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孝

时间:2022-07-27 12:57:3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孝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是一种稳定伦常关係的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

古有二十四孝: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嚐汤药、拾葚異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湧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嚐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棄官寻母。

“孝”之意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於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

古文说“孝”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文》:“孝,善事父母者。”《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孝”之言

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爱国主义深深紮根於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孝”之事

亲嚐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於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嚐过後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上一篇:当代电子电工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大学公共体育课加强体育理论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