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三步骤

时间:2022-07-26 09:17:32

浅析中学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三步骤

摘 要: 材料解析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它最具有历史学科特色,其检测功能正在被进一步挖掘,备受广大师生关注。从近几年高考试卷学生答题情况来看,考生在材料解析题上失分较为严重,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解答材料解析题的能力呢?作者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三个步骤,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材料解析题 解题步骤

材料解析题是近年来历史高考的一大题型,比重大、分值高。由于它注重对考生能力方面的考查,不少学生对这种题型颇感头痛。不少同学反映:材料解析题解答起来无从下手,答题往往切不中要害,失分很大。因此,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能力?在此,笔者就自己的做法谈谈心得体会,以供同仁斧正。

一、依托课本,认真读题

这是解题的第一步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分析并把握材料的意思,才能为下一步正确解题奠定基础。读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粗读。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材料的提示语、正文、出处、注释等,从而初步把握材料的大意。

2.选读。材料题的设问规定了答题的方向,因此要选读与设问直接相关的材料。这一阶段特别要抓住材料所反映的中心问题,一般来说,抓住材料中心问题有两种方法:一是看材料的出处。有些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材料的出处会有暗示,它的位置通常是前头或末尾。二是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句就暗示材料所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3.细读。阅读时要从微观上注意比较,抓住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要以学过的历史知识作为理解材料的依托,找到它同课本的关联。

例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回答:(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首先,通过浏览四段材料初步把握,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学科内知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这一重要专题的理解程度和政治学科的结合,本题的四个问题就是围绕这一中心设计的。

其次,针对前三个问题要有选择性地阅读。(1)问题,指向非常明确。读题时应抓住材料1中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一关键句,由此可知,材料1确认什么样的原则。同时结合课本知识《独立宣言》发表的时代主题——美国独立战争,即可归纳这一原则所起到的作用。(2)问题,读题时根据材料二中的出处“1870”这一有效信息,回忆课本知识便可知,美国内战刚结束,同时抓住材料中强调不同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的权利,背景就不难表述了。在用文字表述时必须注意内战前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內战中《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环节。(3)问题,本题较为简单,读题时关键在于抓住三段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2中的“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材料3中的“性别”,材料4中的“年龄”,组织答案即可。

再次,(4)问题应采用细读的办法。读题时要注意从微观上把握四段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中公民的选举权逐步发展的史实得出正确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还要注意,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方向,依托材料,合理发挥,角度多样。

通过上述分析,读懂题目是解题的前提,读题不但要读懂材料,还要回忆课本,找到它同课本的关联之处,理解、分析、甄别、综合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

二、依据材料,仔细审题

理解材料大意,抓住它所反映的中心问题,接下来就是审题。这个步骤的关键:根据设问,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看材料,把握了材料后再看设问。另一种是学生可先看后面的设问,按设问的要求作指导,再回头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这样也许会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捷径。不管用哪种方法,都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能准确捕捉信息重点和关键词语,从所给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材料本身的倾向性观点等)。

例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1)展览一:18世纪中西文明的对照,下表是展览中对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

问题1: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

(2)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

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编者注)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问题2: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

(3)展览三:20世纪的世界战争与人类文明。以下是展览主题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同人类文明的凶残敌人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

问题3: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公布;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运用所学知识,向参观介绍这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并说明其历史经验。

(4)展览四:当代文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

联合国千年报告指出,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公平的21世纪,需要每个国家和每个人的努力。联合国秘书长在2004年新年致词中呼吁,国际社会不仅要关注局部战争冲突问题,也要致力于解决全人类面临的贫穷、疾病、环境恶化等问题。

问题4:请根据结束语和所学历史,就解决当代文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一条建议。

第(1)问审题时,应注意提示“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具体解答时,对法国《百科全书》时代特征的回答,可参照清朝《四库全书》的时代特征,即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评价清朝《四库全书》,可从对法国《百科全书》的评价中得到启发,同时要辩证地看待。

第(2)问的审题,要注意是回答两个,要审清题意,并且从实质和作用两个方面概括。

第(3)问的审题,应从两个文献的出现寻找突破口,在明确两个文献分别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两个文献产生的背景;而对历史经验的说明则可考虑两个文献体现的合作与联合斗争问题。

第(4)问的审题,应注意它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解答的关键是扣题“解决人类文明”,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发散思维,合情合理,灵活作答。

本题审题时还应注意:一是要按设问要求参照本题所有材料和所学知识,排除与答题无关的干扰信息。二是要关注中外文明史这一主干知识,进行概括分析,作出具有理性认识价值的回答。

三、结合所学,完整答题

这是最后一个步骤又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这关系到学生能否得分的问题。它的基本原则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一般说来,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1.直接提炼,概括材料内容成文,特别是利用材料中的某些词语直接回答。如例1第(1)问,由材料1中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可知:确认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2.间接提炼,归纳课本内容成文。根据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直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如例1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1870、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这些有效信息,结合所学,便可得出: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同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内战中,林肯政府顺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北方取得内战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例1第(3)问,抓住三段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2中的“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材料3中的“性别”,材料4中的“年龄”,联系所学,即可得出: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例2第(2)问,明确了材料中所提供的四种主张所反映或代表的历史事件,只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就能了解其实质和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独立思考成文。这要求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提炼后依据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把它与教材中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进行回答,这种题型在材料解析题中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如例1第(4)问,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美国的民主道路是如此漫长,就不应该苛刻要求他国和它现在的水平相当;或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例2第(3)问,背景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回答;关于经验要从两个方面概括,《国共合作宣言》体现的是不同政治力量的合作,而《联合国家宣言》则体现的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间的联合,即: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可以团结合作,保卫和发展人类文明。

总之,要提高学生历史材料题的解题能力,仅仅掌握解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先掌握好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在语文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语言表达等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以上方法解题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要求,提高得分率。

参考文献:

[1]三维设计新编高考总复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高考红皮书全程复习试卷.北大出版社,2008.

[3]新高考5年真题汇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8.

上一篇:教师如何转变角色适应教学改革 下一篇:诗词鉴赏的解题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