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山区农民劳作时空转变的研究

时间:2022-07-26 09:18:27

基于山区农民劳作时空转变的研究

随着我国农村、农业、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近几年来,政界、学界、民界对三农的关注在不断地升温,就拿学术界来说吧,越来越多的学者去研究三农问题,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等领域的学者也都参与进来搞三农问题研究,形成了一个三农学术界,给中国学术领域增添了一道光彩,这样就使研究三农问题的角度、方法、领域等都多样化了,这对我国三农问题的研究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很有利的。

我关注中国三农问题关注中国乡村社会也已四年多了,其中读了不少三农学术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著作和文章,这些大师们在各自所关注的领域里的确研究出了具有权威性和社会影响的成果,在此我对他们深感敬佩,我虽喜欢去关注学者们的研究及其成果,但也不是完全地刻意地去尽信于大师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在学习中对某些东西喜欢去怀疑。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认真向大师学习,但必要时也要学会怀疑。

我们都知道现在三农学术界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有着许多领域,如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乡村政治、乡村法律、乡村环境、乡村伦理、乡村婚姻、农村宗族、村民自治、农村社区、农民心理、乡村人口等等。随着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的人越多,从而中国乡村社会中被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对乡村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件大好事。

在很多人看来,农民特别是中国农民都是十分劳累、生活十分艰苦的,因为长期在户外劳动,风吹雨打日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都在户外忙碌,基本上一天一年一生都是在辛苦劳作,没什么空闲。

这是我们一般人看来如此,而也有一些人却不认为如此,包括有些学者也不认为如此,他们通过对当前中国农民的空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现在中国农村里农民空闲时间多啊,用数据来表示就是说一年十二个月当中,农民真正要辛苦劳作就是夏收夏种那个农忙季节,总体上来说劳作时间就是二三个月时间,最多也不超过三四个月,其它时间就是空闲了,并利用大半年的空闲时间去打牌打麻将、赌博等等。其实几年前专门研究农村剩余劳力的一些人在他们的调研中也得出了相关的信息,那就是现在的农民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其余时间(还留半年)休闲。另外,近几年来,中国国内的一些电视媒体、报刊(下至省市县地方电视、报刊,上至中央电视台、中央级报刊)也不断地报道了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出现了农民利用大量空闲时间搞地下__、买码、打牌打麻将赌博等新闻现象。

至于那些搞农村研究的学者和社会有关人士、组织、团体在深入我国农村通过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目前我国普遍农村里农民一年中空闲时间占半年及半年以上这一结果,以及社会上许多媒体所报道的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出现大量农民在大量空闲时间赌博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完全地去否认这个结果和这些现象,因为这种情况对于我们中国农村目前来说也的确已是一种社会事实,也就是说这种现象存在,但这种现象是否是中国农村社会目前的普遍现象呢?是仅仅是一些学者、组织、团体、有关人士、媒体、主流社会等所认为的普遍现象还是全社会所有民众都接受、认可的一种普遍现象呢?

说实话,我虽然关注中国乡村社会已有好几年,下乡调查也有过好多次,但就全国来说我到过的农村也不多,更多的是山区农村,所以对于目前中国农村是否普遍存在农民空闲时间极多的问题,我不能完全地听信于某些学者和某些方面的调研结果而说其普遍存在,也不能通过一些媒体的一些新闻报道而也说其在中国农村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民,我更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就一下子把这种情况给否定了而说其绝对不是普遍存在的。我只能以自己下乡的实证调查来为此问题稍稍地浅谈几句。

在今年的五一劳动节七天长假期间,我有幸代表我中心(江西师范大学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申端锋博士、吕德文博士一起在__高头村进行农村调查。我们对这赣南山区客家农村进行了综合性地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向两位博士师兄学到了不少有关乡村调查和研究的知识,同时也让我在当地的客家村庄里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在这里找到了一些我曾经疑惑已久的问题的答案,而同时又给我头脑中带来了不少值得我去思考的疑惑和问题。

此次调查给我的收获很多,疑惑也很多,而在这笔者只是结合本文开头所提供的一些有关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农民闲暇时间多的一些相关问题来谈谈当地客家农民的闲暇时间问题,进而来谈谈今天赣南山区客家农村农民有关劳作方面问题。

我们在此次赣南山区客家农村的走访调查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我们在村庄里好几天的走访调查中总是很难找到谈话对象,因为我们的调查遇到了当地的农忙季节。正是这农忙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疑惑,因为我们此次调查的时间是五月初,从时间上来说,在农村这不算是什么

真正的农忙季节,因为就我国农村而言,普遍意义上的农忙季节应该是夏收夏种季节。可在这里为何现在就出现了一个繁忙的景象呢?通过观察,当地农村所出现的有点异常的农忙现象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上山下田”,而具体来说就主要表现为:一是“上山”,就是说当地农民上山去劳作,因为在当地村里各家各户基本上都在村里分给自家的山上种了果树(主要是桔子、脐橙),种的多的农户已达1000多棵果树(果业专业户),而种的少的农户也有200多棵果树,一般的农户都是种有300-500棵果树,这样全村平均下来每家都种了300棵左右的果树。我们也看到当地的山腰上都是大大小小、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果园。现在由于天气晴朗,所以农户们都抓紧时间上山管理自家的果园去了,主要是给果树施肥、打(喷)农药、除草等等。二是“下田”,就是农户到自家农田里管理庄稼。虽说当地村里每家每户都种有果园,但专门靠大规模种植果园为生的农户毕竟很少,大多数农户还是会利用自家已有的田地或租种别人家的田地来种稻谷的,因为粮食是每个家庭必不少的。现在天气晴朗,而年后在农田里插下的秧苗现已长稳了根了,所以现在要对秧苗进行施肥、除草之类的。这样的话,在当地山区客家农村里就出现了“上山下田”的农忙景象。

在我们对当地农忙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就这现象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分析得出,就在当地所出现的“上山下田”的农忙现象并非是一时所出现的,而是在当地山里基本上长年都会出现的,特别是“上山”这一现象。因为就农田来说,只要过了水稻的种收的主要季节以后一般来说也就没什么要在农田里忙的了,但山上的果树就不一样了,基本上要花很多时间去管理,当地农户说自从种植了果园以后,一年中基本上的时间都是要花在果树上,而花在农田里的时间要少许多。这样就形成了“上山”时间多而“下田”时间少了异常现象。这样也就改变了在传统上的单以“下田”为主的模式,从以前的一年到头在田里埋头苦作,农舍与农田所形成的两点直线式的结构关系,逐渐地向由农田走向山上,“上山”和“下田”相结合,农舍、农田和山(果园)形成三点三角式的结构关系的重大转变。也出现了以前以农为主以其它为副向现在的以果为主,以农及其它(除了农村外出务工现象,因为在这只是针对留守村庄的人员来说的)为副的现象的转变。

附:下面列举的是在本次调查中本村一家普通农户一年中有关劳作时间的实际情况。

严清春严师傅是高头村支山下村小组的一位50多岁的普通村民,他和妻子两个人在家务农,有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他家里是从1990年(当地县政府刚开始号召农民种植果树)开始种果树的,当时种的较少,刚种果树的那几年还是果业、农业、副业一起搞,但由于种种因素家里经济条件还是没有多大改善,而到了20__年左右村里开始大规模地种植果树了,现在自己家里有500棵果树,但只有350棵挂果(一般来说,如果管理好的话就是四年左右就可以挂果),而仍有150棵没有挂果。除了种植果园外,家里还种了3亩多的田,严师傅和妻子现在在家里是主要的劳动力,现在就以他家里的实际情况来计算一下他家一年当中“上山”和“下田”分别所需要的劳作时间。(以去年也就是20__年为例,农历时间)

“上山”劳作时间(果园劳作):2-3月,给家里500棵果树施肥(春肥),夫妻俩需要花费约6天时间(12天/人);3月,修剪修理果树枝苗,夫妻俩需要约10天时间(20天/人);4月,给果园果树锄草,人工手拔夫妻俩需要约15天(30天/人),机器锄草或除草药剂只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6月,给山上果园的果树施肥(壮果肥),夫妻俩需要约15时间(30天/人);7月,修剪修理果树,夫妻俩需要约10天时间(20天/人),修剪后在本月底要给果树施肥又需要约5天时间(10天/人);9月,给所有果树施肥(冬肥)和挖沟,夫妻俩需要约1.5个月(45天)-2个月(60天)时间(90-120天/人);10月-1月(第二年),果树收获季节,连续好几个月都有果子摘(如果当天有商家收购,就当天摘果当天销售)。

“下田”劳作时间(农田劳作):1月15日(元宵节)后,开始在农田里春耕,耕之前对农田进行锄草等夫妻俩需要约2-3天时间(4-6天/人),然后约1天时间可完成耕田(拖拉机耕田,50元/亩);2月,给农田播种,6月收割早稻,早稻收完后插秧(晚稻),这些农活总共花费约半个月时间(30天)(因为收割和插秧等都是较亲的如兄弟几家人一起换工协作完成的,共6、7个劳动力;请人工则25元/天);9月底-10月初,收割晚稻,则需要约6-7天时间(也同样是通过换工协作完成的)。

通过以上所列举的严师傅一家有关一年当中劳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不难看出,在他家里夫妻两个人一年到头从“上山”到“下田”几乎是没有什么农闲的时间,如果要说有的话那也只是春节前后约一个多月的时间较空闲(集中)及平时阴雨天气不适于户外劳作而在家休息的部分时间(不集中),但绝不会达到像有的人所说的“三个月过年”的程度。其中,这“上山”也就是管理果园的时间在一年里整个农忙时间中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而“下田”也就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种田却只占全年整个农忙时间的很小很小的比例,如果只从事种植水稻的话,那也许闲暇时间有会有大半年之多了。从劳动时间的分配上来看,种果树几乎已成为了他家的主业,而种水稻则成为了副业;从劳动对象上来看,果树几乎也已成为他家主要的劳动对象,而传统意义上的水稻却只是次要的劳动对象了。从中可以反映出严师傅家的农业生产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严师傅一家的情况只是寻乌高头村的一个代表,在本次调查中还有很多,但因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寻乌乃至赣南山区农村还有许多许多,这可以说是赣南山区农村的存在的一种较普遍的现实情况。

通过本次对寻乌这赣南山区客家农村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这山区农村里的农民农闲时间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一年到头大多都是农忙时间。总体上来说,我们可以得出:现在山区农村里的农民在劳作上发生很大的转变,概括地说就是劳作时空的转变。

所谓时,就是时间,劳作时间,这劳作时间的转变就是指农民由农闲状态进入农忙状态。以前山区农村和别的农村一样,农业结构较单一,都是于传统农业的状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长期以种植水稻(南方)为主业,极少发展其它农业,一味地忙于田里的劳作,而水稻只有在种和收尤其是夏收夏种时期有较集中的两个月左右的农忙时期,也就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农忙季节。过了农忙季节田里了没什么需要劳作的了,所以就显得比较闲暇。而现在农业结构不断地优化调整,特别在山区果业发展很有优势,另外还有就是林业,这些相对于种水稻来说致富效果要更好,在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因素下,农户就会选择大规模地种植果园,而果树相对水稻来说是更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管理的,从果苗种植到收果都需要精心去管理的,不然的话会影响收益,而投资又较大,亏本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农民就会把主要时间花在果树上,大量时间花在山上,从而就出现长年农忙的现象。

所谓空,就是空间,劳作空间位置,这就劳作空间的转变主要是指农民劳作由农田转为山上,通俗地说就是由“下田”转为“上山”了。就是说现在像赣南山区这样的农村里,很多农民都以果业以主业而以种植水稻为副业了,长年以在山上管理果树为主而在农田里管理水稻为次了。从而就出现了主要的劳作从山下(农田)转到山上(果园)了,来了个劳作空间上的大转变。当然,我这所说的劳作空间转为山上并不定就是指种植果树,因为现在有不少的山区农村里出现了农民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经济林木)现象

,而就目前农村来说种植果树还是相对来说普遍一些,所以提的较多是山上的果树问题。

上一篇:会计学教程中思维的培育 下一篇:居民对外证券投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