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转变

时间:2022-07-26 04:55:27

浅谈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转变

随着全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传统教育秉承了儒家的教育方式, “传道、授业、解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体现了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度的依赖教师,严重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在大课业压力之下,只能机械化的接受知识,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的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因此,如何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式成了当前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如何改变中学数学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直以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特定思维在广大教师心中根深蒂固, 凯洛夫在《教育学》里所倡导的“权利主义教育学”在我们的课堂上被运用的淋漓精致。教师们都在强调强制性管理, 学生在强制性的措施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们毫无生机活力。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知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的行为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动参与的任何传授是毫无意义的”。

现代数学观认为:数学是一种活动。他不同于印在书上和记在头脑里的东西。既然是活动,他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这种活力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一种活动中去”,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发展欲。使学生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其个体主体性。

主体教育观认为:“主体性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灵活性为前提的,是培养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主体人格的教育,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其个体主体性,体验到数学的真谛。

以此可见,教师是否能够完全从以往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在课堂上解放学生的身体和思维就成为能否完成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一个完全适合学生的课堂

1、在课堂上“风筝”学生。

其实所有的教师都知道,只有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才能够让学科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但是由于课堂上教师们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大愿意坐在课堂里面听课的。如果我们的教师可以构建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无疑是有很大催化作用的。

2、把课堂成为“问题课堂”。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这是教学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种理念。现代教学的理论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难度大,知识面广,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数学课仍然是“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师考生答”这种师授生受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课堂中也需要合作。

通过第一次月考,将学生的测验成绩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其中A组为基础的小组,B组为中等成绩组,C组为成绩优秀组。每个级别学生均直接请教于其高一级别的学生,A级别的可直接请教于老师。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分组的过程中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比如在分组时把A组为基础组,B组为提高组,C组为竞赛组,同时对学生说,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每次小测后,把各组的成绩进行比较。对成绩上升的进行表扬,对进步小的组分析共同找出进步小的原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给予学生全面的评价。

一直以来,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某个科目的好坏都是以考试分数来定夺的,而却忽视了个体差异。旧的评价方式比较呆板,且不能正确的评定学生的好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大批(尤其是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我们可以改变评定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课堂表现×6%+课时数×6% +作业×8%+平时测试×10%+学段考试成绩×70%

5、阶梯型的教学和练习。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可能遇到学生的水平完全均等的情况。因此如何“抓两头带中间”就成了能否让学生整体水平上升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分配, 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数学科有独特兴趣的学生,应依他们的学力水平指导他们设定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方法;对数学优等生,应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发展;对数学学困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他们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型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课堂内,教师应对课本的题目进行变形,增设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地向课外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要想让课堂的教学更加的轻松,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愉快,教师必须要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学理念上进行完全的转变,从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这样我们就能够让课堂拥有生命,让学习不再枯燥。

上一篇:高职高考议论文写作训练的探索 下一篇:睡不着,离开卧室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