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时间:2022-07-27 02:10:05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去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渐加大,国内经济发展有所放缓,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形势严峻。为积极应对危机影响,近期我们对《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有关情况及建议如

下:

一、在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下,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规模大幅增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支持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实施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底已支持近2000所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教学实训设施980万平方米,增加教学实训设备16.5万余台套件。项目总投资约131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50亿元,拉动地方投资约81亿元。在《规划》实施推动下,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培养能力

各地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等措施,以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突破口,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成了一批办学功能相对完善,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明显改善了教学实训设施和设备条件,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8年底,《规划》支持的项目学校校舍面积达到约600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541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约181万人。这批项目学校数量约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13%,在校生规模却占到全国的26%,对同期全国在校生规模增长的贡献达到40%,效益显著。

(二)提高办学质量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实训条件的改善为项目学校的技能培养、科研教学提供了平台,学生实训次数明显增加,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趋好,据统计,在已支持的2000余所项目学校中,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有近1500所,占76%;90―95%之间的占18%。甘肃省中职学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青海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6%以上。

(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了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基础能力建设带动了部分地区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的现状,提高了职业学校辐射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疆兵团突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一整合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每个师集中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格局。重庆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调整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数由547所整合到302所,缩减了45%,同时从无到有建设了32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山东在全省的44个县和10个农业人口比重大的郊区建设了54所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9.5万人。

(四)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增强了职业教育多渠道筹资能力

在《规划》引导和带动下,各级政府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河南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推动《规划》实施。重庆市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办产业实行政策优惠,调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投资办学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开展银教合作,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建设经费。

(五)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增强了“合作办学”能力

《规划》对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办学模式的学校给予了重点支持。这一政策导向推动了项目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跨部门、跨地域、跨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有84所中职学校实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涉及多类专业6万多名学生。辽宁省9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畅通。

(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项目学校把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积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广泛开展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新疆兵团有关部门将相关培训安排在项目学校,累计培训职工53.2万人次,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培训200多万人次。河北省各类职业学校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在实施基础能力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也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近几年教学和实训设施持续改善,但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因资金紧张无法同步实施,学生住宿、就餐条件较为落后。二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还无国家建设标准,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还相对落后。三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山西省生师比为27∶1,远高于国家相关要求,学历合格率仅为66.5%,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仅占专任教师的20%,师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中央专项覆盖面有限。如云南全省还有213个学校未能进入《规划》,占全部学校的69%。部分省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还未得到支持。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基础能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学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一)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约456万人,年平均增速达29%,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并没有同步改善,中职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连续4年下降,2007年比2004年减少了3.4平方米,仅为12.5平方米,远低于国家相关要求。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数也低于2004年水平。目前中职学校资源总量不足,校舍拥挤、实训和后勤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也有中职学校数量较多,历史上长期投入不足欠帐较多的问题。虽然2004年以来全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额逐步增加,但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也从3.7%下降到2006年3%,投入增长跟不上事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二)办学体制较单一,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2008年全国有中等职业学校14733所,其中民办学校数量只占19%,而民办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仅仅占招生总量的14.5%。特别是行业企业单独和联合举办职业学校的积极性还未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参与制定职业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标准及投入建设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完善。比较单一的办学体制,使职业教育还缺乏投入机制创新的活力。另外,中职学校自筹资金能力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相应造成贷款偿还能力差,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信贷和融资困难。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占总经费的比例为54.8%,学杂费收入占36.8%,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办学经费只占3.7%,社会集资和捐资占0.3%。职业教育投入不仅总量小且渠道单一,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

(三)办学力量较分散,整合难度大

办学资源的分散,直接造成办学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低,无法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中职学校校均在校生仅1400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难度大,山东省多数县有两个以上中等职业学校,隶属关系复杂,难以做到统筹管理和资源整合。资源分散影响了基础能力建设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也说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偏少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据统计,2006年东部取得技师证书的人数是西部约3倍。即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之间差距也较大,四川南充、资阳、广安等市职普比远远低于全省4.4∶5.6的平均水平,广安市仅为0.9∶9.1。二是城市和农村之间差距仍较大,农村职业教育长期处于比较薄弱的境地。山西省半数以上中职学校和80%的生源在农村,大多办学规模较小、师资水平低、实训条件差。四川省城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固定资产7743元,农村5429元,相差2314元。三是优质教育资源少。安徽省级以上骨干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仅有106所,仅占全省职业学校数量的19%。各地能够起到骨干示范作用的重点专业和重点实训基地数量明显不足。

三、当前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意义和相关建议

根据有关部门对各行业单位投资效益所作分析,文教事业对经济和就业的拉动作用均位居前列,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较大。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符合“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要求,有利于迅速扩大培养培训能力,适应危机状态下国家产业升级、行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经营调整的需要;有利于为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新型农民,缓解就业和再就业压力。

结合当前形势,我们建议:

(一)将提高基础能力作为统筹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推进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实施范围,加强资源供给。按照中央出台的进一步扩大内需措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从技能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需要出发,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新一轮基础能力建设。在已支持学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对培养培训能力强、具备建设条件的学校给予支持。

――坚持扶优扶强、面向农村、促进合作办学的原则,重点支持一批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力度大、服务能力强、就业率高、辐射范围大的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要通过建设推动各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结构,每个地(市)重点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人口规模较大县办好1所县级职教中心,并对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对口招生合作办学的职业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扩充建设内容,加大项目补助力度,全方位保障基础能力建设。在重点支持实习实训设施的同时,扩大到生活设施建设。建设内容上以“完善功能,满足需要”为原则,努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和学生生活条件。考虑近几年来建筑成本上升,单位造价提高的问题,以及汶川地震后对公共建筑设防标准、质量水平提高的要求,中央投资补助标准应适当提高。

(二)通过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培养培训规模,促进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就业是推进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主题。要通过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学校进一步扩大培养培训规模,扩展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面向初高中应届和往届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青年农民招生,把返乡农民工作为招生的重点。同时,要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训内容,更紧密地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面向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要重点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带动完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统筹,精心谋划职业教育发展,有效配置资源,完善保障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办学。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建立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实施更加灵活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积极推行学分制、选修制等,按照社会、市场和职业岗位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方便分阶段完成学业。当前特别要努力适应和满足农民工学习需要。

――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不足问题,出台支持企业和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任教、担任兼职教师的措施,加大对职业学校外聘教师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建议抓紧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编制标准和职务评定制度。

――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加快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等投入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抓紧落实农村职业教育免费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职业教育培训券措施,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培训力度。

――启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建设标准制定工作,指导中等职业学校规范建设。

上一篇:关于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思考 下一篇:一季度地区经济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