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6 03:28:16

体态律动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对于低段年级的学生来说,好动、爱模仿、爱表现是他们明显的年龄特点;跟音乐或节奏做有规律的简单模仿动作是律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选择他们日常生活中形象的动作模仿来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并能给他们很好的体验和感受。

关键词:律动;课堂效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0-046-01

一、体态律动的内涵

音乐的“体态律动法”是二十世纪初瑞士作曲家、音乐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他认为: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本身又是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所以,他的体态律动除了完成乐理、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的教学外,还着重训练学生时刻敏锐地、有效地利用听觉,用身体各部分作为表达音乐的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的各种因素(包括速度、节奏、力度、乐句、情绪等)及其内心感受,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体态律动。从狭义上来说:体态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头、跺脚、摆动身躯等,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学生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的学习。在音乐教育中,他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再印象,以身体动作再现音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直接产生对音乐的经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随着音乐舞动身体是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意味着对节奏、旋律的感同身受,比透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教师要因势利导,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利用学生的律动本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力。

二、体态律动使课堂动感十足

“动”是低段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最直接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并且利用他们对集体律动的兴趣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在唤醒学生律动本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想像,启发其产生联想,进行体态律动的创作,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需求和愿望,让他们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使他们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如在人教版第1册学习《动物说话》时,我启发学生用动物的叫声、动作来形象的表现歌曲内容,比如:小鸡说话 唧 唧 唧,节奏X X X,小鸭说话嘎 嘎 嘎,教师不用指导,学生就可以很快很够熟悉X X X 这个节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的浓厚,不管是从歌曲的节奏、旋律还是枯燥的三段歌词的背诵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生很快地进入到歌曲中。在人教版第3册《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课的学习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穿衣服、穿鞋袜、梳头发、叠被子,最后用摇头摇手表示不再麻烦自己的好妈妈。这样既让学生很有效率的记住歌词又让学生在律动表演和即兴创造共生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由于律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作模仿,所以他们接受起来快,我就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上课前五分钟或下课前五分钟时间里让学生自愿到讲台前带领大家一起做律动,这样既解决了低年级不好组织课堂教学的困惑,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三、巧用律动,突破唱歌教学中的难点

3/4拍节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与他们熟悉的2/4拍节奏有明显不同,学生觉得既不能拍手唱,也不好表演唱。所以在欣赏《布娃娃弹琴》时,好多同学都说歌曲不好听,这使我意识到学生对3/4拍歌曲的学习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于是在平时的律动练习中,我有意识的进行了3/4拍的听奏练习,用优美的律动来表现3/4拍节奏,在进行《布谷》歌唱教学时,我做了充分的铺垫,当然也是用我们都熟悉的律动引入,之后利用多媒体和网上资源介绍布谷鸟,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再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学生自编律动,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在听赏了两遍范唱之后,学生竟能准确的跟唱了,并分角色表演,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超出了我的想像,而且学生对律动的喜爱和有趣的律动创意让我感到很惊奇,让我感到了在他们的思想中有了更新的东西在悄悄的萌发。

四、体态律动,解决学生音准概念

训练正确掌握音高音准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理解音与音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达尔克罗滋的体态律动原理,运用学生自己的身置感受音的高低,是最易让孩子接受的方法。

让音的高低与身体的各部位构成有效的联系,在不断的身体运动中,达到训练音高音位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生唱准d-―d’音阶的过程中,让学生运用身体不同部位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音的不同高低:do蹲下,re摸膝盖,mi做在座位上, fa手插腰,sol两手放肩膀,la双手摸头,si双手高举,do’站在小凳上。用这样简单并且易记的方法,让学生将音高与身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控制和运动的同时积极的掌握音高音准的概念。同时,在这一活动中还可以结合让学生进行听辩各种不同情绪和速度的乐曲的练习,听辩音准和听辩乐曲速度情绪交替进行,经过尝试,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英奎.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上一篇:如何把课堂创设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天堂 下一篇:演学变的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