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27 10:00:14

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研究

摘 要:村级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当前,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但是,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仍然是制约着该项公益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从公共财政、投入创新、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三个方面对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机制进行阐述。

关键词:村级公益事业;公共财政;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29-02

村级公益事业是指村民委员会建制村内广大村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事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村庄整治中的公共建设项目和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其他非盈利性项目。新农村建设以来,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增大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重要性,整个“十一五”期间,在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农村沼气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其目的是“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农民”,村级公益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为解决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的资金问题,2008年开始,中央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对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村内小型水利设施、道路修建、环境卫生、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适当给予奖补,当前该工作基本已经在全国铺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试点和推广积累了一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但我们发现,这一制度却存在着筹资筹劳标准低、数额小等问题,并存在着入户收费难、意见统一难、召集开会难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我们对村级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树立公共财政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社会的公共财政,是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或缺陷,受社会公众委托,按照社会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国家分配行为。长期以来,中国财政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重城市、轻农村”,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较少,导致农村建设需要的资金严重缺乏,公共服务难以跟上。因此,要树立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一样需要公共财政投入的观念,要有强烈的民本意识,尽快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树立起公共财政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1.确保投入在总量上的强度。依据公共财政的基本理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大类,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任何一个农户都不可缺少,但任何一个农户都无力生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益事业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共财政投入向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倾斜的政策,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确定一个稳定的增长机制,随着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公共财政投入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确保投入在量上的强度。

2.确保投入在层级上的区别。从中国财政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全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不同的基础设施可分别由不同层级的政府提供,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的整治、引水工程等纯公共产品,由中央财政来提供;而像公共道路的基本建设等准公共产品,可由省级财政提供。此外,对于一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引入私人资本,运用市场来运作。但要引起注意的是,当前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都要求县级和乡镇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才会对该地区的某个村级公益事业项目予以立项,这种一刀切的资金配套政策往往会进一步拉大地区之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水平的差距,出现上级公共财政资金“嫌贫爱富”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将配套资金向农民摊派现象,变相加重了农民负担,致使许多贫困地区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进程相对缓慢,严重挫伤了贫困地区农村基层组织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配套政策,提高中央及省级财政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补助标准和扶持力度,取消或者减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配套资金。

二、创新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中的投入方式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投入过程当中,也不应仅局限于对资金的吸纳,也可以发挥经济杠杆、政府调控手段等方式,作为对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有力支撑。

1.研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税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这既反映了经济是税收的来源,也体现了税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税收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增税与减免税等手段来影响社会成员的经济利益,引导企业、个人的经济行为,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而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的。政府运用税收手段,既可以调节宏观经济总量,也可以调节经济结构。为了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研究出台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减免;二是对实施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比如捐赠等,进行更大额度的抵扣优惠。

2.制定金融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对农村准公共品项目,应允许或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进入,鼓励金融机构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提供融资服务。一是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提供低息、贴息贷款;二是允许利用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融资抵押;三是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专项国债发行制度;四是允许农民合作经济与金融组织参股经营农村准公共品项目。从而逐步消除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融资的体制机制,开辟新的资金投入主体。

三、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财政奖补机制

1.做好项目统筹。以县为主,做好项目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项目选择上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建立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为中心,坚持“农民自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克服小而全、满天星的做法,力求大而精、效益好的目标。按照县上有重点、乡镇有亮点、村上有看点和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的实施要求,重点把小城镇、农村新社区建设,农村水利道路、生态环保、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基层民主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陕南移民搬迁等相关项目,尽可能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有机配合起来,相互补充,拾遗补缺,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将惠农事业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2.做好资金整合。整合资金是做大做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集中财力办大事,解决农村公益事业问题的必然选择。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大资金使用效益。首先,从财政部门自身做起,整合归财政管理的项目资金,作出整合资金规划,把可以整合的支农项目资金夯实到位。其次,以一事一议为平台,加强与交通、农业、水利、扶贫、环保、组织等项目实施部门沟通与协调,建立资金整合工作机制,把与一事一议建设项目一致或相融合的支农项目捆绑起来,资金整合使用。第三,吸收粘和其他各类资金用于进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鼓励村级组织增加投入,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有效利用部门帮扶资金和村企共建资金等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加快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元稳定投入的新机制。这样以来,通过有序、持续的建设,才能使农村公益事业得到大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亦民,刘馨怡.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现状与机制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3,(35).

[2] 何邦军,周庆意,杨居坤.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2,(2).

[3] 黄维健,王惠平.全面推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6).

上一篇:北国新天府魅力佳木斯 下一篇:转型期农村汽车消费需求与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