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舞蹈的“内在节奏”

时间:2022-07-26 06:34:48

试析舞蹈的“内在节奏”

[摘要]舞蹈是一种时空艺术,其艺术表现大都需要音乐作为辅助,而音乐节奏是时间艺术的灵魂,与舞蹈艺术密不可分,舞蹈的“内在节奏”,是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本文通过对舞蹈教学中的主动符合的节奏与被动符合的节奏做出分析,探讨舞蹈“内在节奏”的重要意义,并对舞蹈教学中节奏练习的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舞蹈内在节奏的建议。

[关键词]舞蹈;音乐;内在节奏

节奏作为时空艺术中必要的因素,对其艺术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节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舞者对节奏韵律的掌握,即节奏感的表现;节奏的表现,是指在把握与控制节奏的同时对韵律体会并通过某种形式进行演绎和展现,二者属于时间艺术表演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节奏训练是舞者的基础训练之一,舞蹈艺术的展现离不开节奏的控制与表现。舞蹈的“内在节奏”,简而言之就是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

一、内在节奏的重要意义

在舞蹈表演的节奏中,主动符合的节奏与被动符合的节奏有着本质的区别。主动符合的节奏一方面是舞者自发的节奏感和节奏表现,即主动地引导观众,使观众能够从属于表演者的节奏:另一方面是培养以音乐和他人的律动为依归的节奏感。后者是参加团体性演出,尤其是团体舞蹈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因为在团体舞蹈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这就要求表演者在动作和内在节奏上达到一致。尤其是双人舞蹈,舞者双方都是主角,这就要求表演者内在节奏配合十分默契。而被动符合的节奏完全使舞蹈表演从属于音乐节拍,只满足于完成机械的舞蹈动作。

舞蹈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要求舞者具备较强的音乐欣赏与鉴析的能力。这种欣赏与鉴析的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的喜好及对音乐内容的了解,而是应该对音乐作品的深刻寓意、曲式风格、表现方式及相关背景有所了解。

以音乐《梁祝》为例,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五分钟零四十秒,前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紧接着的第一段表现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结束后的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共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整曲再现。在音乐表现上,梁祝将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交响乐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乐曲以故事情节为主要线索,富有极强的表现张力,一直以来都是舞蹈表演的主题音乐的绝佳选择。

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许多舞者将其认为是对故事本身的理解,而忽视了音乐节奏的控制,尤其在对散板的表现上,一些舞者将其表现得过于散漫和凌乱,许多舞者在表演中因为对散板节奏和韵律的内在掌握不足而导致最终仓促完成动作,而没有将身体与音乐的默契发挥出来,并因此而失去一些表现的机会。在对散板的控制上,节拍器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节拍器的主要用途为:辅助舞者掌握节拍和控制速度。节拍器对于量化节奏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辅助舞者更精确地掌握散板的变化规律,并协助舞者寻找身体与音乐的内在节奏,从而达到完整地表现舞者对角色的体会与表演。

在表演中,主动符合的节奏与被动符合的节奏带给观众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观众是否能够被感动,重点在于舞者是否能够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表演中去,如果在节奏上不能够与音乐达成一致,就会使得观众在听觉与视觉上产生错位,降低观众对舞者营造的艺术氛围的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节奏在舞蹈表现感染力的重要性自古就有,从现在残余的巫术及巫术舞蹈中,我们可以找到巫师通过舞蹈和节奏感染族人,并使得族人在舞蹈节奏中受到如同催眠般的体验。在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中,舞蹈和节奏是巫师进行祭祀等活动中必要的元素,并伴有唱、念等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原始乐舞的形式是歌、舞、乐一体,我们可以在现存的文字中寻找到歌唱和舞蹈的节奏因素。例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茹”,意思是:把竹子砍断,把竹子接好,发出泥质的弹丸,追杀动物。这是一首反映古代狩猎生活的歌曲,有着强烈的节奏感。

由此可见,节奏在我国古代乐舞中是随着曲词、音乐和舞蹈共同发展和表现的。节奏不仅仅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表现的重要元素,但是由于我国无论是曲谱还是舞谱,都没有关于节奏的记载,在中国舞的节奏表现时,就会出现音乐中大量的散板与节奏变化,这就对舞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对舞者内在节奏的掌握的标准更高。这一点在独舞和双人舞中的体验更为深刻。

然而,现代舞蹈音乐为了舞者的表现更为精准往往会将舞蹈音乐中的节拍量化,以规律的变化来帮助舞者完成对节奏的掌握,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音乐及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要成为一个出众的舞者,就必须在遵从音乐原著的基础上,加深自身的音乐修养,培养内在节奏的掌握能力。

二、节奏训练的误区

内在节奏的培养需要舞者的天赋和教师的素养都同时具备。对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如何正确培养学员对内在节奏的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舞蹈节奏训练中,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默念节拍。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心中跟随音乐默念节拍,这与音乐器乐表演中用脚打拍子犯的错误是一样的。这一辅助方法在初期教学中在教师影响下使用的,通常在分析新的音乐、学习新的舞蹈技巧、或练习已经熟悉的舞蹈技能时(如通过动作解析对已经掌握的力度、情感表现等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才偶尔使用的方法。这种习惯无法培养学生对内在节奏的感觉,容易养成学生速度分歧的毛病,即默念的是一种拍子、而身体韵律与节奏并不一致,在伴奏音乐较为快速时,会导致身体与音乐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因此,这种训练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暂助”的训练方式使用,在普通训练中,教师应当调整并禁止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

2.节拍器学习。许多教师在基础教学中有使用节拍器代替口号方式对学者进行训练的习惯。对于节拍器这一辅助工具的采用,一直以来都意见不一。节拍器打出的拍子过于机械,由于这种机械化,使得学员感觉节拍器打出来的拍子“并不准确”。音乐与肢体的协调需要的是学员体会音乐本身而产生的与音乐内在节奏合二为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通过教师口述传达,而节拍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这一职能。事实上,节拍器主要是用于舞蹈殊节拍的表演,如背景音乐为散板时,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和身体控制等。

三、内在节奏的培养方法

一是加强音乐素养,对乐舞历史及音乐舞蹈鉴赏理论的主动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每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方法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并同时收集整理近代舞蹈表现的不同观点,从中选择和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二是加强专业素养,尽量在不依靠工具与辅助方式的情景下完成定量的练习,并能够持之以恒,寻找肢体与乐曲的内在联系,培养身体对节奏的韵律,在能够完整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寻找本能对于音乐的内在节奏,达成神形合一的境界,即不用刻意地让身体跟随节奏,而是在音乐中随心起舞,完成音乐与肢体语言的统一。许多学员认为这是极难也是极高的境界,但只要达到了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勤奋的练习,相信这是绝大多数舞者都能够达到的状态。

三是加强对音乐的鉴赏及分析能力。绝大部分舞蹈艺术都是音乐与舞蹈的共同展现的艺术形式,社会对舞蹈艺术者的音乐鉴赏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乐曲的内容与表现将直接影响舞蹈的表现力,因此音乐鉴赏及分析能力对于舞者加强自身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四是加强舞者的美术鉴赏与美学分析的能力地舞者在节奏中,尤其是节奏的节点上,所表现的艺术造型能够充分表现出舞者的姿态与艺术内涵,古今中外许多画家对舞者的舞姿都有所表述,其中所表现的造型与美感是舞者在展示自身艺术特色中必须了解的,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造型在时间与节奏的流逝中能够经久不衰的美感,是舞者在表演中必须追求的美的体现。

总而言之,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对于舞蹈艺术的表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舞者要完整地表现出其内在节奏,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同时不断吸收艺术学科和美学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内在节奏”的表现是舞者对自身艺术表现力更高的艺术追求,也是每一个舞者要掌握的必备能力。

上一篇:峭壁上的芭蕾 下一篇:“短棍球”运动创编