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高职建设方案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2-07-26 10:57:52

示范高职建设方案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摘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质量工程,建设方案是关系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社会效益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以方案设计人的视角论述了建设方案宏观设计的三个方面:结合性、整体性和特色性。结合性即建设方案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与五年规划结合;整体性即处理好面上和内在的整体性;特色性即凸显职教特色、高职特色及行业和区域特色。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国家示范,建设方案;宏观设计

作者简介:陈斌(1973-),男,四川中江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科技与教育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8-0020-0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十一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高职建设”),计划按照学院申报、地方政府推荐、中央审查立项、学院三年建设、中央验收考核的流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建设方案的设计是核心和关键,它既是未来三年示范高职建设的蓝图,也是建设期满后进行检验的标准。因此,建设方案的设计成为示范高职建设的核心。为此,作为一名深入参与者,笔者就其中的几个设计细节进行探讨。

一、示范高职建设方案应体现结合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贯穿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示范高职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和平台。同样需要落实工与学、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性。就宏观层面而言,示范高职建设方案的涉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结合:

(一)示范建设要体现与市场的结合

高等性、职业性、教育性是高职教育的三个重要属性,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示范高职建设则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推动器。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就内在地设定了示范建设中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这种结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点专业的遴选要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示范高职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为核心,各个院校不可避免地要面临选择什么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的问题。根据高职教育“职业性”的特征,其人才培养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因此,重点专业的选择应以地区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为依据。为此。我们在选择专业前必须进行大量充分的调研。要与地区经济发展规划一致,与行业长远规划一致,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

2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与需求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到每一个院校的建设方案,关键问题是要做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说选择了正确的专业就选择了建设方案结合的方向,则培养目标与定位则确定了结合的落脚点。为此,在专业建设时需要对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和准确的分析,确定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和技术特性。通常,做到数量和层次的需求分析较为容易,技术特性需求往往容易被忽视。这种技术特性包括技术性技能型人才、知识性技能型人才和复合性技能型人才:这种技术特性还包括基于地区特点的技术特性、基于行业特别需求的技术特性等。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对准行业的技术特性,因此,找准技术特性并将其转化为培养目标,就实现了建设方案与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结合。

(二)建设方案要做实与企业个体的结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示范建设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则依托于校企结合。笔者认为,与企业个体的结合包括以下类型:

1 全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办学,学院主要为企业自身的需求培养学生,企业可以出资金、可以出资源,企业的员工是学院的教师,学院的教师可以在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企业的培训课程与学院的专业教学课程基本一致。因此。这是一种全面、深度的互利合作。

2 全程合作。企业与学院签订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形成长期的合作办学关系,企业给学院赠送设备,为学院培训教师,委派员工来学院指导,全面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监控、评价考核等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

3 局部合作。局部合作是全程、全面合作的过渡性合作方式,在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的方式有订单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合作、学生顶岗实习等,企业将自己作为学院的实训基地,承担人才培养的部分工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学生未来的工作单位最好就是顶岗实习的单位,或者是同类型的单位;学生现在所学习的技术和经历的工作过程,最好就是未来需要从事的技术并经历的工作过程。为此,需要将企业的工作任务引进学校,引入课程。做好这方面的结合,吸引企业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先进的文化资源,并充分与自身资源高效率整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校企共享的实训基地建设等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双师结构”团队建设的必然选择。为此,建设方案的设计要建立在与企业沟通协商的基础之上,落实与企业合作的具体事宜。

(三)做好三年规划与五年规划的结合

建设方案的设计要兼顾示范建设三年工作与“十一五”建设规划的关系。前者是短期建设规划,是后者的子集。两者的衔接是保证建设效果的关键,2006年立项的项目是“十一五”的第一年,结合相对容易:2007年和2008年立项的院校,是在“十一五”建设一年后和两年后嵌入的工作,结合相对较难。因此,如图1所示,对于2007年和2008年立项的院校,其方案设计实际上是四年和五年的设计。一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建设的衔接;二是因为从2006年示范高职建设一开始,所有院校都按照中央的精神开始了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因此,各院校的起点是一样的只是在方案中,仅仅体现出三年的建设任务而已。

二、示范高职建设方案要充分体现整体性

示范高职建设是整体推进的系统化工程,因此,建设方案的设计不仅要考虑面上的整体性,还需要体现出内在的整体性。

(一)面上整体性的处理

建设方案设计的主体是重点专业建设,还有与重点专业建设密切相关、涉及学院整体发展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这是面上整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处理好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与行业产业领域的对应整体性。以重点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是国家示范高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群建设的社会经济效应是形成专业群对应产业子领域的服务对接。一个行业通常有多个子产业领域,这就需要以重点专业带动的专业群去对应。因此,在确

定重点专业时,既要考虑到专业自身的基础,更要考虑到行业产业领域的需求。有的专业现在的基础可能稍微差一些。但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也可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从宏观层面来说,这就形成了专业群对应产业链的服务格局,实现了以专业整体服务产业和地区整体经济建设的态势。

以交通行业的重点专业建设为例,可以选择公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汽车运用技术、物流管理、工程机械应用与维护、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这样的专业结构就对应了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2 要保障重点专业建设与院校综合建设的和谐推进。专业建设是示范建设的龙头,院校综合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两者联系密切。例如,学生素质教育是在专业教育中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一起实现的: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也是在专业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而教学质量则是专业建设、学院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全面地与专业建设结合的院校综合建设是必需的,而且必须整体考虑。

但是,整体考虑并不等于平均用力。一是因为各个院校自身情况不同,基础不同、薄弱环节不同;二是在当前资源(不仅是资金)不是最佳的条件下,有个别项目不是最佳的建设期;三是建设方案本身需要突出重点,个别与总体建设目标联系最紧密的项目应该先上。因此,必须对综合建设进行适当的取舍,将最能做出特色、最能落实到位、对总目标最优贡献、与重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联系最紧密的工作作为突破口和重点。

(二)内在整体性的处理

示范高职建设有内在的整体性(如图2所示),无论是对示范高职建设的总项目还是它的各个子项目,都包括如下内在联系:

(1)为什么:为什么要建设示范高职,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什么?

(2)建什么:社会需求、现有基础和建设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需求与目标的对接?

(3)怎样建: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目标?

(4)成果:成果的形式、考核的方式?成果如何推广?形成什么样的社会效应?

这四个问题是连续的,有内在逻辑关系,它们之间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就形成了内在整体性。

因此,对于总项目和各个子项目,在进行纵向的整体性设计的时候。要针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设计控制,做到目标实、事件清楚、方法科学、途径有效、成果可考、绩效(国家任务、国家效益)可达。

三、示范高职建设方案要凸现特色性

“示范高职应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国家建设100所示范高职,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体系,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路子。

(一)职教特色

示范高职建设方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这种特色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是基于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知识传授型的培养模式。而职业技术教育应体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技能养成型、熟悉工作过程的培养模式。前者面对的培养对象是善于抽象思维的群体,后者培养的对象是形象性思维更强的群体。

(二)高职特色

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同时,建设方案还应该体现出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区别。高职院校培养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建设方案应体现高等性。一是高职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二是高职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三是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建设方案的设计必须考虑培养对象的独特性。例如,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提出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建设“生产问题资源库(通过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增加资源库的问题数量)”,通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技术工人。

(三)区域和行业特色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一文中提到:“高等职业院校不能求大求全,要根据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拿出几个自己的特色专业,体现行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区域与行业特色是示范高职建设的必然要求。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区域特色明显。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深圳的经济延伸到哪里,他们的专业就办到那里。又如,同样是公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建设面对的是高寒冻土条件下的建设问题,在方案设计时应重点突出区域气候条件下,学生技能培养的关键环节和特色:而四川具有从平原到高山的复杂地形变化和复杂的地质状况,在方案设计中就必须体现出应对地形地貌地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同时,行业之间的差异也是凸现特色的突破口之一。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人才的动态需求,一方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调动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积极性,有效推动校企合作。

综上所述,示范高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方案的宏观设计过程是一个内部与外部关系协调的过程。结合性、整体性与特色性分别从教育与经济、示范建设本身、高职院校三个角度规划高职院校发展的蓝图,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发挥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以顺利推进示范高职建设计划。

上一篇:试谈技术工人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职业学校的教学 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四级实践体系”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