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与交融

时间:2022-06-11 06:18:54

文艺复兴时期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与交融

[摘 要]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科学文化得到发展的同时艺术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在这场艺术革命中,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的舵手,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则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文章从画作中的人物分析、艺术手法、画作背后的故事以及画作所隐含的人文意义四个方面来欣赏并研究《最后的晚餐》,通过画作解读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分析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

[关键词]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 文艺复兴 人性与神性

《最后的晚餐》创作时间大约为1495-1498年,现存于意大利米兰的多明尼加修道院的圣母感恩礼拜堂的餐厅墙壁上。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辉煌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一、人物分析

1.耶稣

耶稣,是光明和善良的化身。面临死亡,他表情安详、平和。面对门徒的震惊和依恋之情,他只是无奈地摊开双手,仿佛这早已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一场悲剧。主的沉稳、从容、慈爱、至善至美的胸怀与周围骚动不安的众师徒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以隐忍安详的态度静静地等待它的到来,隐隐约约也在提醒世人:要忍受这个世界的纷纷扰扰,坦然接受自己既得的命运。

2.约翰

耶稣右手边的约翰,被称作“ 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他有着女性般柔和的面孔,因听闻这个噩耗而几乎要晕过去了, 幸而彼得的一只手扶住了他的肩膀。由于过分突然,一种猛然袭来的痛苦的软弱或无力攫住了他。但是,作为耶稣最喜爱的门徒,他仍然努力保持着冷静,或许是因为他已经明白了老师的想法。

3.彼得

耶稣右手边第三个门徒――彼得,他是火爆性子。在听到老师的话后,他的热血好象沸腾了,而全身则仿佛在哆嗦,右手里那把刚刚用来切割面饼的餐刀被神经质地握紧了,左手搭着约翰的肩膀,站起来向前倾,冲着老师问:“他是谁!”恨不得要把叛徒一劈两半。彼得正义而暴燥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4.犹大

在听到耶稣的话之后,处于彼得胸前的犹大明显地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由于心虚,身体不由得向后倾斜,手里紧握着从卖主那里得来的装有30块钱币的银袋,慌乱中还打翻了盐罐。一副叛徒的嘴脸便活生生地勾勒出来了。与其他门徒不同,犹大的脸很灰暗,他阴暗、丑陋、侧影粗俗。

二、绘画艺术手法

达芬奇运用了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将门徒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把耶稣安排在既是画面中心,又是视觉中心的位置上,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一切都以耶稣为中心,同时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以及当时的潮流暗涌。此外,达・芬奇把画画在食堂墙壁上部,使水平线恰好与画中的人物和桌子构成一致。因而使进入食堂的观众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错觉,仿佛自己也参加了耶稣和众门徒举行的晚餐,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构图上,画家不照搬生活中围坐就餐,而是让人物一字排开,都坐在桌子一边,面向观众。达・芬奇以耶稣为中心,而四组门徒都向着耶稣,保持着向心力,体现了多样统一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在这幅画中,耶稣与其门徒不再仅仅是神的使者,脱离了圣光,而拥有了人类的七情六欲。当耶稣说完那句话的一刹那间,世间百态涌现而出。达芬奇不是从弘扬基督教的角度来创作,而是把这个神圣的宗教仪式演绎为一场人类悲剧,他讴歌至善至美,暴露至丑至恶。而由于他的杰出创作,又反过来深化了宗教意义。历史的现实性、宗教的神秘感、感情上的悲壮色彩、哲学上的象征意味在这里汇聚、交融。其中既有揭露叛徒的场景,同时也象征了圣餐的创立。在叙述方面,它表示犹大出卖基督,在象征方面,它表示基督制定圣餐。耶稣说出叛徒出卖的那一刹那,与基督受难、制定牺牲典章同时表现出来。基督伸出双手指向面饼和酒, 表示了这跟圣餐有关,他知道即将牺牲, 并愿意以爱和顺从,接受上帝的意旨。犹大出卖了主,而主把自己交付于命运,因而制定了圣餐礼。画作在突出宗教题旨的同时,也显示了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阴暗的冲突,现实主义与艺术手法高度统一。

在早期的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神”是伟大和超现实的,人性的表达在其中只是崭露头角,只是有一些不同于之前宗教绘画的表达或者内涵。这些画作中,从画家所营造的整体的氛围到任务的刻画无不凸显出宗教的庄严和肃穆,让人肃然起敬并心生崇敬之感。神性和人性依旧是相互对立,难以融合。但发展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时代,人文主义的思潮已有所发展,他们的作品都是通过宗教绘画的外衣表达对人类本身的自信,将人的力量和美通过宗教人物的形象表达了出来。通过《最后的晚餐》我们可以窥视到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人性与神性也达到了完美结合的顶峰。

参考文献:

【1】(苏) 阿尔・阿尔塔耶夫著, 李长敏译 在大时代前面.第三部,列奥那多・达・芬奇[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5.4・16-17

【2】雷礼锡 艺术理想与视觉表现:达・芬奇艺术美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5-160

【3】(意) 桑德拉・苏阿托妮著, 夏方林译文艺复兴:从神性走向人性[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186-187

【4】彭琪 列奥纳多.达.芬奇自然观及其美学意义[D].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图书馆学源流初探 下一篇:版式设计的色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