家的语言在感情上都有爱憎褒贬之分,但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客观事物所反映出的认知和价值观念也会不同。比如“龙”在反映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就是一个典型“。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因为“龙”是能呼风唤雨、飞天潜渊的神异动物,后来变成华夏民族图腾的象征意象,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非凡等各种褒义。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都是褒义,诸如“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藏龙卧虎”等。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人们对龙并没有好感,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dragon”是一种能喷吐烟火、凶残可怕的动物,它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及人类生存。它常常代表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英语中说一个人有儿像“dragon”,表示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再如,中国有着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老王”“、老李”一类的称呼透着亲切和友好,“王老”“、李老”则更是对德高望重者的最佳称谓,而西方人怕老,认为“老而无用”,一句“Please sit here。You are old”,会令对方感到不快和被冒犯。由此看来,要做好翻译工作,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二、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1.归化策略。归化策略是把一种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译文读者熟悉的另一种文化的内容,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读者领略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妙趣,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读者的阅读、表达和欣赏习惯。当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遇到原语语言文化因素与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因素相差悬殊的时候,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价值观和文化意识,译者往往依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对原文采用归化处理,使译文达到语用等效。例如:英语中的“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在汉语里习惯称之为“穷得像个叫花子”,两者在语用功能上是对等的,而“蠢得像猪”的英语对应语则是“as stupid as a goose”;还有“狐假虎威”(an ass in a lion’s skin)、“如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等。再如:汉语中的“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虚构的动物形象,谚语“龙生龙,凤生凤”对于英语读者是陌生的,其特有的语用含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等值,此时,译者只好选择与原语语用含义对等的指称对象,译成:“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女,英语国家的人不可能理解带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因此,译者应放弃原来的指称对象,而采用归化策略直接译出其语用含义,译为“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再如“班门弄斧”译成“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英语习语“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译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异化策略。异化策略以原语文化为归宿,把原语文化成分以近似原貌的形式转换成目的语形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传达原文的意象和文化内涵,能够原原本本地反映原作的面貌,直接跨越语言文化交际中的差异,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色。这种原汁原味的直译给读者带来异域文化和异国情调,同时还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因此,这种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促进它们彼此融合。对于在单词层面上的文化特色词而言,为了保持原作形象和异域文化特色,异化翻译应当是首选。

综上所述,不同民族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理解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努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渊源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去了解两种文化差异,有效运用归化策略或异化策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才能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做好文化与语言的交流与沟通工作。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上一篇: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高策略的研究 下一篇: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foreig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