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6 10:20:36

浅谈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大规模的工程越来越多,大体积混凝土逐渐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常用的施工方式。工程质量是安全的保障,而影响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便是裂缝的产生,由于施工各个方面的因素,引起裂缝产生的原因也非常复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进行与监督每一道环节的施工,提高施工工艺质量,做好养护工作,制定裂缝防护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裂缝发生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来体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建筑工程,裂缝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庞大,结构厚,水泥用量大伴随水泥水化热大致使内外层产生温差或干燥收缩。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根据配比掺入适量的化学外加剂(如膨胀剂、粉煤灰和减水剂等),采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及合理的混凝土养护措施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密实性和耐久性,防止渗漏,减少裂缝情况的发生,对裂缝的发生及时有效针对性的进行补救,从根本上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而保障整个工程的质量。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序

2.1温度与设计养护方案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温度裂缝是比较普遍发生的裂缝。所以在施工前应该提前计算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混凝土温升值可能产生的应力大小,做好降温保湿工作,根据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及施工环境制定防护措施和突况的应急措施。

2.2保温材料的厚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

据资料介绍,计算混凝土内最大温升理论公式为:

Tmaχ=Wc*Q*(1-ent)*£(1)

降温值=浇筑温度+水化热温升值一环境温度,如混凝土中心最大温升达47.3℃,浇筑温度是30℃,混凝土中心温度将达77.3℃。如平均温度Tq=29℃。两者平均温差将有48.3oC,这是绝对不能答应的。解决办法是在混凝土开始降温时,在其表面覆盖保温材料,使表层混凝土温度提高,达到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的目的。

混凝土内表温差一般都是T1—T2≤25℃,对于比较厚的混凝土,此温差值可适当放宽,所以在大体积混凝土在降温阶段要“保温”养护。经过计算,提出了一种有效养护方案供施工时选择:盖一层塑料薄膜和一层3cm厚的防水岩棉被。这种方案的优点是保温性能较好,可缩小混凝土内表温差,减慢降温速度,从而有利于混凝土抗裂,但缺点是可能因降温速度过慢而延长养护时间;实际在施工中这种养护方法,效果比较好。塑料薄膜很有效地保证了混凝土表面的潮湿,既保证了表层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又使前3周的降温阶段不致出现干燥收缩,还保证了微膨胀剂充分发挥补偿收缩的作用。岩棉被的效果也恰到好处,当混凝土表面温度过高,不利于降温时,局部揭开岩棉被加快降温。岩棉被被水浸透,导热系数增大,使混凝土浇筑后降温速度始终能较好地控制在1.30C/d—1.50C/d范围之内。

3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结构厚实,混凝土量大的特点,加上大体积混凝土除了对最小断面和内外温度有一定的规定外,对平面尺寸也有一定限制。因为平面尺寸过大,约束作用所产生的温度力也愈大,如采取控制温度措施不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时,则易产生裂缝。所以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度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

此外,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工程条件复杂使得其涉及面广:土方开挖、钢筋加工与安装、模板支拆、混凝土的拌制与输送、混凝上的浇筑与捣固、混凝土表面处理与养护、施工机械的选型与布置、劳动力的投入以及进度的控制等。通过分析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工程容易发生裂缝的流程的原因,探讨如何在施工技术中做好防护措施,减少裂缝的产生,保证工程质量。

3.1原材料选择

大体积混凝土拌制最好选取集中拌制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商品混净土。水泥最好选择中低水化热的水泥,中低水化热水泥在拌和过程中水化热释放较小,混凝土升温得到减少。同时,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以在配制混泥土的时候掺加减水剂和粉煤灰或沸石粉,可以达到降低水化热的目的。此外,也可以选择矿渣水配置混凝土,因为矿渣水发热量较低。如果选择混凝土泵输送浇筑,化学外加剂可以掺加泵送剂,混凝土在输送过程中,要做好保湿降温工作。

3.2浇筑施工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一般采用分段分层进行浇筑,避免整段浇筑释放较大的水化热,造成内部混凝土升温,与外部形成阶梯温差。浇筑最好选择室外气温较低时进行,不宜超过28°C。根据工程规模,制定施工方案确定混凝土运输工具、浇筑设备、捣实机械和施工人员数量。混凝土泵浇筑或用塔式起重机浇筑是常用的浇筑方法。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除了符合浇筑规定的坍落度外,还要注意离析现象的发生,发生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搅拌。混凝土卸出到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应在规定值规定的时间内,浇筑过程应该保持连续性,在必须间歇的时候也要尽量缩短间歇时间,次层混凝土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浇筑完毕,混凝土浇筑层的厚度要等于小于振捣棒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3.3养护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分段浇筑完毕后,为了消除最先出现的表面裂缝,可以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排除上表面的泌水,用木拍反复抹压密实。定期测定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一般是在在12小时以内加以覆盖,并浇水养护。先是塑料,然后麻袋,之后是浇水。12小时是理论时间并且是常温下。如果是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工作,浇筑完后,冬季是不浇水的,由于铺设塑料薄膜,可以维持水分,使之不易挥发,同时也是为处于防冻考虑。理论上讲,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宜用塑料薄膜或麻袋、草袋覆盖保温。夏季气温高、湿度低、干燥快,优先采用水养护方法连续养护。在混凝土浇注后的前一两天,应保证混凝土处于充分湿润的状态。

设置后浇带可以有效控制裂缝。伸缩缝隙是大部分工程渗漏的原因。把后浇带设置成平缝、齐口缝或阶梯缝方便填充,可以采用膨胀混凝土和比两边混凝土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来填充后浇带。

4.结束语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在大规模的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其施工技术难度大、工程条件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而又以对裂缝的产生最为困难,当裂缝的出现的数量和宽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不仅影响建筑工程的外观,还对工程的整体性、耐久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为建筑工程在投入使用后埋下安全隐患。

本文主要通过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的自身特点,分析在建筑工程中采用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时影响工程质量——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制定防护措施,分析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案例,为具体施工作业人员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上一篇:刍议港口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强夯振动 下一篇:基于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若干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