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数学课上成德育课

时间:2022-07-26 02:55:44

别把数学课上成德育课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如何让看似不易凸显德育内容的课题显出“德育味”,对教师是个挑战。我以一年级的《找规律》复习课为抓手做了尝试,有了新的体验。

设计之初,数学课备成德育课

备课时我想,要让课堂德育内容丰富,就要有切合的情境。我选择以童话情境贯穿整节课,教学主要环节如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规律

森林小学的山羊老师要开“找规律Party”,并提出要求:要想参加Party,需要填写有练习题的入场券。学生自己填写,同桌互助检查。

环节二:参加活动,探究规律

小动物设计了多种有规律的活动,如小鹿击掌—请大家找出声音里的规律;小动物捉迷藏—请大家利用图形的排列规律找出藏起来的动物;补充图形和数字—请同学找出数形结合中的等差规律。

环节三:营救小动物,拓展规律

找规律活动结束后,小兔白白因贪吃贪玩溜出去玩,掉入狐狸的陷阱。山羊老师急忙带领学生去营救,发现密码锁,遇到困难。学生们主动出手相助,通过寻找数列之间的数字差,帮助小动物成功开启了密码锁,营救出白白。

最后,教师让学生给白白提建议,如少吃糖,每天早晚刷牙,引申到生活中也处处有规律。请学生想一想生活规律还有哪些,如每天按时入睡,准时起床等等。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简单介绍,教师适当补充,拓展规律内容。

环节四:制作感恩礼物,升华主题

小兔被成功解救后,小动物纷纷送山羊老师礼物:一束花,一幅画,一句话……让学生观察小动物送山羊老师礼物的画面,引起情感共鸣,懂得感恩;然后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利用找规律知识粘贴成祝贺卡片,感恩教师,将感恩主题升华。

我将设计传给了省里主抓数学的崔海江主任,他的回复是数学课就是数学课,无论渗透哪些内容也不能改变数学课的属性,建议将童话情境去掉,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展开教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啊!这堂数学课让我关注了“德育”,却忽视了数学本身。德育不是贴标签,而应该是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的。

重新设计,还原数学本质

重新备课时,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大的调整,整堂课将童话情境去掉,换成六一游园活动。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六月里有一个你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

生:儿童节!

师:今年六一儿童节时,我们学校举行了很多庆祝活动,同学们不仅自己装饰教室还举办了游园闯关活动,大家想去看看吗?

生:想!

环节二:庆祝活动,梳理规律

1. 评价拉花设计图,复习重复排列规律

出示一(1)班5个孩子带来的拉花设计图,教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评价,寻找排列规律。师生总结出“看一看、圈一圈”的方法能找出重复排列的规律。

2. 进入游园闯关赛,复习等差数列及数组规律

教师展示活动场面,引发上课学生参与兴趣,这一环节解决两类问题:第一类是比一比、算一算,学生在数形结合的题目中找出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几或者少几的规律;第二类是找关系、算一算,学生根据一组数中加数与和的规律推理出下一组数的规律。

3. 课间动一动,我是音乐小精灵

通过身体律动,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规律应用的广泛性。

环节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此环节进入“游园挑战赛”,包括送贪玩迷路的小动物回家,做接龙游戏、破解密码拿礼物等,以多种形式应用规律、巩固规律、拓展规律。

其中破解密码拿礼物是挑战赛的最后一关。教师告诉上课的孩子,他们可以拿到来自远方朋友的礼物,但是需要解开一组复杂的密码。于是,学生通过独立解密码、集体交流想法、寻找隐含规律,最终解开密码拿到礼物。

以上内容是对找规律岔河小学一单元知识的巩固、应用、拓展,培养学生挑战困难战胜自我的优秀学习品质。

环节四:赠送礼物,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礼物图片:一年级的孩子在折纸和剪纸的图片,上面布满漂亮的纸鹤、可爱的青蛙、小鱼及各种各样的花片等,并播放录制的小班长的话:

大家好,我是岔河小学一年级学生代表王璐彤,听说王老师要给你们去上课,我们可高兴了,真希望能够和你们做好朋友,所以我们准备了礼物,希望你们能够把它们做成新的礼物送给你们想送的人!

然后,教师代表远方的学生将一袋袋小动物折纸和各种形状颜色的花片送给上课的孩子。其中折纸和花片的种类、颜色、数量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可以将这些折纸和花片有规律的排列粘贴,做成新的礼物,写下祝福的话,送给自己想送的人。

这一环节既是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又体现了学生接受礼物的时候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制作礼物送给想送的人时创造美好、送出礼物的过程中传递美好的一种情感体验。

试课之后,忽悟德育藏于细节中

那天,在北戴河实验小学试课,请专家指点。听课专家没有过多的意见,只是提出了课堂的一个细节:

师:你能用数字概括表示与这两组相同的规律吗?(如下图)

生:122 122 122 122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

生:12 12 12 12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

学生同意第二种。

专家认为,这是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每组圈起来的图案中都有三个图形,一个独立的,两个相同的。教师的预设中用数字表示就是“12”,当学生出现“122”的时候,教师想当然的要学生的其他想法,而忽视了“122”这个孩子的思考。其实“122”作为一组重复出现的数字,也符合上面出示的图形的规律。只不过这个孩子是在模仿,没有抽象概括。

我突然明白了“关注课堂细节”的深刻含义:课堂上对生成的关注和挖掘,其实就是对学生思考的尊重,这也是学科本身的德育内涵之一啊!

接下来的某一天,我又有幸聆听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付宜红与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书记孟佳的两场讲座,其中提到教师也是学科德育的资源之一。这不由让我联想起第一次试课时校长提到的“你要对课堂有感情,当你积极投入的上课时,你对学生的感染就不一样了”。当时自己想的就是要像演员一样投入课堂,此时回味起来,这种投入不仅仅是情境创设中的投入,更是对课堂中的人、事、物等等一切的感情投入。课前对上课已经充满期待,课中忘记了周边听课者,眼里只有孩子们,耳中聆听的是孩子的畅所欲言,心中思考的是我怎样让孩子的思考彰显价值。此时此刻,教师就是德育的标杆,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学科德育!

走上课堂,在生成中彰显精彩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北戴河实验小学上课,与一(5)班的孩子开始游园活动之旅。不出所料,在用数字概括图形规律的环节又出现了精彩的生成:

师:提出122的同学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的数字也是一个1,两个2,接着还是一个1,两个2这样重复的。

师:恩,好多同学点头呢,大家都听明白了,你的数字排列规律和图形的一样,谁还有不同的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是“12 12 12 12”。

师:和他不一样啊,说说你的想法?

生2:我觉得1个2个重复就应该这样。学生年龄小说不太清楚,其它孩子也很迷茫。

师:那遇到这种情况咱们试着比一比,换一换没准就清楚了。生1,你还能把你的答案换其它的数字吗?

生1:我还可以换成“233 233 233 233”。

师:还有吗?

生3:那“566 566 566 566”也行啊!

师:“笑哈哈 笑哈哈 笑哈哈 笑哈哈”行吗?

大家迟疑了一下,然后点头。

师:生2,你这个能换其他的数字吗?

生2:不行,我这个就是图形的个数,不能换。

师:大家发现了吗?现在你们看一看、比一比,谁的数字更能够概括这组图的排列规律呢?

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122 122 122 122”。在比较和辨析中,学生抓住了数学规律的本质,我也赢得了现场听课者的认同。

回顾与感怀,有教育的地方就有德育

这次复习课后,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成功,脑海中浮现更多的是磨课的心路历程。

从开始接到任务时对学科德育的迷茫,焦灼的选课型、选内容,千方百计地想通过丰富的外部情境去凸显学科德育的内涵,现在回想起来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尝试,凸显在课堂中就是为德育而德育,让一堂课成为四不像。学科德育本身就应该在蕴含在学科之中,不是外在赋予的。随着对学科德育渗透思考的逐步深入,我终于抓住了学科德育的本质,它无关学科、无关课型,是我们每一堂课中都应自然存在的。

首先,它蕴含于学科内容之中。以数学学科为例,有精巧设计中的情感体现,有丰富的情感态度目标:如利用情境及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产生学期期待;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数学学科之美;培养学生挑战困难的意识、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感悟到惠及一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

其次,它蕴含于课堂生成之中。从学生的角度看,如课堂之上的同伴之间互助、包容、支持,尊重同学的见解、敢于质疑同伴的观点,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尊、自信等;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即课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从备课时即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到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有积极的情感投入,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课程安排,对学生的思考给予肯定,对学生的探究给予支持,对学生凸显的问题给予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点拨,对学生的习惯给予恰到好处的规范,对学生的课后感言予以深思……

由此不难发现,学科德育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有教育的地方就有德育!这次活动是对学科德育的深入思考和亲身体验,它带给孩子和我的都是美好的体验。

【王东青,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中心小学,一级教师】

上一篇:张欣我和北京国际设计周有个约会 下一篇:奇怪的孙小雨一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