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你的穷病传染给孩子

时间:2022-08-28 07:22:54

别把你的穷病传染给孩子

“捕鱼神将”爸爸

上周末带宝宝去商场,看到有捞鱼的项目,宝宝便千方百计要进入对他而言很高的栅栏,非要去玩一玩。1岁的小宝,要捞到游来游去的小鱼儿,技术含量实在太高,捞鱼也就变成了倒水、洒水、傻笑、叽里呱啦表达自己不知所云小情绪的活动。

旁边还有一个家庭在玩,男孩大概四五岁的样子,妈妈在专心致志地玩手机,爸爸在看孩子捞鱼。父母的打扮都很时尚,从背的包包、戴的手表,手里甩的车钥匙串能看出来收入不会太低,至少也是中产。但从我们坐下开始,这对父母的唠叨、抱怨便从未停止。

“诶诶,你好好捞,衣服袖子都湿了。”是妈妈。

“你过来,这边鱼多,快捞。”是爸爸。

“我来吧,你看你,才捞几个啊。”爸爸说着一把将小网子夺过去,“捕鱼神将”爸爸捞了几网以后,池里的鱼基本没有了。他心满意足地坐回去,得意地告诉儿子说:“你要像我那样捞,懂了没?”

小男孩一脸落寞地接过小网。爸爸继续甩着钥匙串,妈妈继续盯着自己的“玫瑰金”玩游戏,但是唠叨依然在继续。

这边呢,我家宝宝虽然捞不到鱼,但在我们的鼓励下,还在欢实地奋斗着。

过了一会儿,那边的小男孩突然扔下小网,说不玩了,要回家。他爸爸瞟了他一眼,立马严肃地对他说:“不行,钱都交了,要玩够半个小时,不然钱就白花了!我告诉你,你今天如果不好好玩,以后就再也别想来了。”

小男孩听后,沉默一阵,小声说:“我衣服湿了,冷。”

“冷也不行,谁让你不穿好罩衣。继续捞!” 爸爸严厉地告诫。

小男孩无奈,拿起小网子,蹲下,继续慢慢地捞着。

妈妈还在丧心病狂地玩手机,对发生的一幕,熟视无睹。

功利地计较付出

在小男孩捞鱼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我都没有听到其父母对他讲过一句鼓励的话,没有看到孩子脸上一点点开心的表情。半个小时50块钱,一杯贵咖啡的价格,对这对父母来讲,应该不会构成什么经济压力,但是为了不浪费,他们宁愿自己的孩子冻着,也要强迫着他足额消费完这花了钱的时间。

当我抱着宝宝离开时,那个小男孩看了我们一眼,继续低下头默默地捞鱼――因为还不到半小时。我不知道这个家庭平日里是什么样子,但那会儿,他们三人脸上都写着“不高兴”。也许,这对有经济头脑的父母觉得自己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没有让孩子浪费钱。但是这个小男孩回忆起这段捞鱼的经历,会幸福吗?

他心里已经被爸爸妈妈的抱怨、恐吓、不耐烦占据,他能想到的恐怕只是:“我下次要去玩什么,一定要玩够时间,不能浪费钱。”又或许,这个男孩并不是个例,还有很多孩子都生活在“不能浪费钱的阴影下”。

成年人的世界里有太多的计算。父母们会功利地计较一件事情值还是不值,计算每一分钟的性价比、每一个人的可利用性。可父母们不知道,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心中的最高性价比,就是开心。

父母总想着给孩子最好的,却又不断地在计较付出了最好的之后,孩子有没有给到最好的反馈。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则会对其进行责难,认为浪费了钱,花得不值,花得冤枉。比如,花钱让孩子上了早教,孩子就必须要比别的孩子聪明;花钱给孩子买了学习机,孩子的成绩就必须要好。

可很多家长都忘记了,当你开始计较付出时,孩子会失去应有的快乐,得不偿失。

别用钱去衡量一切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有了钱,我们才有安全感,于是我们恨不得学会一切理财、赚钱技能,赚尽天下的钱。可这不过是穷怕了,是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穷病。可怕的是,并不是只有真正的穷人才会有穷病,经济富裕的家庭甚至富人也会有。

像那对父母,他们真的浪费不起那50块钱吗?那50块钱对他们而言极重要吗?他们只是太怕浪费;也许更因为,他们骨子里觉得,快乐不值钱。所以,即使花钱买了“不开心”,也要将不开心进行到底。

我们从小的教育便是:要节俭。这无可厚非,但总是用钱去衡量一切,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拿我自己来说。我们家是一个大家族,堂哥堂姐就有八九个,我又是最小的那一个,宠溺自然不会少。但也因此,那些哥哥姐姐的旧玩具、旧衣服都会转送给我,我妈妈也就不再给我买新衣服,用她的话来讲:“从这些衣服里挑挑,就够穿的了。”

但对一个爱美的女孩子来说,那些旧衣服根本就不可能满足我爱美的心。长大后,有可以自己支配的生活费以后,我就开始丧心病狂地攒下每一分钱去买新衣服,工作后更是如此,总也买不够似的。

买的时候,我特别开心,特别幸福,但把衣服拎回家以后,心里便又被内疚感填满,后悔买了那么多衣服,觉得该把钱用在其他地方。每次都这样重复、纠结,从没有过酣畅淋漓、心满意足的购物体验,多买、错买的情况倒不少。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这根本就是童年时我妈妈灌输给我的心态。长大的我把妈妈“有旧衣服穿着凑合就得了,要把钱花在其他地方”的心理模式继承到自己身上来了,我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童年里的妈妈”。

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根深蒂固,大多数我们喜爱或讨厌自己身上的某种行为,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开心才是衡量标准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氛围,尽量不把自己以往不好的心理模式、行为习惯带到现在的家庭里,影响孩子。

不要总是一遍一遍地告诉孩子这个玩具有多么贵,要他过度珍惜;也不要反复强调自己加班有多辛苦、赚钱有多么难,让孩子过早背负上沉重的心理枷锁。孩子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开心,与价码无关。

当然,爱孩子并非就是无条件地满足其物欲。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等他对数字有概念后,给他一小笔零花钱,让他自由支配。他浪费掉也好,买到实用的东西也罢,你的生活不会因为这一小笔钱受到什么影响,孩子运用金钱的能力、理财的技能却可以得到提升。当他发现,自己想要的某个物品,超出了能支付的能力,他自然会对金钱产生概念,慢慢产生节俭的意识,等钱够了以后再购买。

所谓“潘俊庇胝媸档牟聘蛔纯霾⒉恢苯酉喙亍潘渴且恢制质,富人里面的“精神潘俊币灿幸淮蟀选4笕瞬灰用所谓的节俭束缚住孩子的一切可能,从小被金钱束缚的孩子长大后只会成为和我们一样有“穷病”的精神潘俊

上一篇:令人心寒的男人 下一篇:如何指导中学生学好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