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07-27 05:24:12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可行性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厂数量不断的增多,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环境侵权不仅给受害人带来了人身伤害,也使得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社会影响及其严重。而我国对环境污染的侵权行为规定侵权人仅需支付补偿性赔偿费用,处罚过轻,不能有效的规制环境污染侵权行为人的行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因此,笔者提倡我国引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在本文中详细分析该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及适用条件,以期能够对环境侵权行为进行有效规制,使得环境侵权人遭受应有的法律制裁。

关键词: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可行性

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的污染企业转移到农村,使得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人身伤害,甚至某些地区还出现了“癌症村”。但由于我国在对环境污染侵权的惩罚方面对侵权人的惩罚力度不够,只要求侵权行为人赔偿受害人的实际损失,而其遭受的精神损害以及因环境侵权造成的隐性损失却得不到救济。我国大量学者提倡引进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要求在赔偿被害人实际损失的基础上,还应要求侵权行为人承担除实际损失之外的高额惩罚性赔偿。

1 惩罚性赔偿概念及其功能

惩罚性赔偿和补偿性赔偿是民事赔偿责任承担的两种主要模式,补偿性赔偿是指侵权行为人对受害人的赔偿以其实际遭受了损失为前提,且不得超过其实际遭受的损失额,旨在补偿受害人的损失,不具有惩罚的功能。而惩罚性赔偿的数额不以被害人遭受的损失为限,要求侵权行为人在补偿了被害人损失的情形下,还要对其进行赔偿,这是一种最为严厉的赔偿。其设立的目的就是对侵权行为人进行惩罚,防止其再实施侵权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警戒他人的作用,防止他人出现类似侵权行为。惩罚性赔偿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惩罚侵权行为人。一般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旨在恢复原状、填补损失,而惩罚性赔偿的设立可以起到惩罚侵权行为人的作用,要求其在赔偿了他人的损失之后还需支付更多的赔偿金,双倍、三倍甚至是十倍,为其侵权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2、保障受害人的权益。在民事补偿性赔偿责任中,受害人只能对其实际遭受的物质损失要求侵权行为人进行赔偿,而对于精神损害以及难以用证据证明的损失却得不到赔偿。惩罚性赔偿不以受害人遭受的损失额为限,在此基础上更好的保障了受害人的权益。3、预防功能。[1]有许多侵权行为人是在衡量了侵权行为所获得的利益与其所需支出的费用之后,才实施的侵权行为。如果设立了惩罚性赔偿的话,其所支出的费用提高,侵权行为对于行为人来说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付出更多,那么,侵权行为会在衡量了利弊之后选择不去实施该行为,起到预防侵权的作用。

2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可行性

2.1 传统的补偿性赔偿方式不适用于环境侵权行为

环境侵权行为是指侵权行为人因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损失的行为。其相对于其他侵权行为来说有其特殊性:1、环境侵权中侵权人与受害人在经济实力等方面是不平等的,侵权行为人往往是企业或者集团,而受到环境污染的却是普通的公民。这种不平等决定了在权利救济等方面对于受害人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2、环境侵权中,侵权状态较为复杂。[2]环境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它可能污染空气、水源、土壤等介质,间接的使得受害人的身体状况也受到侵害。这种侵害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如果是隐性的话,一时难以察觉。且这种侵权行为持续时间长,若要消除其影响,恢复原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3、环境侵权行为侵害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多数人。一个污染企业排放污染气体、液体不仅仅危害特定的某个人的身体,其危害的是居住在其周围的不特定的多数人,侵权对象是不特定的,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的民事侵权的一个特征。正是由于环境侵权是特殊的,传统的补偿性赔偿是不适用于此种具有特殊性的侵权行为的,应当将其区别对待,制定适用的责任承担方式。

2.2 环境侵权受害人众多,索赔积极性不高

由于环境侵权大部分情形下属于侵犯集体性利益的事件,存在众多的受害人。由于中国有着“惧讼”的传统,大多数情形下,受害人宁愿选择忍气吞声,不愿意成为出头鸟。加之,环境污染侵权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一般都不是特别高,赔偿的数额过少,大部分的受害人进行索赔都缺乏积极性。但如果引进了惩罚性赔偿,赔偿数额远远高于实际造成的物质损失,则可以提高受害人维权的积极性,更好的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2.3 惩罚过轻,侵权行为人对此毫不在乎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人一般都是一些公司、企业,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环境侵权行为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经济利润,可以减少由于降低排污量带来的费用支出。补偿性赔偿只要求其支付受害人遭受的实际损失,这相比他们所获得的经济利益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大多数环境侵权行为人对此毫不在意,甚至是在明知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况下,仍然选择实施侵权行为。但是如果规定了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则侵权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之前就会仔细衡量两者之间哪个成本更高,在赔偿数额过高的情形下,他们自然会选择采用科学技术来减少排污量,这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

3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

3.1 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须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现行我国采取的补偿性赔偿在实质上属于一种无过错责任,即使环境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并没有过错,但是实际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后果,仍要承担侵权责任。但是惩罚性赔偿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在于惩罚侵权行为人,但是惩罚的范围应当限定于当事人是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形。只有在这两种情形下,当事人主观上具有恶意,需要被惩罚。而一般的过失行为,由于其主观恶性小,仅需赔偿现有损失,不应被纳入惩罚范围。[3]

3.2 客观上存在着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

主客观相统一一直都是我国刑法中定罪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对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是也要求有客观事实的存在。客观侵权行为的发生是侵权责任承担的前提,如果没有侵权行为的存在,根本上就不可能构成侵权责任的承担。判断是不是侵权行为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确定环境污染行为是否违法,对于违法标准的判断,我们可以借鉴忍受限度理论及日本法院在有关判例中确立的具体规则,超出正常人的容忍范围的即可判定其行为不合法。[4]再次,要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不经济性,在科技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众多的勿让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进行净化,如果该污染可以通过技术进行净化,而侵权行为人仍然选择持续的污染环境,那么该行为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除了侵权行为之外,还需有损害的事实才能适用惩罚性赔偿,如果仅仅有侵权行为,而未对环境造成污染、未对受害人造成损害,则该行为还是属于可容忍的范围之内的,并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3.3 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须有因果联系

因果联系理论也是我们确认是否要承担责任的一大标准,如果侵权行为并没有造成该损害结果或者说该损害结果并不是环境污染侵权行为造成的,那么该行为就具有不可规则性。对于因果联系不存在的举证责任,应当由侵权行为人来举证,如果能证明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则可以免除责任,但如果不能证明,则应当接受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

4 结语

惩罚性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其对于主观恶意的侵权行为人既起到了惩罚作用,也起到了遏制作用,其对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有着显著的成效,希望我国能够在环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上引进该制度,更好的维护受害人的权益,维护生态环境,还人类一个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高利红.环境民事侵权适用惩罚性赔偿原则之探究[J]各科专论,法学2003年第3期,第109页

[2]杨瑞英.惩罚性赔偿在环境侵权责任中的适用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第4页

[3]李劲.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原则的适用[J]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28卷第2期,第50页

[4]刘学文.环境侵权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第29页

作者简介

周婉滢(1996-),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法学。

上一篇:新常态下谈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下一篇:机器人足球视觉图像快速识别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