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 观察 比较

时间:2022-07-26 11:08:17

良好的审美心理结构,能促成一个人完美人格的形成。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培养未来的专业艺术家进行启蒙,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小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为生活带来美的未来的生活艺术家。我们认为挖掘审美对象的真与善的内涵,重视审美教育自身的独特价值,重视幼儿与艺术文本所进行的平等的心灵对话,幼儿才能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产生审美愉悦,才能提高审美能力,才能主动建构。因此,我们决定以“美术活动中幼儿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为课题,以小班美术活动《小美美的新发型》为例开展课例研究, 我们都认为:

《小美美的新发型》此活动具有典型性,小班幼儿机能不够成熟,小肌肉发展较慢,手眼协调性不好,手的控制能力不好。在日常剪纸活动中,幼儿开始不知道剪刀的用途,看到剪刀拿起来就玩。逐渐地在成人指导下,会用手拿剪刀,但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纸张常常被铰在剪刀里或从剪刀里滑出。慢慢地开始会剪出一些奇形怪状的纸片,而不是规范的形状。幼儿还没有明确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自主活动的,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此课例来尝试美术活动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执教教师介绍了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对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发展水平,并阐述了《小美美的新发型》的教学流程,流程分为以下三步骤:

1、显示小美美的形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小美美请求小朋友帮忙的过程中,激发幼儿想学习的愿望。

2、复习使用剪刀的方法,在掌握使用剪刀的基础上,学习剪螺旋线的方法。

3、幼儿正与材料的互动中练习剪螺旋线,及欣赏同伴作品、一起讲评作品。

此次课例研究,有5位老师负责进行课堂观察,重点观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影响。

这一课例的教学共进行了两轮,每轮完成后进行研讨,并对教案作出了适当修改和调整:

经过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第一环节出现的小美美形象是图片,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不够生动形象,幼儿的起始兴趣明显逐渐暗淡下来,又直接提出要求要做章鱼阿姨那样的头发,使幼儿没有对螺旋线有一丰富、直观的感性认知,也导致第二环节学习、探索螺旋线的困难,也就会出现第三环节中,幼儿与材料活动中,尽管执教老师反复提示幼儿要沿着线剪、慢点剪,线要细一点,但孩子们剪出的螺旋线还是有的一段、一段的,有的小三角的,有的齿轮的……凸凹、粗糙。所以,我们发现部分环节的教学还需要作有效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第一环节中,利用PPT显示小美美的形象,并把PPT和音乐有机结合,让幼儿欣赏章鱼、猛犸、绵羊、狮子、狮子狗,利用视听效果,充分展现螺旋线的美,使幼儿充分感受螺旋线流畅、光滑的美感。

2、第二环节幼儿学习剪螺旋线时,教师让幼儿充分探索剪螺旋线的方法,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师幼共同梳理出剪螺旋线的方法:嘴巴咬住螺旋线,剪刀慢慢追,小手慢慢跑,头发卷卷很流畅。并让一幼儿来示范,改变了前一次有老师示范的方式,幼儿示范前,教师用儿歌的方法提醒孩子用剪刀的方法,幼儿示范时,师幼一起用刚梳理剪螺旋线的儿歌提示示范的幼儿,使示范的幼儿更专注、观看的幼儿更关注。

3、第三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投放粗细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教师建议能力弱的幼儿选择粗线条的材料,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有细线条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及愉悦之情。确实,小美美的头发有的大大的螺旋线散散的卷发、有的细细的螺旋线密密的卷发……极富童趣、创意盎然。幼儿不仅感受到学会剪螺旋线为小美美做出了新发型的快乐,同时音乐、展示空间的创设也感受到了艺术的美。

执教老师和我们一起集体研讨与自我反思,总结出如下收获:

1、适宜情景的创设。教师创设生动的、幼儿喜欢的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喜欢看动画片,对动画片中的形象尤其喜欢。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以“为小美美做演出的发型”为内容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浓厚、精神专注。我们要善于利用幼儿熟悉的动画片、适合的、生动的情景创设,使得幼儿乐于、积极参与活动。

2、欣赏材料的选择 。美术欣赏是一种幼儿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很好方式。那么欣赏材料的优劣,对艺术教学环境的创设和幼儿审美经验的获得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此课例两轮的对比,我们认为在欣赏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以下问题,才能充分发挥欣赏材料的价值,真正使幼儿感受美、获取审美经验。

欣赏材料“内容”的丰富性。

欣赏材料(外显)“形式”的艺术性。

欣赏材料(内在)“情感”的多样性。

欣赏材料(同种)“风格”的统一性。

欣赏材料“内涵”的可接受性。

3、操作材料的提供。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

积薄发,因此,我们既要细致分析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内容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故而内容的构建、实施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同时要思考幼儿的操作材料――笔、用色、纸、剪刀等等技能层次线索,尽可能做到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包括操作材料)能力为隐性线索的内容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4、欣赏图片的呈现方式。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欣赏+创作”,我们在课例实践研究中发现图片的呈现与教学的效果是密切相关的。课例第二轮中图片呈现的方式是多幅汇聚体现造型,先大图逐幅播放再汇聚(用于突出作品细节)。使幼儿充分感受

螺旋线的形状及线条的流畅、光滑性,显现了很好的效果。适宜而有层次的欣赏有效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图片呈现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教学中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图片呈现方式,通过课例不断地深入研究,我们将一般情况下问题的解决与图片的有效呈

现方式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单幅呈现――呈现的是一种气势或一种意境。

双幅呈现――直观比较、加深感受。

多幅汇聚――体现造型和色彩的丰富。

多幅汇聚又分为两种:先大图逐幅播放再汇聚(用于突出作品细节)。

先汇聚再链接大图(用于突出一种气氛)。

按序排列――经验整理、隐含创作思路的提示。

动画演示――了解物体的主要结构。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从审美认知到表达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欣赏、观察、比较是幼儿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理解作品中的造型、色彩和情感表达的关系,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为幼儿在创作中更好地运用和表达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材料的隐性支持、指导,幼儿的创造过程才会出现更多的精彩。才能让幼儿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才能真正体现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区盛泽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

上一篇:示范激趣 适当评价 强化技巧 下一篇: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