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时间:2022-07-26 08:18:32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我国当前的数学教学,面临着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等课题,“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习者探索和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特定问题,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通常围绕一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生活中需要探索的特定问题而展开,让学生参与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这样,将教学活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习和运用知识,获得技能并定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要明确并分析问题制订研究计划,收集可靠、准确的信息,了解问题所在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分析和研究所有的可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料,提出各自的方案,还要在此基础上比较几个可能的方案进行选择、决策。这就让学生学会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决策能力,这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二、问题教学的程序

1、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教师所提出问题,一方面是要巧妙的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紧密衔接起来,让学生有熟悉感,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例如:讲《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一课时,我提出如下的问题引入课题:

(1)我们前面已学习过的椭园是如何定义的?

(2)椭园的标准方程是怎样得来的?

(3)若把椭园定义中:“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的‘和’字改为‘差’字,问动点的轨迹是怎样的曲线?”

(4)应该怎样求出曲线方程?

这时学生积极回忆椭园定义及标准方程,有的低头思考,有的议论,有的动手画,学生信心百倍,很快的形成了双曲线的定义,教师给予肯定,点明了课题。

2、适时点拨,探求问题。现行教材所体现的数学知识是经过逻辑加工而形成的演绎体系,其表现形式为:概念公式;定理范例与应用。学生一开始往往很难看到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点(如: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等),分解为若干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使问题能充分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框架结构,运行规律。同时,要注意激励学生踊跃发言,勤于思考,对有根据,错有原因。教师还要时时注意,积极引导,适时点拨,层层剖析,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成去脉,牢固地掌握知识。

3、共同参与,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探索、分析、讨论后,得到了各种各样的新观点,新思路,这时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去伪存真,形成知识。例如教《双曲线定义和标准方程》时,学生把教师所提问题(4),经过共同讨论,依据求轨迹议程的五个步骤,问题(3)中的结论,采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出:P+{M|MF1|-|MF2|=2a}得出方程。

教师:(1。)式能否用为双曲线方程?是不是标准方程?

学生普遍认为是双曲线方程,但不是最简方程,继续化简。经过开方,根据化简整理后得到:

教师:现在(2。)式比(1。)式简单多了。我们把它和椭园标准方程相比较,还需要怎样变换?

其次对所形成的结论,推理,必须进行补充说明,以确保知识的完备性。再次,组织对问题进行检测,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考纲》和《大纲》的要求。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4、归纳小结,深化问题。当新知识形成以后,为了进一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该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设向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的深层次的联系,使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点,结论得到再推广、再深化,使问题进一步完备可靠。与此同时,教师要通过整理归纳,使本节知识点,上串下联,形成网络,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

三、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生命,数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能获取新的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去深入问题,容易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英国科学家波普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如何解决新课标语文“多”与“少”的矛盾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