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源流初探

时间:2022-07-26 08:42:45

图书馆学源流初探

[摘 要]

通过对图书馆学早期的史学探究,了解图书馆学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同时对图书馆学这一新兴的学科有更为深刻客观的认识。在重新认识图书馆学这一起源问题之后,参照国外图书馆学的发展,将图书馆学这一门学科进行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史学考 标准化

图书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追究其源头,建立发展并成为一门学科,都有其详尽的历史脉络。首先,在中国古代,不仅创造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思想。据考古发现,殷墟甲骨的入藏、排列都有一定的次序和方法。《周礼》一书记载有周人分官守书的情况。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给《易经》一书和《尚书》、《诗经》中的各篇做了必要的说明,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大序和小序,它们为编目工作中提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许多官府藏书工作者和私人藏书家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图书馆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校书编目工作,建立了中国封建时代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基本模式。《七略》作为一部系统目录,开创了一个典籍以六经为首,诸子以儒家为尊的分类体系。自汉“六分”,晋“四部”,几经变化,到了唐代确定为“经史子集”四类,成为后世图书分类体系的主流。从隋唐开始,关于藏书聚散的情况和原因已经引起关注。隋秘书监牛弘撰写《请开献书之路表》,此后,“开献书之路”成为政府图书馆从民间征集图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该表还第一次总结了春秋以来图书馆史上的“五厄”及其发生的原因。 宋代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大批学者开展了这方面的学术活动。南宋的程俱、郑樵和金代的孔天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程俱在南宋首任秘书少监时,将北宋时期国家图书馆的沿革、职能、人员,藏书的征集、整理、典藏和利用等基本工作,总结成《麟台故事》一书,进呈朝廷。从中可看出作者对国家藏书事业作用的认识,是现存最早的有关国家图书馆事业的资料。郑樵在其《通志》的《艺文略》、《校雠略》和《图谱略》等几部分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藏书整理为核心、以流通利用为目的的思想。他还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经验,提出搜集图书的八种方法金代的孔天监,在其《藏书记》中记述了建立公共藏书楼的创举,反映出公开藏书的思想在私人藏书极盛的明代和清代,一些藏书家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一批论述藏书工作的著作相继出现。明清两代藏书工作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丰硕成果大大超越了前朝,是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和总结,又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图书馆学还是作为一门近代的西方学科传入中国的。作为一门近代科学的图书馆学产生于19世纪初,确立于19世纪80年代。1807年,德国的M.施雷廷格提出了“图书馆学”(bibliothekswissenschaft)这个专门名词;1808~1829年,他出版了《图书馆学综合性试用教科书》,在图书馆学史上第一次全面地探讨了图书馆目录的编制原理。他还非常重视对图书馆员进行专门教育。他认为图书馆管理是一门专门的、独特的学科。此后,围绕着这门近代新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持续不断,代表人物有德国的F.A.艾伯特、丹麦的 C.莫尔贝希、英国的A.帕尼齐和E.爱德华兹等。1886年,K.F.O.齐亚茨科在德国格丁根大学开设了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学课程,次年美国M.杜威创设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院,这些都标志着图书馆学这门科学正式得到教育界、科学界的承认,从而真正确立起来。

19世纪下半叶,图书馆学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涌现出一批卓越的图书馆学家,C.A.卡特和杜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卡特的主要贡献是编制了第一部字典式目录 (1869~1882)并制定《字典式目录规则》(1876),创制著者号码表(1887)和发表《展开式分类法》(1891~1893)。杜威是图书馆事业的组织者、图书馆学教育家和理论家。20世纪在各国人民大众要求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愿望和热情的推动下,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进入了冲破技术方法局限的新时期。20~30年代,是世界图书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1931年,印度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出版《图书馆学五定律》,探讨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看,国家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大体上可归纳如下:

1.完整、系统地搜集和保管本国的文献,从而成为国家总书库。

2.为研究和教学有重点地采选外国出版物,使其拥有一个丰富的外文馆藏。

3.开展科学信息工作,为科学研究服务。

4. 编印国家书目,发行统一编目卡片,编制回溯性书目和联合目录,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合作编目,发挥国家书目中心的作用。

5.负责组织图书馆现代技术设备的研究、试验、应用和推广工作,开展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设计、组织和协调工作,在推动图书馆实现现代化中起枢纽作用。

6.为图书馆学研究搜集、编译和提供国内外信息资料,组织学术讨论,推动全国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

7.代表本国图书馆界和广大图书馆用户的利益,参加国际图书馆组织;执行国家对外文化协定中有关开展国际书刊交换和国际互借工作的规定;开展与国际图书馆界的合作与交流。

以上七点构成了各国图书馆作用的主要成分,而具体到图书馆学传到中国,大概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从1949年到1957年为第一个阶段,这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稳步前进的阶段。从1958年到1962年为第二个阶段,是图书馆事业受影响,盲目冒进,发展大起大落的阶段。从1966年到1976为第三个阶段,是在十年浩劫中,我国图书馆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的阶段。第四个阶段是从1976年10月到1984年,这是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而全面发展的时期。第五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这是各类型图书馆全面进行改革,探索办馆模式的时期。第六阶段,从1992年至今,这是图书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之后,贯彻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图书馆界思想更加解放。

图书馆学现在属于新兴学科,新的理论建树迫在眉睫。而我国的图书馆学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们不要忽视其中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实行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障碍。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用于图书馆事业的投资很少;由于税收制度的不完善,缺少促进社会财富合理再分配的激励机制,社会缺少投资公益事业的积极性,而且,目前我国的图书馆法规建设滞后,因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得不到法律的保证和充分的经费支持,图书馆资源建设缺乏整体方案。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图书馆事业体系中的影响表现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分成公共、科研、学校、工会等系统,各自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至今尚未建立跨系统的、有权威的职能机构去规划和组织图书馆界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体系的形成。

国有体制的管理模式,造成图书馆界的依赖心理,总是希望能够首先建立一种完善的管理体制,有充足的经费;国有体制管理模式的另一个后果,是经费的浪费和对于预期成果缺少约束。由于未能引入市场机制,不能形成服务、收益的良性循环,使得资源共享活动始终难以启动。

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尚未全面普及。尽管文献资源共享、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思想很早就已引入中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的方案也提出了不少,但文献资源整体建设与资源共享所取得的进展却不大,缺乏技术手段的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标准化是网络化的必要条件,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网络化。为了实现图书馆的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国际上制定了专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为图书馆合作和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我国文献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还较低,图书馆各行其是,各搞一套,给馆际合作与文献资源共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对资源共享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缺乏深度。长期以来,我国有关研究总是将资源共享的障碍归结为思想观念、管理体制、经费紧张三点,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说明在此问题上的研究结论并未触及我国文献资源共享障碍的实质问题;由于互联网技术普及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共享在全球迅速发展的现实也从反面证明上述归因的误区。

图书馆作为知识储备的重要来源,对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从而为国家软实力的建设提供良好基础。

上一篇:柳絮抚玉面 丝弦润人心 下一篇:文艺复兴时期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