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与分众的冬季恋歌

时间:2022-07-26 08:14:12

新浪与分众的冬季恋歌

本来,新浪使剑,分众持刀,各有一手。

如今,二者以出乎预料的姿态走向围城,玩起了刀剑合璧。

这边喜事未毕,复星国际却悍然插足,顿时引来各方猜疑。

只有一种声音往往索然无味,很多事妙就妙在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就像音乐,有高低,有明暗,有深浅,有简有繁,交错地创造出一部奇妙的乐章。

资本市场总是变幻莫测。

2008年末最让人匪夷所思的,也许就是新浪与分众的并购了。

也许是这个冬天太冷了,原本“娶个媳妇好过年”的口号都改成了“抱个老婆好过冬”。于是,接触了好几年的新浪与分众权衡利弊,终于也厌倦了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要携手走进围城了。

一家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龙头老大,一家拥有中国最大的户外数字广告网络,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两个各怀心事的新人。

中国的互联网业已然很久未有大的资本运作冲击过,新浪与分众的并购案让人们被冻得麻痹了的神经重新获得了知觉。久拖不婚的恋情本身就暗合人探究的本性,即使有一天终于结婚登记也逃不过被猜想、被质疑的遭遇。

戏剧性的是,在新浪与分众达成换股协议后不久,复星国际公告称早已购入分众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那么,不出意外的话,复星国际将来可能因此成为新浪的第二大股东。一时间,阴谋阳谋论层出不穷。

这场婚礼何去何从?仿佛一个错综复杂的局,包含着各种暂时秘不可宣的目的,让人一时间很难判断清楚。或许,该用葛优卖给范伟的那个“和谐机”仔细看看?

浪漫满屋

当盛宴终结,全球经济危机大规模地蔓延并开始辐射到中国;当大量的IT和互联网企业纷纷裁员、收缩业务甚至关门大吉,本以为,2008年,将在这样的绝望中过去。

没想到,新浪出手了!

2008年12月22日,新浪公布消息,将增发4700万普通股以收购分众传媒旗下的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分众传媒将保留其互联网广告业务、影院广告业务以及传统户外广告牌业务。

这一出手就是大手笔。以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19日新浪股票收盘价29.24美元/股计,这宗交易金额约为13.7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最大的一次并购,放眼全球,也是不小的案子。

这一出手如迅雷不及掩耳,据说把新浪执行副总裁兼总编辑陈彤都蒙在鼓里,整个正式的交易过程也就两个星期左右。

当然,这场并购的重大意义既不在于金额的大小也不在于速度的缓急,而是赋予了人们如此的想象:新浪的未来,将试图构筑一个中国数字新媒体的整合模式。

2008年末,全球最寒冷的地方已然不是两极的冰川,而是一条叫做华尔街的金融商道。次贷危机从那里出发,沿着地球经纬线一路袭来。走进2009年,惊慌逐渐演变成绝望,全球市场一片萧条。根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调查,尽管2009年的网络广告营收还将持续增长,但增幅明显回落。尽管相对于其他媒体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但受到经济不景气的牵连将不可避免。

由此,大多数互联网媒体在2009年不得不把发展重心转向市场营销以扩大营收。但因为媒体数量众多、广告营销产品差异化较大、标准化程度不够、自身服务能力不足及客户认可度不够等诸多因素,互联网媒体只有奋力搏杀、合纵连横、深度拓展方可成为来年春天的赢家。

而新浪与分众的合并意图以强强联合拓展媒体优势。

新浪总裁兼CEO曹国伟表示,合并的目的是为了整合中国最有实力的两大新媒体广告平台,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为有效的整合营销服务。本次交易将大大加强新浪与分众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广告市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平台。

分众CEO谭智则表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分众建立起了中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户外数字广告网络,每天覆盖1.5亿城市主流消费人群。跟新浪的合并将使双方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广告客户,提升在中国新媒体营销市场的竞争力。

分分合合本是世间常态,通过这种分合之法来取得市场优势倒也不妨是一种捷径。

分众的核心资产就在于它的楼宇广告,可以说是一种“水泥式”的东西。而新浪则是知名的网络媒体,以“鼠标式”的网络广告见长。双方的业务互补性很大,新浪拥有强势的品牌和内容资源,分众则拥有强大的渠道。此举会使得新浪的广告特色更加突出,可以肯定,合并后的“新新浪”在未来会更加坚定地走以“内容+广告”为中心的发展道路,靠卖位置赚钱。虚拟社会、现实社会的稀缺位置一起卖,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也真的不能忽视。

某种程度上,婚姻是一种经济行为。两个人凑一套房,可以节省很多花销,还可以互相监督,扩大彼此的交往范围,实现很多方面的资源共享。

“水泥”加上“鼠标”,貌似可以在寒冬打造一间既安全又智能的浪漫婚房。

但这对新人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祝福。

麻辣婆婆

如果按照新浪与分众对外宣称的那样,两家公司合并后将直接形成协同效应,大大加强未来“新新浪”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使之成为中国广告市场不可或缺的新媒体平台,那么,这样的利好照例应该收获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但资本市场显然不那么认为。

在交易公布后,两家上市公司股价双双暴跌。消息宣布当日,新浪和分众股价跌幅均超16%。新浪当日收盘价为24.25美元,下跌了4.99美元,跌幅为17.07%;分众传媒当日下跌1.78美元,跌幅为16.21%,收报于9.20美元。标准普尔更将分众传媒美国存股凭证的评级从“买入”降为“持有”,将目标价从15美元降至12美元。

显然,此前分众股价的暴跌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已经让投资者如同惊弓之鸟。新浪和分众进行了一次富有想象力的尝试,勇气可嘉,但是否值得,还必须用业绩来说话。

但在经济紧缩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公司都在“节衣缩食”,而首先缩减的就是广告预算。而新浪在此时选择收购一家以户外广告为主业的公司,让投资者大为困惑。他们认为新浪作为一家技术密集型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在这个时候向资本密集型且并不熟悉的户外电子广告领域拓展过于冒险,至少短期内很难受益。

资本市场喜欢题材,但极度惊恐的市场害怕变化。

而新浪首先被分析师质疑的,就是定位的转移,是否会逐渐疏离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未来趋势?

作为新经济的代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别于传统媒体。四大门户网站的成功最早得益于行业门槛高,很多传统媒体还缺乏技术和能力。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单纯的门户已经增长乏力,对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成为吸引用户和增加营收的关键。可以预计,视频、搜索、社区和无线增值业务都有可能推动中国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每一领域的突破都或将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和市场规模。

新浪过去的竞争对手均已积极谋求转型,并取得一些成绩,新业务收入开始快速增长。搜狐网游多年媳妇熬成婆,2008年三季报显示其收入已超过传统网络广告,矩阵战略威力初显;网易网游更是深耕多年,成为其主要收入,纯广告所占比例无碍大局;腾讯就不用说了,增值业务利润丰厚,QQ用户的蚂蚁雄兵,基本可以无视纯广告收入。

四大门户中,只有新浪,还是广告一边独好。

相比较而言,新浪更似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广告公司,更接近门户的本身。2008年三季报显示其广告营收总计7620万美元,占总营收的72%。另外三大门户战略转型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新浪收入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其实,新浪也一直在进行多元化业务尝试,试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与Ncsoft成立合资公司发展网游,打造新浪商城,iask搜索引擎、网络游戏、UC即时通讯软件等,但最终均不了了之。

也许,新浪在诸多尝试失败后决定“落叶归根”,更加坚持“内容+广告”的战略,与另外三大门户实现真正的差异化竞争。

那么,新浪的内容是否能够扩展到分众的液晶屏呢?

这种可能基本不存在,因为内容需要实时更新,不可能让人时时拎着一兜闪存卡挨个楼宇更换播放内容。即使这个问题能解决,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分众液晶屏上的广告播放次数会被降低,广告商能否认同还是个未知数。

自1998年10月20日,新浪改版为新闻首页成功后,新浪在内容上一直傲视群雄。广告主也主要看重新浪在内容上的影响力。但财经博客潘大质疑,新浪事实上并非新闻机构,在2000年年底才拿到许可可以转载新闻,其内容全部依靠购买,且成本越来越高。更由于股权中存在外资的关系,新浪获得新闻机构的资格微乎其微。

如果新浪真的如潘大所说不拥有采写和新闻的资格,也不能招聘记者,单纯依靠购买和用户免费创造内容,那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浪战略上的长远发展。

因为合并后的新浪,在企业战略和内部资源调配上,广告的成分都会加重。分析师担心,新浪传统的互联网新闻优势如果受限,将会因为此次并购而被逐渐边缘化。广告和新闻的操作方式完全不同,新业务肯定会对新浪造成影响。内容能否成为新浪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值得关注。

新华都CEO唐骏认为,新浪与分众二者不同的业务模式和用户群将使得整合并非易事,但如果能够很好地整合的话,能为广告客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和选择,但对其广告业务并不能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

按照网络整合营销传播阶段的品牌策略,广告应以创意为核心,整合所有品牌与受众的接触点,基于消费者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行为模式,实现碎片化受众的网络聚合,通过品牌营销网络平台聚合传播效果实现品牌理念和品牌信息的深度传播。

从这个体系来看,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载体都属于生活轨迹型传播渠道,其重要特点是信息告知,但“萍水相逢”似的信息接触只能引起注意以及激发兴趣;而作为门户网站的领军者,新浪拥有庞大的相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在信息传播的深度、速度、广度等方面有优势,能够提供网络整合营销传播平台,实现受众参与品牌互动以及品牌体验的分享扩散,但搜索环节还必须依赖于搜索引擎,否则所谓的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战略便存在断层,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在这点上,新浪选择了与Google合作。

此外,新浪还须面临更复杂的文化的整合、团队的整合。而这在新浪和分众的并购历史上都不是很擅长的。

由于搜狐和网易已经不再把重心放在新闻上,因此新闻做得差强人意。如果仅从表面现象理解,好像网易和搜狐在开始衰败,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国际投资者似乎对新浪并不看好,在过去的一年中,新浪股价狂跌48%,网易则逆市上涨16%。

新浪第三季度的财报,并不足够出色。以美国通用会计统计,净利润与第二季度财报相比下跌13%。同是门户,搜狐的第三季财报,比第二季度微弱增长1%。

两大门户与上个财季相比,新浪暴跌搜狐略涨。他们的收入构成,很值得玩味。

非诚勿扰

在金融危机的风声鹤唳下,广告主们的余粮也不多了,广告一支独大的新浪没了安全感。而实际上,新浪一直缺乏安全感。

有投行人士笑言,新浪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并购目标。它具有良好的品牌,拥有广大的网络受众,它的股权分散,内部权力结构复杂而且股价被明显低估,这样的公司简直就如在前额贴上了“我是绵羊”的标签。

实际上,自从2005年初被盛大偷袭过后,新浪就一直在抛绣球,期待着一个新的结婚对象,TOM、Google等均曾卷入并购传闻,但新浪一直在眉心挂着“非诚勿扰”四个大字。直到一个低价的分众出现,一条Google欲出10亿美元收购好耶的陪嫁,实在太恰当到不能不扰的时候了。

新浪过去已经3次出现过病危状态。

第一次是王志东出局事件。

资本与创业者、网络与赢利、上市公司与媒体和公众――新浪和王志东的纠葛无疑是2001年初夏最火热的新闻。对于王志东出局的具体原因,传媒有过种种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时的新浪董事会出于对未来形势的不乐观,需要通过换帅的形式来脱离困境。

第二次是盛大的敌意收购。

2005年2月21日,盛大发公告称,已经于2月10日持有了新浪19.5%的股票,业界哗然。之所以说是敌意收购,除了盛大的暗度陈仓之外,两家公司此前一段“孽缘”也让这次收购心存芥蒂。

2002年底,段永基代表新浪曾到上海主动约见了盛大陈天桥,提出愿以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对方。其时,盛大还只是一家高速成长中的网络游戏商,而且正为与韩国Actoz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苦恼,陈天桥的确考虑过套现离开,但段永基变卦了。由于随后新浪股价的扶摇直上,段提出以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盛大,但现金、股权各占一半。这让陈天桥颇为失望,并就此拒绝。

但进入2005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2月8日,由于原信息产业部等政策,无线增值业务不能再在电视上做广告,而受此政策影响,新浪未来的收入可能下滑,造成新浪股价大跌。而就是在这个时候,盛大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并于2004年5月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值接近新浪的两倍,于是野心勃勃地在二级市场悄悄收购其股票。

迅速回国的新浪管理层开始与新浪所有董事沟通,告诉他们除非两家公司价值一对一来谈,否则没有任何合并的可能。最终,新浪启动了“毒丸计划”,而陈天桥放弃了收购新浪的打算,并逐步卖空了新浪股票。

第三次是2006年5月8日汪延辞职。

新浪CEO似乎难逃3年宿命。但回首新浪的发展,究其原因不难发现,CEO频繁更迭是其内部斗争、势力消长的体现。

股权分散导致控制权真空后,管理者在董事会上难以形成威信,只能完全听从资本的意志。但是,十分不幸的,新浪的董事会又几乎完全由一批投资者组成――他们对于业绩的兴趣远远大于在互联网上构建霸业。CEO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公司的长远方向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是将几乎全部精力放在短期业绩的经营之上。表面看来仍不乏亮点,但实则已经在追求短期利益中丧失了长期的竞争力。

接任汪延的第四代CEO曹国伟,亟待改变新浪“增长乏力”现状,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收购分众算得新浪历史上除诞生之后的第二件大事了。新浪洽购分众户外广告业务,被誉为横跨内容、广告的超级联姻。这对新浪重振信心显然很有益处。

正当新浪合并分众事件炒得如火如荼之时,冷不丁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

2008年12月22日披露的数据显示,复星国际在过去一个多月里,已陆续从二级市场购入分众传媒13.33%的股权。而25日,分众传媒更公告称,复星国际继续大量购入分众传媒股份,持股比例已升至16.78%。这意味着,复星国际不仅仅是分众传媒第一大控股股东,而且可能成为新浪的大股东。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再起。

根据折算,复星国际未来将持有新浪7.66%的股权。而目前,新浪第一大股东是一家机构投资者OPPENHEIMER FUNDS,持股比例为7.81%。如果复星国际继续增持分众股票,持股达到17.12%,相当于持有新浪的股份超过7.81%,就将成为新浪最大的股东。

复星国际突袭分众传媒,显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复星国际的掌舵人郭广昌,一直梦想着打造一个传媒帝国,曾投资《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企业家》和巨人网络、激动网等媒体,对于新浪、分众等新媒体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兴趣。

由于交易的特殊设计,使得这个交易极大地摊薄新浪现有股东的股权,新浪的股权分散状态将进一步加剧。这种股权结构,加之新浪目前的业务架构,使得新浪公司本身,极其容易被控股。虽然曹国伟表示大股东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股东层面跟董事会、管理层是三个层面上的事,对于新浪真正有决策权的是董事会跟管理层;虽然郭广昌也表达了无意入主新浪董事会的意思,但这是否复星国际以退为进的策略还未可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当然,黄雀之后还有人。如果仔细看看分众的投资者,新浪的投资者和复星国际的投资者,未来谁主沉浮,很难说,也很有趣。

落跑新娘

寒冬里,怕冷的人们渴望相拥取暖,抱团总是让人觉得安全些,至少没那么寂寞。更重要的,资本喜欢题材。尽管有很多合并的案例后来几乎被人们口水淹没,但在那时那境,已然是当喜事来庆祝的。正所谓投其所好,各得其所。至于收购的长期价值,就留到未来长久的岁月去证明吧。

有分析师认为,新浪并购分众对前者而言可谓一场豪赌,实际上占便宜的是分众,不仅甩了一个增长乏力的包袱,还可能“曲线救国”实现了好耶IPO和进军互联网的夙愿,无异于捡了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但毕竟还是将自己一手养大的企业卖给了他人,江南春的心情和真实想法我们无从得知。

曾经企图收购对方却最终被对方收购。

两年前,当分众股价攀升到60美元之时,曾经有传言称,分众将以换股的方式收购新浪。然而,进入2008年,分众股价急转直下,当交易真正发生时,新郎变成了新浪。想当年虞锋将聚众出售给分众时,江南春曾经对并购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强者与强者之间,是共同的容忍。强者对弱者(如果是我强你弱),你还要求我?爱做不做。”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分众还是人们熟悉的那个分众,但江南春已不再是公众熟悉的那个江南春了。

公众熟悉的那个江南春是个“收购狂人”,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谓。三年前,分众并购聚众,楼宇液晶广告版图成型;两年前,分众收购好耶,触角伸向互联网广告;一年前,分众收购玺诚,构建其“生活圈媒体群”第三块版图:卖场;2008年1月21日,分众宣布以其医院液晶广告资产加上500万美元换取医院液晶广告商炎黄传媒20%的股份,紧接着的第二天,电众媒体(分众与日本电通的合资公司)诞生,完成其互联网广告的二次布局。彼时彼刻,分众的“生活圈媒体群”的确是炙手可热近于完美的,投资者相信他的执行力没有什么做不到。分众的股价最高时达到65美元。

尽管有人对江南春“分众已是仅次央视的中国第二大媒体集团”的豪言壮语嗤之以鼻;尽管有人讽刺他每每错失良机买高卖低深陷窘境;尽管有人指责他只是个超级Sales而忽视内部管理企业整合;尽管有人为他没有从一个创业者完美地过渡到企业家而惋惜,但没有人不钦佩他“不是在客户那就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那种工作激情和敬业精神;也没有人质疑他的确就是中国新媒体广告之王。

但是,分众从巅峰到谷底,个人从新媒体领袖到新媒体受难者,江南春只走了不到60天。这并非一个仅仅与经济危机攸关的故事,也并非仅仅跟资本市场攸关的故事。

2008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分众无线遭遇“短信门”。这几乎是分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光环散去,分众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资本市场反应强烈,股价在接下来的周一开盘之后暴跌11.66美元,分众市值蒸发了26.59%。熟悉他的人认为这场惊心动魄的“短信门”事件几乎摧垮了他的信心。

江南春身在商界,但浸染得不够“厚黑”,非常在意外界的道德批判。他马上整顿了无线业务,尽可能让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独善其身”,但9个月后还是不得不剥离了这个寄予他厚望的无线业务。

2008年是惊慌的一年。5月汶川地震牵扯了众多商家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分众业绩大受影响。北京奥运会没能让分众广告业务井喷,相反,由于许多非奥运赞助商削减了广告投放,分众北京的广告销售收入较奥运前7月份减少了30%以上。随后金融风暴开始蔓延,广告客户大幅压缩开支;而“三聚氰胺”事件则直接导致乳业广告全军覆没。

不论江南春如何舌灿生花疲于奔波,颓势再也无法挽回。入冬之后,分众被迫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构建的版图拆散。继剥离无线业务后,2007年底重金购得的玺诚传媒也被剥离。2008年11月11日的分众第三季度财报低于市场预期,而第四季度预期的更打击了市场信心,分众股价当天跳水45%。

江南春有点心灰意冷了。“他是个诗人,在顺境的时候是很有激情的,但逆境时又很脆弱,央视的曝光,股价的狂跌,版图破裂后的无望将他击倒了。”

2008年12月22日,江南春完成了与新浪的并购。

江南春有过这样的反思:“你上了一个位置就不愿意下来了,下来了就觉得损失了你的形象。所以,要维持这个形象你就要不断地去付出代价,不断地去投入,不断地去保持它的竞争力。”

分众的成功源自于创新,当业务拓展受阻,收购已无弹药,魔术不能翻新,卖给新浪不能不说是最明智的选择。有趣的是,完成合并后分众也摇身一变成为新浪的股东,从一个单纯的广告公司转变成了“新闻媒体+广告”的真正传媒公司,新浪的收益也可以通过股东回报传递到分众的股东,既有利润分红,又可以在股市上做做文章,获得股票收益,可谓一举几得。

换个角度想,跳上新浪战车、实现“曲线救国”的江南春能否坚持自己的理想呢?

我们期待他能。

评点:志同道合,路阻且长

新浪与分众的并购,到底是焕发生机,还是继续沉沦,一时还真难以断定。

在悲观和质疑之中,曹国伟面临压力,需要尽快完成整合以实现自己许诺的协同效应,作为对当前质疑的回击。对于2009年的广告市场,曹国伟非常谨慎,不愿进行具体预测,只强调对新浪平台影响力有信心,重要的是在危机来临时比同业“相对好”。

合并的好处在于,不仅短期内能向公司董事会与股东提交漂亮的财务报表,还为新浪的未来厘清战略:与其事倍功半地与竞争对手争夺非广告业务,为何不坚持新浪核心业务?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多元化道路真的适合新浪,那为何这些年来的尝试均告失败?新浪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也许,一个简单的、清晰的、自己擅长的商业模式才更适合自己。广告做得好的话,本身是互联网最有价值的商业模式,关键是要挺得过“寒冬”。

新浪合并分众,两家公司收入均主要来源于广告业务,这在经济危机时期的确会受到些影响,但新浪在互联网领域有老大的地位,分众在户外新媒体领域也有领先地位,由于多数广告主缩减预算时倾向于抓大放小,二者合并后的业务还不至于太悲观。

而在股权结构上,两家企业都较为分散,这在某些时候会遇到麻烦,但好的方面是,新浪和分众在结构组织上都已经相当成熟,加上此次收购获得双方董事会的一致通过,未来在整合上的协作或可期待,不至于在人的因素上过于动荡,殊可让人放心。很多成功的跨国大企业,股权也相当分散,这并非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不论一时之得失而注重于长远,也许是新浪战略转变的一个可喜之处。

由于是第一例互联网与户外新媒体的合并案例,且是强强合作,无疑给后来者筑起了非常高的壁垒。搜狐、网易和腾讯若不跟随,新浪凭借超强的覆盖率和影响力将更大地压缩其广告收入份额,但若想跟随,强势资源已被新浪收入囊中,除非哪一家能把机场液晶屏市场合并了,否则很难有超越的可能。至于有人提到二者合并后可能形成“垄断”,也许言之甚早,且不说三大门户网站、众多中小网站、垂直网站,还有各大报纸、杂志、电视台,新浪即使有心垄断恐怕也没那能力。当然,凭他们的智慧,应该会尽量避免产生负面效应。

合并完成后,加上分众传媒的营收与利润,新浪无论从营收还是净利润上都将获得大幅增长。新浪年广告收入有20多亿元,分众转让给新浪部分也有20多亿元,因此二者合并后的年广告收入将高达50多亿元。如果经营管理得当,二者合并一年后的广告收入达到60亿元将不是难事。这意味着新浪加上分众在国内传媒领域的广告收入将远远超过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上海文广和湖南卫视,直逼中国传媒老大――中央电视台。

由于央视也逐步向互联网领域拓展,双方图穷匕见的一天或不可免。央视在传媒领域不仅有着极高的品牌优势,还兼有裁判员兼运动员的双重角色,可借助政策之利打击对手。先前一个“短信门”打击得分众一蹶不振,前不久又教训了百度。面对新浪与分众的强势联合,央视将如何出招?而对于未来的新浪和分众而言,如何权衡与央视的关系,做到和平共处、互利双赢,将是其未来成败的关键。

新浪并购分众,使其在互联网和户外领域已经占得先机,但这究竟是一例孤案还是新媒体跨界整合的一面旗帜,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E-mail:chinacbr@vip.省略

上一篇:便宜的美国 下一篇:移动、联通、电信3G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