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式的再探讨

时间:2022-07-26 03:15:02

现代企业家精神理论模式的再探讨

摘 要:受海外市场影响,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企业遇到了种种困境。振兴实体经济,企业家的作用至关重要,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又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基于此种逻辑探讨企业家精神的经济伦理模式和文化特质模式,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家精神产生的源泉。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经济伦理;制度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5-0094-02

企业家精神最早出现在法语中是由弗兰克·奈特提出来的,当初的意思是指企业家的才华和能力,意为企业家所应该具有的内涵或性质。不过,企业家这一产业革命以来崛起的特殊群体或阶层,实在太复杂太富于变化了,以至于企业家所应该具有的内涵——企业家精神,也成为一个比企业家概念更为复杂的问题。

纵观西方关于企业家精神理论的有关材料,概括思想家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用这样一些理论模式来加以认识:一是经济伦理学模式,即从价值取向和伦理学角度论述企业家精神;二是文化特质模式,即从民族文化的相异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角度探讨企业家精神。

一、经济伦理模式中的企业家精神

持这种思想的人认为企业家精神归根到底是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经济活动的伦理取向。亚当·斯密关于“自由竞争”的思想和马克斯·韦伯以“敬业”为特征的所谓“资本主义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所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总结和归纳,也是从经济伦理角度诠释企业家精神的典型。另外,熊彼特的“创新”由于今天企业实践背景也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功能能力,上升到了初步具有经济伦理的意蕴。而新制度经济学和上面分析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则从不同的伦理视角出发都隐然包含了与它的理论性质一致的哲学价值和经济伦理思想——“合作”。

在中国,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经济伦理的观点也很普遍,一般认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道德观念归根到底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是市场经济在各个发展阶段中一直留下来的特有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这里所谓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道德观念,主要就是指经济伦理。

企业家精神的经济伦理模式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英国人霍布斯和约翰·洛克发展了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关于人的“自然权利”的理论,为近代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亚当·斯密把洛克的哲学思想运用到经济学理论中,提出来“自由竞争”思想。约翰·洛克的哲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得到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在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有力支持,并成为整个西方社会制度的基础。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自由竞争”思想推动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同时也使这种思想成为西方社会最重要的价值哲学和经济伦理。

作为一种观念意识,“自由竞争”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还不足以说明一种新的文明产生的动因。人为什么会去竞争?是什么力量触动人们放弃安逸生活和已有成就去冒险经营?一般人都认为,是马克斯·韦伯所提出的是一种文化精神使然。韦伯认为,在缺乏一种精神力量的情况下,即使是最有希望的制度和技术条件也不能达到理性的经济目的。现代类型的资本主义只有在物质和精神——结构性支持和规范性支持都已出现时,才能畅通无阻。韦伯指出:“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资本主义精神出现并表现出来,它就会创造出自己的资本和货币供给以达到自身的目的,相反地情况则是违背事实的。”新教伦理——新教徒的勤勉、坚韧、节俭、诚实、守法、对财富孜孜不倦的追求,把工作当作生活本身和目的等等,韦伯称之为“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正是韦伯从宗教文化的广阔视野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经济伦理。无疑,这种“敬业精神”是构建近代企业家精神最早最重要的支柱。

除“竞争精神”和“敬业精神”外,作为企业家精神的经济伦理的第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精神”。奥地利学派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和“决策”理论等,同属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它最早是从企业家成长模式角度来阐述“创新”问题的。但是,由于二战以来不断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以及美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的巨大成就,刺激发展中国家普遍大力引进新科技,力图缩短现代化建设中的传统道路。这使得“创新”精神弥漫于整个世界,并为从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能力逐渐提升成为新时代的经济伦理提供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二、文化特质模式中的企业家精神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理论家热衷于研究民族文化特质,从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其内涵中不同的哲学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文化特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互动,来考察和诠释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企业家精神。

从文化特质模式研究企业家精神,始于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70年代对日本企业管理的研究,续于20世纪80年代对东亚其他国家经济起飞的研究,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美国新经济的研究。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日本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改造,形成了以“和”为核心的具有东方特色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成功融合了西方工业文明,建设起日本企业独一无二的团队管理模式,创造了经济奇迹。继日本以来,东亚一些国家也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在港台地区以及东亚诸国,翩然出现了一批“华商”、“儒商”,他们声称把西方管理思想和儒家文化进行了成功的嫁接。由于他们的骄人业绩和儒家文化背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理论者特别是港台地区“当代新儒家”对这一现象作了悉心研究,认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存在着积极因素,不但与工业文明无根本冲突,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西方文化。当然,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批评的声音同样强烈。

美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移民国家,在开发北美的艰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美利坚民族文化。开拓、创造和冒险,成为了美国的民族精神,也成了美国企业家最突出的文化品格。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在新科技革命基础上的新经济在美国获得了巨大成功,使美国在全球的经济龙头和实际霸主的地位更加巩固。开拓、创造和冒险,以及占领世界市场的霸气,被视为美国式的企业家精神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另外,德意志企业家、以色列企业家、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企业家所表现出的企业家精神,无论人们对此见仁见智,但都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特点,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现代化建设。文化特质研究模式确实为我们了解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企业家精神及其现代化提供了一条参考途径。

上一篇:新入职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