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的美国

时间:2022-04-01 06:15:50

高昂的过路费、商业诚信的缺失、行业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我们的市场上沟壑林立,“制度成本”高昂,最后我们不得不一边感叹内需不足,一面用比美国还高的价格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

我们不仅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同样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流通”

转型,让中国商业也能是“平的”。

2008年底,本刊记者在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小住了一个月,并到同在西海岸的加

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圣地亚哥等地旅行了一番。

在太平洋东岸的这片狭长的土地上,几乎汇集了大自然能够给予的最好风景,有山,有海,有湾,有湖,有森林,甚至也有沙漠。蓝天碧海旁,微软、谷歌、英特尔、雅虎、苹果、思科、eBay等上百家全球闻名的高科技企业散布其间。

凑巧的是,此时正值全球经济危机的始作俑者――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一步步深化和恶化之时。归国后,很多朋友好奇地问,“美国人最近是不是很惨?听说很多人已经无家可归了。”

他们的问题不由让人想起了美国历史名著《光荣与梦想》在开篇中对1929年开始的那次著名的大萧条的描述:“28%的人口没有任何收入,营养不良的儿童有时达总数的90%以上,活活饿死的事例太多了,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1932年,历史上最

惨的一年。”

饿死人的惨剧当然不可能再发生。老实说,记者身处暴风眼中,其实并没有感受到身边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太实质的影响。

被夸大的暴风雨

整个社会秩序一切如常,超市和各色商店里顾客依然络绎不绝,人们采购着生活物品,拿着长长的礼物清单为朋友们和孩子们逐个挑选节日礼物,那股认真劲,真是一个都不能少。高速公路上,汽车依然奔流不息,虽然某某公司又将裁员多少的新闻常常登上报纸的头版,

但报纸上的招聘广告也并不见得比往常少。

据美国最大的招聘网站www.省略的统计数据,护士、销售人员、IT产业、政府部门等职位的招聘反而比以往更火,以至于雇主不得不提高工资。

记者曾就此问题问过一位美国朋友凯瑟琳,她是位白人女性,房地产业的律师。她的回答是“一般美国人并没有受什么影响,这场危机只会冲击那些贪图眼前享受、过于靠借贷消费的人,并教训那些不择手段赚钱的华尔街精英们。”

前不久,凯瑟琳刚以38万美元卖掉自己原来的房子,又花50万美元买下一套距离海湾很近、社区环境更好的住宅。3年前,单身的凯瑟琳从广东阳江的一家孤儿院收养了她的女儿米亚。由于平时要上班无法照看,凯瑟琳每周付400美元请“托儿所”代为照看。2008年11月,她兴冲冲地找到记者,拿出几张照片和健康证明的翻译件说,又从江苏徐州联系到一个被父母遗弃的1岁多的女孩,准备2009年2月到南京办理法律文件,收养她的第二个女儿。

一位1998年就移民美国的华人朋友在REALONE公司上班(非常流行的多媒体播放器Real Player就是这家公司的产品),他介绍,尽管经济危机了,他们公司依然很急缺技术人才,不过美国人不愿意从事枯燥的技术工作,很多美国企业不得不进行海外招聘,从印度和中国等地招工程师。失业对这些工程师来说,显得非常遥远。他的同事们对聚会、孩子教育、电影、音乐、书籍等话题的兴趣远大于经济危机。

不过,美国的失业率的的确确是在上升,2008年12月达到7%,成为二战后最严重的一年。(相比之下,欧洲是12%。)

其实,那7%的失业者的生活,也和我们在国内看到的顿时丧失收入来源的情形截然不同。

一位美国朋友在博客里这样写到:“在美国,失业的最大影响是,你就只能去沃尔玛这样的低价超市购物了,虽然你原来一直喜欢去梅西或者塔吉特百货商店。而且你的有线电视也最好只保留基本频道――从150个频道减少到只有50个。吃饭问题是不用担心的,政府的失业救济和诸多福利项目不会让任何一个人挨饿,何况各个商店还定期有免费食品发放。”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失业保险。只要工作满18个月,任何人失业后都领到相当于平时工资一半的失业保险金,再加上临时救助、食品券、住房补贴、一般扶助、减免税等多种福利政策,足以保证失业者衣食无忧。

和记者同住一栋公寓的章健胜是位建筑工程师。由于地产业陷入严重不景气,他失业半年了,但每日依然悠哉游哉,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找工作。对此,开始的时候我们还颇为不解。

目前,美国有400多万人在领取失业保险。

反过来,正是美国人对本国“坚固”的社会安全网很有信心,即使失业也不怕,所以才敢大胆消费,为经济提供长期的、稳定的动力。居民的消费是美国经济的火车头,占GDP的70%,这个比例几乎是中国的一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居民消费就是美国经济的一切。消费旺,则经济强,消费低迷,则经济萧条。只不过,最近几年人们在“容易又便宜的贷款”鼓动下,换车、买房、旅游,像被打了兴奋剂,最终HIGH过了头,有点过犹不及。

可见,一个国家的公民不消费或者没钱消费,会影响该国经济持续发展,过度消费也会让经济运行吃不消。

平价美国

很多国人认为,美国是发达国家,物价一定很高。而在美期间,我的另外一个强烈的感受是,尽管经历了多年的持续贬值,但美元依然有着极强的购买力。美国的物价水平不仅比国内的商品相对价格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许多商品(尤其是那些贸易品)的绝对价格也比中国的低。

有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人均GDP为2461美元,美国为45594美元,是中国的18.5倍。其实,这个数据本身并不能说明两国人民的收入水平。作为一种感性观察,相似工作岗位的收入,美国大概是我们的12~15倍之间。比如一个在国内月薪3000元的普通白领,在美国的月薪大概在5000美元左右;而一个国内月薪6000元的技术人员,在美国的年收入估计在10万美元。

不过,由于没有明显的城乡和东西部收入差异,美国蓝领的收入比中国蓝领的收入就会高更多,可能接近20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美国汽车业的大本营底特律,通用或者福特公司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的平均年薪高达14万美元,约合98万人民币,这个数字绝对在中国汽车工人平均收入的20倍以上。

那么,再让我们浮光掠影地看看物价吧。

超市里一加仑脱脂牛奶2.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每公升4.4元,国内一公升类似的三元脱脂牛奶是7元左右;鸡腿、鸡翅不到1美元一磅;国内贵得离谱的三文鱼每磅7美元左右。

哈根达斯大家都熟悉,在国内是情调和品位的象征,一小杯就要卖几十元。但在美国的超市里,三块多美元一桶,差不多有两斤重,即使换算成人民币,也比中国便宜得多。

NIKE、LEVI'S、锐步、PUMA、CK,这些都是在中国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品牌,一件衣服动辄几百元、上千元大家也习以为常。但在美国,CK的衬衫大约35美元一件,遇上打折,

20美元就能买到。CK的裤子(菲律宾制造),也只要20多美元。还有LEVI'S,打折时一条牛仔裤只需要19.99美元。在中国,至少要600块以上,很多版居然要上千元。

鞋子也差不多(80%是中国制造),一般售价在40~80美元,售价超过100美元的鞋子通常只会出现在较高档的百货商店里。售价20~30美元的鞋子在超市、体育用品商店中随处可

见,而且款式和质量都相当好。

如果不追求奢华,300美元便足以支付一个人每月必要的食品和服装。

在西雅图国际机场,记者遇到了几位在微软工作的华人工程师,他们感慨,现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商店里卖的服装和鞋子,不管是国际品牌还是稍微有点知名度的国内品牌,其价格都比美国要高出一大截,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服装、鞋生产大国来说这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

“回到北京逛商店,感觉就像被抢钱。”

汽车是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品,眼下美国的汽油是1.7美元/加仑,折合人民币大概是每升3.15元,而且包含了30%的燃油税,几乎比国内便宜一大半。在美国养一辆汽车每月大概要花150~200美元,养车成本居然比中国还低,而且几乎所有的高速公路都是免费,一脚油门踩到底,随便你开到哪里。

机票也很便宜,美国城市之间的机票一般一两百美元就足够,六七百美元就可以订一张美国到北京的往返票。

电子产品是另外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名鼎鼎的苹果电脑,设计是在美国,制造是在中国,几款产品在美国的专卖店里,价格大概比中国便宜30%;而很受国人欢迎的THINKPAD,

在美国的价格居然能比国内便宜一倍以上。

中国为何高价

地地道道的中国商品,被装上集装箱,漂洋过海运到美国码头,再被高工资的美国人转运到各个城市、各家商店,最后的价格居然还要比在中国的商店里便宜一大截。

反过来,我们拿着不足美国同行1/10的工资,却“享受”着比他们还高的物价,这是为什么?

原因当然很多,比如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低估”,在有利于出口的同时也便宜了美国的消费者。

不过,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一直游离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其中的玄机,一位在大陆投资的台湾商人说得非常精彩――

“这很正常,同样的出厂价,如果是出口,很多产品还有国家鼓励的出口退税,等于变相补贴外国消费者,比如机床类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2008年11月份的11%上调至2009年的14%~17%,这就难怪有些厂家将产品出口转内销,在国外转一圈再进口,赚取税收差额了。”

01

“不仅出口退税,即使国内贸易也不同。在中国国内销售,由于到处是商业欺诈,贸易商之间拖欠货款比比皆是,生产商只有提高出厂价格才能保障自己的利润。再说大陆的市场看着很大,但实际上很小,百姓买鞋哪里去分登山鞋和跑步鞋?能买登山鞋的只有高消费的有钱有闲的人。但出口就不同了,只要你和外商签订了合约,基本上你就不用担心,美国进口商给你信用证,你可以去银行抵押贷款,生产之后你发货,钱就到手了,没有麻烦,钱少赚点,但风险也小。”

除了从工厂拿到的价格差异外,流通效率也是中国和美国商品价格“倒挂”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公路运输为例,据一位常年从广州送货到北京的司机讲,高速公路过路费大概是2700元,再加上汽油费以及各路段上各种名目的收费和罚款,每次往返的直接费用不下9000元,这还不包括汽车的修理费。事实上,广州到北京的公路运输成本,已经高过了广州到美国旧金山的海运成本。

再考虑到中国企业低效率的仓储带来的积压和损耗,商店收取的各种“进店费”、“展示费”、“堆头费” ……有调查显示,食品、日化用品的销售成本是售价的15%至20%,数码产品是20%至35%,百货、家居用品是30%至35%,奢侈品则在40%以上,在中国众多超市中,家乐福甚至占到了总销售额的23%。沃尔玛的费用收取是最正规的,除了前期进店铺货之

外,几乎没有杂费。最终,中国商品在美国比中国便宜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现象不仅让人联想到一本书――《世界是平的》。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为美国商业带来了规范、透明、高效的运输和流通体系,来自全球的商品都可以物美价廉地摆到美国消费者面前供其挑选。

美国也因最低的商业“制度成本”,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购物中心,甚至是购物天堂,全世界的购物者竞相到美国采购商品。

一个数据足以说明问题:全球33.8%的产品和服务要借助美国人的商业平台走向最终的消费者,而中国的这个数据只有4%。

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商业是“平”的,美国经济也是“平”的。

而在我们国内,高昂的过路费、商业诚信的缺失、行业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导致我们的市场上沟壑林立,“制度成本”高昂,最后我们不得不一边感叹内需不足,一面用高昂的价格消费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

我们不仅亟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同样亟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流通”转型,让中国商业也能是“平的”。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最推崇的推平世界的力量是“网络”。一个值得对比的数据是,淘宝网上商品的销售成本都低于10%。排除伪劣产品,同样的正规产品,在淘宝等网上的售价比实体店的价格往往要低15%~30%,某些名牌产品甚至低50%,这个比例大概就是中国流通中低效率造成的损失吧。也因此,2008年淘宝年交易额为999.6亿元,与2007年的433

亿元比较,同比增长了131%,约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可见,只有足够的社会保障免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以及公平的法律环境、诚信的商业环境、高效率低成本的基础设施,才能为国人带来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中国经济也才能变得更“平”。

这个“平”,是商业运行中低摩擦、低损耗状态的“平顺”,并最终体现为物价对消费者更“平易近人”。

在眼下外需消退、内需不足的艰难时刻,一个“平”的商业,显得尤其宝贵。■

E-mail:chinacbr@vip.省略

上一篇:中国经济换马 下一篇:移动、联通、电信3G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